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概述(2)(1 / 3)

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實施國務院《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調整教學網點,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發展職業教育,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建設人才。至2000年,市內中學普遍建立微機室、裝配多媒體設備,小學配備實驗儀器和音、體、美器材。1986~2000年,市內中學向國內高等院校和中等專業學校輸送合格新生10180名,其中重點大學340名。市民文化素質大幅度提高,2000年,全市擁有大專、本科學曆者5548人,高中、中專46644人,初中184193人,小學208627人,分別占人口總數的0.95%、8%、31.4%、35.6%,比1985年增長0.73、1.4、13.4、-3個百分點。2000年,全市擁有專業技術人才4973人,其中具有初級專業技術職稱3698人、中級1188人、高級101人、農民技術員1358人,比1985年分別增加3070人、1144人、89人、922人。科技工作者忠於本職,發揮專業技能,在全市開展科技引進和推廣活動,普及科學知識,進行科學研究,為經濟建設服務。1986~2000年,市內各行業取得科技成果300餘項,其中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地(廳)級21項、市級170餘項。期間,市內科技人員的三項發明,獲國家專利局頒發的專利證書。文化生活不斷豐富,1986~2000年,瑞金文藝工作者創作各類文藝作品9810件,在省級以上發表或展示740件,其中文學作品79件、攝影作品220幀、書法篆刻160件、美術作品176件、戲劇作品2件、音樂作品300餘首。“紅都之春”藝術節每年舉辦一屆,內容由單一的音樂會,發展為集音樂、舞蹈、戲劇、小品、曲藝於一台的盛大文藝活動,受到群眾的好評。廣播、電視進入千家萬戶,2000年全市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80%和95%,比1985年增長5和35個百分點。瑞金境內村村通廣播、電視。衛生隊伍不斷壯大。至2000年,全市372個醫療衛生機構中擁有醫護人員958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718人。市屬醫院配備CT機等先進診療設備,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1997年,市人民醫院和中醫院被國家衛生部命名為“二級甲等醫院”,部分項目達到“三甲醫院”標準。市婦幼保健院被命名為“一級甲等醫院”,並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愛嬰醫院”,現代醫療衛生體係基本健全。體育運動、全民健身運動持之以恒,學校體育、群眾體育活動開展正常,市民身體素質不斷提高,死亡率降低,長壽人增多。2000年,市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0.21歲,與1982年相比,增壽1.78歲。

1986~2000年,是瑞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好時期。勤勞智慧的瑞金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深化經濟體製和政治體製改革,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200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71284萬元,比1986年增長10.4倍;實現本級財政收入9040.3萬元,比1986年增長9倍;農民人均純收入2134元,比1986年增加1849元。市場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但與全國、全省的先進縣(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問題是:經濟規模總量不大,發展後勁不足,工業基礎仍然薄弱,經濟結構不盡合理。全市上下要繼承和發揚紅都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學習、借鑒先進縣市的成功經驗,全力優化經濟結構·大力推進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化、旅遊產業化進程,為開創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新局麵,加快建設贛南東部中心城市進程,全麵實現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紅都紀實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進入瑞金,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1931年11月,中國共產黨在瑞金建立起第一個全國性人民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領導軍民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黨政建設、軍隊建設、法製建設和經濟、文化建設,形成了一整套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政治、軍事和經濟、文化管理人才,為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基礎。瑞金被定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時稱瑞京。

1934年10月,中央黨、政、軍、群機關和主力紅軍從瑞金出發,開始二萬五千裏長征。

瑞金以紅色故都著稱於世。《瑞金市誌》特設《紅都紀實》記載這段重要史事,以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無數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

一、中央機構及重要活動

(一)中共蘇區中央局

1931年1月15日,在寧都小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蘇區中央局(簡稱中共蘇區中央局)。周恩來、項英、毛澤東、朱德、任弼時、餘飛(餘茂懷)、曾山及湘贛邊特委、共青團中央書記為蘇區中央局委員,周恩來任書記。周到職前,由項英暫代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