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在為止,我們對教學科目的組成及其相互聯係的考察,是從解決教育(狹義)任務和普通教育內容結構對普通教育對象領域的製約性這兩方麵來進行的。這就使我們能夠揭示出足以規定大部分(是大部分,不是全部)普通學校教學科目的一些最重要的規律性。
問題在於我們暫時還未涉及影響教學科目的組成及其相互聯係的某些其他因素。必須在下麵填補這一空白,並對普通教育內容結構作完整的研究。
(一)決定教學科目的一係列因素以及教學科目的類型
在對普通教育內容結構有重大影響的因素中,除了前麵幾章所討論的兩個因素以外,占有明顯地位的是必須在興趣、能力和愛好方麵使學生良好的個人品質得到發展。為解決這一任務而實行的有區分的教學涉及許多方麵,我們隻討論其中那些對學校教育內容結構有影響的方麵,而不涉及專科學校的問題和其他一些對我們來說並非實質性的問題。換一種說法,就是考慮到本書的特點,我們隻去研究學生選擇課程方麵的問題。大家知道,這些課程通常分為兩類:必須選修課程,如高年級要選定一個勞動教育方麵的課程;和非必須選修課或稱“自由選修課”。
關於學生選擇課程方麵的問題,在蘇聯學校和教育學發展的實踐中,多年來一直是有爭論的。直到五十年代,在我們的學校中,還根本沒有由學生選擇的必須選修課程。在教學計劃中隻規定了自願選修課,而且分量也很小。並且,許多學校中都未開設這種課程,而這也並不被視為是教學-教育工作中的嚴重缺點。正如М·Н·斯卡特金正確地指出的,這種情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統一學校的原則實際上被解釋成了不管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對所有的人都同樣要求的學校”[157,33頁]。這樣就給解決諸如發展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及發展學生個人能力等這些極重要的學校教育任務,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同時對於學生確定專業方向也帶來了一定的損失。這一點已經逐漸為教育界所認識。
在五十年代末,學校開始進行生產教學,並且很快地推廣到全國所有學校。在最初的尋求實施生產教學途徑過程中就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不同,根據國民經濟的要求和生產環境不同,這種教育應當是有區分的。進行生產教學無疑是學校發展中的一個好的方麵。但是由於選擇課這種形式在某種程度上被絕對化了,致使這一思想本身的威信有所降低。問題在於,生產教學隻是學生必修的選擇課的一種。然而,在那個時期,這種形式卻被認為是唯一的。在當年的學校實踐中,諸如深入研究某個科目的選修課程、勞動實習課、自願選修課等這樣一些選擇課形式,實際上已消失了。
很快就有許多教育家(А·М·阿爾謝尼耶夫、Д·А·埃普什捷因等)認識到了這一點,並且在六十年代中期,隨著學校教育內容改革工作的開始,關於必須在學校實踐中開設各種形式的選擇課的主張付諸實施了。這種主張已成為學校教育改革的主線之一。在中央委員會發布的確定中學教育內容教學大綱第二套方案草案的說明書中指明:“選修課和選擇課的主要任務是:
(1)創造最適宜的條件,以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深化他們的知識,並培養其獨立工作的技能和技巧(2)提高中學必修課程的普及性。為此,從大家都必須掌握的知識內容中,除去隻有部分學生才需要研究的那些問題;(3)提高科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在學生勞動訓練中的作用[124,26、27頁]。在這個文件中還指出,“選擇課和選修課是在教育內容中反映新產生的任務的一種靈活形式,即在不改變中學的教學計劃、大綱和教科書的情況下,可以對教育內容進行重要的補充”[124,26頁]。
自從在學校實踐中開設不同形式的選擇課以來,已過去了十多年之久,十多年來的經驗已基本上證實了這些主張是正確的。蘇聯教育部副部長М.И.康達科夫指出,到1971年,“在七至十年級中,有40%的學生學習教學大綱以外的語文和數學、文學和物理學、藝術和化學、生物學和曆史方麵的問題。勞動選修課的意義愈來愈大”[178,9頁]。
這樣,在學校工作實踐中開設選擇課(包括自由選修課程)是完全正確的。這當然不是說,這些課程不能或者不宜在內容、方法和組織方麵再作進一步的改進。首先需要進一步詳細製定關於區分教學的一般理論。
本書沒有提出研究區分教學的理論問題。由於我們研究的是普通中等教育內容結構的一般問題,因而我們感興趣的首先是選擇課究竟是否必要。顯然,結論隻能有一個:選擇課,不論是必須選修的還是自由選修的,都是必要的,因為這些課程能極大地促進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才能的發展,有助於他們對職業的選定,也可以使勞動教學和學生公益勞動的某些最適合的形式在學校中得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