因此,必須通過市場經濟手段,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建立和完善有關製度,通過稅收等手段建立農村保險製度對農民收入進行再分配,以保證社會公平,促進農村穩定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
基本經濟製度
一﹑我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1.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現狀和特點。以宿州市為例,截至2002年底,全市農村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1360個,參與戶數15萬戶,人數達50萬人。經營種類廣泛,涉及到農村經濟發展的各個層麵、各個領域。主要有種植業、養殖業及市場信息服務業等。其中種植業544個,占40%;養殖業422個,占31%;其他占29%。區域分布以鄉鎮內合作經濟為主,占85%以上;經營形式80%為鬆散型專業合作。
2.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類型。
(1)龍頭企業帶動型。即以農業企業為龍頭,組織農戶共同參與而聯結成的一種經濟聯合體。例如,宿州市第一軋花廠,是以籽棉收購加工、棉籽榨油及織布於一體的綜合性加工經營企業,他們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優勢,實行“公司+農戶”經營模式,與3萬戶農民簽訂生產收購合同,經營中實行購苗、購料、防疫、賒欠、借貸“五統一”,年推廣優質棉麵積達7萬畝,每戶農民年均增收500元。這種模式的聯合,規模較大,相互聯係密切,對農戶的帶動能力強,見效快,作用突出。
(2)能人帶動型。主要由能人牽頭,包括種植大戶、運輸大戶、農民經紀人等。碭山縣華利果業協會每年都與周邊6個鄉鎮簽訂生產、收購協定,組織優質無公害水果生產,免費發放水果套袋,以高於市場02元/斤的價格收購果農的水果,與農民結成了較緊密的利益聯合體。2000年,協會獲得了私營企業水果出口權,當年出口水果1800公斤,創彙近10萬美元;2004年,全年銷售水果3272萬公斤,創彙近30萬美元。
(3)專業協會帶頭型。協會有的是在鄉鎮指導下由部門牽頭組建,有的是村組織牽頭組建,主要是圍繞某項生產經營或服務項目而形成的,如養牛協會、養羊協會等。碭山縣文莊鎮瓜菜製種協會,把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實行製種麵積、生產資料、培育種苗、技術指導培訓、回收五統一,2004年,500畝辣椒製種創產值4007元,人均製種單項收入超千元。
(4)農業服務部門領辦型。多是由鄉鎮農技、農經、林業、獸醫站、供銷社等部門牽頭,吸納農戶參加,一方麵為農民提供技術、產品購銷等多種服務,提高農戶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另一方麵也適應形勢,轉變、拓展工作領域,是自身發展的需要。由碭山縣唐寨鎮供銷社創辦的碭山唐寨水果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闖市場,自1998年以來,在上海相繼興辦了兩個水果專業批發市場,同時承包140畝地,從山東、浙江等地引進果樹新品種栽植,取得明顯成效。四年來,共為當地群眾推銷水果138億公斤,銷售額111億元,其中為合作社社員推銷水果占總銷量的80%,銷售範圍遍布全國。
(5)科技人員創辦型。農業科技人員依靠自身的優勢,組建各類協會組織,帶領一方群眾奔小康。某市無籽西瓜研究所在2000年組建了無籽西瓜協會,以科研單位、中介組織和瓜農“三贏”和利益機製為紐帶,對瓜農實行包種苗、包技術、包產量、包銷售的全程服務,形成了科—農—貿一體化的產業化農技推廣模式。推廣範圍覆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占全國無籽西瓜總麵積20%以上。
3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存在的主要問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最大特點是為農民服務,建立農民需要和有專業特點的服務組織,促進和推動農民的互助合作與聯合,提高農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組織化程度,有效地解決農民一家一戶小生產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宿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雖然發展較快,但仍存在很多問題:
(1)扶持政策難以落實,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例如,碭山縣委、縣政府出台了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協會實體在工商登記、土地使用、稅收、財政扶持等方麵的優惠政策,但落實起來相當困難。
(2)經濟組織的實體不強,服務受限製。一些經濟組織雖然在經營活動中增強了自身的經濟實力,但僅能維持技術服務,產品銷售無償或低附加值的服務內容,製約了各種產業向廣度、深度發展。碭山縣水果協會擁有會員30萬人,各鄉鎮、部分村及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都設立了分會,帶動碭山的果業發展能力是巨大的,但本身實力卻較弱,很多服務都是無償的,限製了協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