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實際掌握某種具體的活動。
(4)發展個性中的良好品質,發展其興趣、愛好和才能。
(5)顧及學生年齡特征、教材內容展開的邏輯性和概念、技能和技巧形成的循序漸進性。
當然,這隻是主要的因素,每一教學科目都有著自己的特點,都對個性的發展作出自己獨特的貢獻。然而,如上所述,每一實際的教學科目在解決一個主要任務時,也會同時對所有其他任務的解決作出貢獻。因此,沒有一門教學科目是“單純”隻完成與上述因素相應的任務的。
(二)教學科目組成的概述
我們從1)教育的基本成分、2)按外部對象決定教育內容、3)考慮發展學生個人特長的必要性、4)從實際掌握某種活動等等角度,分析了對教學科目成分的要求,分析的結果表明了下列教學科目成分的必要性:
1.語言(交際)教學科目;本族語,外語,少數民族學校中的俄語。
2.科學基礎:
數學,地理,化學,生物,地理,天文。
3.價值-定向教學科目:
曆史,社會學。
4.審美教學科目:
文學,音樂和唱歌,造型藝術。
5.勞動綜合技術教學科目:
家事,在工廠和學校實驗園地進行的課業,製圖,高年級的勞動教學。
6.體育7.選修課此外,考慮到學校教育初級階段的特點,在這些係統課程之前,應先安排與個性經驗六項基本(基礎)成分相應的教學科目,也就是下列初級課程:語言,數學和自然科學(自然)教學,德育和社會科學教學,勞動教育,審美教育,體育。這些初級課程的一個特點是:它們按照其延續性隨後都轉化為係統課程。
上列教學科目的組成,既反映了一般規律性,又反映了蘇聯學校在貫徹這些規律方麵的傳統。同時,上述分析表明,與所揭示的一般規律性相比,到目前為止所形成的教學科目的組成中也有一定的缺陷:1)在科學基礎這類課程中沒有反映出象控製論這樣的基礎知識分支;2)在人文學科方麵的科目中,對學生的心理學和倫理學的教學問題,暫時還未得到解決;3)在勞動綜合技術的教學科目中,第一,沒有普通技術教學科目,第二,生產教學和生產勞動係統還有待改善。
(三)教學科目的相互聯係
上一節中對教學科目的組成所作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整個普通中等教育內容結構的特點。然而,任何一個係統的結構,其特征不僅表現在它的各個因素上,並且還表現在各因素之間的相互聯係上。教育內容的分科結構的特征也同樣表現在教學科目的組成及其相互聯係上。因此,在研究普通中等教育內容結構時,不能隻局限於分析結構因素的組成,還必須揭示出教學科目相互聯係的基本脈絡,並根據這些脈絡將教學科目按課程的性質分組。
各門教學科目就其教養意義而言是多方麵的,其彼此之間的聯係也是多方麵的。因此,我們在開始分析問題時,就要摒棄將各教學科目相互聯係的一些方麵割裂開來的企圖。最為流行的一種趨勢,是把研究對象屬於同一部類的教學科目之間的相互聯係割裂開來。
在我們看來,采取這種非甲即乙的作法的根據是“係統”觀點,在這裏這種“係統”觀點的基礎是區分出相互聯係的若幹並列線路,這些線路綜合起來能反映出各門學科的教養意義的所有基本方麵。在這種情況下,教學科目相互聯係的一個主要方麵,顯然就會是與個性發展的各個基本方麵相應的那些相互聯係。鑒於所研究的問題涉及的方麵很多,下麵我們將僅僅討論最主要的方麵,即各種教學科目在普通中等教育內容基本成分線路中的相互聯係的實質。
(1)在學生認識活動、學生智力發展線路中的相互聯係。在考察教學科目的組成時,總是把教育的這一基本成分按其主要特征同稱為科學基礎的各門教學科目相對應。我們不止一次地談到過,這是教育的基本成分的兩種表現之一,是由科目局限性造成的。同時,如同第二章第六節所表明的那樣,教育的這一基本成分的第二種表現是,它們毫無例外地貫穿於所有各個學科科目。在分析各科目間相互聯係的過程中,正是基本成分的這第二個特點突出地居於首要地位。對於我們所討論的情況來說,這個特點就意味著,學生要掌握的關於人周圍現實的科學知識係統,包含在所有的教學科目之中而無一例外。
按照學生要掌握的科學知識線路,教學科目的相互聯係可以分成兩種基本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