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民主新論》:完整的民主論著(1 / 2)

〔美國〕喬·薩托利著

“作者簡介”

喬·薩托利美國著名政治學家,1924年生於意大利佛羅倫薩,1956年至1976年任佛羅倫薩大學政治係主任,後轉至美國史坦福大學任政治學教授,1979年開始任哥倫比亞大學講座教授。薩托利著述頗豐,主要有:《民主論》(1962年)、《政黨與政黨製度》(1976年)、《社會科學概念的係統分析》(1984年)、《政治學要義》(1987年)、《民主新論》(1987年)。

“內容精要”

《民主新論》兩卷本是一部完整的民主論著。在總體結構上,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標題為“當代的爭論”,第二部分的標題為“古典問題”,貫串全書的基本線索是主流民主理論。

(1)關於民主的內涵

民主是個很容易從字麵上確定其含義的詞,民主即人民的統治或權力屬於人民。同時,民主一直是個政治概念。也就是說,民主隻意味著政治民主。分析評價人民的權力和政治民主是薩托利整個民主理論的邏輯起點。

民主是人民的權力這一前提是個不清楚的前提。

民主是一種政治形態,是涉及到政體層麵,涉及到國家範圍和國家管理,涉及到政治和法律上平等的民主,是大範圍的宏觀民主。權力屬於人民的可取之處是建立了有關權力來源和權力合法性的原則。但是,薩托利指出,人民是抽象的,權力不易分析,因而,民主可定義為受著少數的權利限製的多數原則製度。即尊重少數權利,接受多數統治,多數的統治受少數限製。問題的另一麵是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形態,是大範圍的宏觀民主,實現大規模民主必須有可行的製度支撐。

(2)古代民主與現代民主

現代民主是一種大範圍的宏觀的政治民主,是作為代議製的間接民主而存在的,其本身獨特的價值理想與目標追求不同於同名的古希臘民主。但現在仍有人在懷念古希臘的民主實驗,將前4世紀的價值理想運用於現代社會。這種不合時宜的價值認同顯然在危害或威脅著現代民主。

薩托利區分為古代民主與現代民主,目的在於說明現代民主並不是由古希臘理想和某些後來的附加物組成的。特定時代的特定民主價值不能適用於社會複雜程度大相徑庭的另一時代,現代民主不是古代民主合乎邏輯的發展。

(3)現代民主基礎結構

現代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形態,是一種支配係統,其自身內部存在著結構性問題,現代民主是以橫向性作為基礎的縱向民主,即代議製民主。

薩托利認為,民主的特點在於建立民主的橫向性,選舉式民主、參與式民主、公民表決式民主都是橫向民主的實施與普及。但是民主並不是缺乏或沒有命令的無政府狀態。民主也有縱向性,縱向民主經由熊彼特達爾的“多元競爭式民主”模式而得以實施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