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2003年初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是由以下因素決定的:

一﹑這是農業的產業特點決定的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既是經濟再生產的過程,又是自然再生產的過程。這兩種生產的交織,使農業與其他產業相比,具有自然風險大,市場風險多,生產周期長,投資回收慢,產品需求彈性小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它不僅是社會效益高、自身效益低的基礎產業,而且是風險因素多的弱質產業,特別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否則,農業就可能徘徊、衰退。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必須立足國內,靠自己解決農產品的供應問題,並且使農民富裕起來,從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自始至終加強農業這個基礎,促進農村的繁榮興旺。

二﹑這是農業和農村所處的重要地位決定的

我國13億人口,9億在農村,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大頭。全麵實現小康目標,必須抓住這個大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的發展不僅關係能否提供市場需求的產品,而且關係能否擴大市場的需求。我國農民是人口最多的群體,也是擴大市場需求潛力最大的群體。這幾年,消費需求不足成為製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是農民的收入和消費增長滯後。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消費在整個消費中的比重,關係到能否擴大國內需求,能否推動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從農業和農村發展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係來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和難點在農村和農村居民。如果三農問題解決不好,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就會成為一句空話。隻有切實推進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製,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麵進步,才能如期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三﹑這是黨在新時期麵臨的曆史任務決定的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從2002年,農村全麵小康的實現程度看,在全部18個指標中,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程度隻有58%,是實現程度最低的指標之一。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55元,到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要達到6860元,每年必須遞增6%,要在近20年間,始終保持這個速度難度非常大。2002年,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隻實現了25%的目標,養老保險覆蓋率的實現程度不到l%,農村社會保障水平低,資金籌措難,要實現目標也很不容易。

目前,飲用自來水的農村居民不到三分之一,絕大多數農戶仍在使用包括煤炭和柴草在內的非清潔能源燃料,農村水衝式衛生廁所普及率不到10%,糞便無害化處理率不到一半,農村廢物垃圾大部分得不到及時處理。生活條件差,居住環境改善難的問題也相當難解決。從農村全麵小康的實現程度看,到2002年,東部地區農村全麵小康的綜合實現程度達到308%,中部地區隻有98%,而西部地區的實現程度卻是141%,連2000年總體小康的水平還沒有達到,全麵小康建設還沒有起步。可見,農村2020年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非常艱巨。

為此,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自覺地把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因此,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什麼要落實科學發展觀

胡錦濤同誌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科學的發展觀。其內涵就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科學發展觀是適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是指導我國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