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些幹部和群眾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認識有誤區。由於過去“歸大隊”留下的陰影,不少群眾“談合色變”,農民擔心搞農協又要回到過去合作社的老路上去。幹部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不認真研究和扶持。有些幹部甚至擔心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一定規模,會形成與政府抗衡的組織,難以管理。
(4)農民中缺乏“帶頭人”。很多地方經濟發展快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合作經濟發展快,有好的組織者和帶頭人,可從總的方麵看,這樣的帶頭人還太少,不適應發展的需要,使一些地方的農民有願望發展而無人領頭,合作經濟組織難以建立。
4.解決問題的對策。
(1)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利用報紙、電台、電視台等各種新聞媒體加大對其重要性的宣傳力度,使全社會都能正確認識和看待農民群眾在發展商品經濟中自願聯合,互助合作的創新精神,認清其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它作為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來抓。
(2)加強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的指導、引導和扶持。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政府的積極參與,在現行體製下,單靠農民自己去解決各方麵的利益關係是不現實的。這就需要對合作經濟組織進行正確引導,在資金、技術、信息上給予大力扶持。如對合作經濟組織及其自辦經濟服務實體免征所得稅等。
(3)切實處理好組織內部各方麵的利益關係。主要是建立三項機製:①建立契約機製,以相對穩定的價格或者保護價格通過簽訂合同,在組織內部之間建立起穩定的購銷關係,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實現互惠互利。②建立利益分配機製,解決好利益調解關係,做到風險共擔、利益均享,使農民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不僅能得到農產品生產的收益,還能得到加工和銷售環節中返還的一部分利潤。③建立監督約束機製,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實行民主科學的管理,確保農民及會員的主人公地位和經濟利益,使之充滿活力。
(4)大力培育農村致富帶頭人。將培育農村致富帶頭人當作農村工作的重點來抓,通過開辦培訓班,外出考察學習等形式,選拔一批能力強,同時又願為群眾服務的人加以培養,使他們帶頭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頭幫助農民致富,走出一條新型的農村經濟發展路子來。
二﹑鄉村集體經濟組織
1.鄉村集體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原因。近年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整體上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在農村經濟社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客觀地看,由於受這樣或那樣問題的影響,發展很不平衡,總體實力還比較弱,與建設農村小康社會還有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1)一些村幹部的素質還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從目前來看,願意回農村工作的大學生為數不多,以致村幹部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素質參差不齊,且年齡偏大,結構不太合理,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弱,缺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集體經濟的意識、內在動力和能力。
(2)缺乏強有力的扶持措施和優惠政策。資金、人才、技術等仍然是製約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那些地理位置偏僻、無資源可供開發利用的農村,發展集體經濟就更加艱難,農村可持續發展任重道遠。
(3)村幹部過多強調客觀條件對集體經濟發展的影響,存在畏難情緒。發展路子不寬,辦法不多,缺乏對自身優勢的充分認識,對現有資源的優化利用能力較弱,收入來源渠道單一等客觀條件嚴重製約了農村集體經濟的整體發展。
(4)集體資產管理存在漏洞。有的村未能嚴格執行村務公開製度,有的村幹部弄虛作假,以權謀私,造成村部分集體資產流失,挫傷了幹部群眾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使部分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失去了信心。
2.發展鄉村集體經濟對策。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是加快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才能從源頭上減輕農民負擔;才能穩定村民的分紅,讓家家戶戶過上好日子。集體經濟發展好,村級組織經濟有實力,服務有手段,黨組織強大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鬥力才能顯示出來,才能促進幹群關係融洽。因此,目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從經濟發展的全局高度來認識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