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城市建設(2 / 2)

金都大道開發區 1998年11月動工,由福州康居(瑞金)企業發展有限公司承建,先後投資金都大道建設 2800萬元;龍珠路建設2000萬元。金都大道與龍珠路連接成為市內最大的“公園式”道路建設工程,嗣後公司投資億元以上,開發綿江北路及綿江防洪工 程,“紅都苑”住宅小區和“綿江名城”商住小區等,此工程正在建設之中。

紅都廣場商住區 屬舊城改造項目,融商貿、住居、休閑、綠化 於一體。1999年,開始拆遷汽車站等舊建築,2001年3月,福建泉州玉祥集團開發商組建瑞金龍騰房地產開發公司,由市建築設計院承擔設計任務,歐式風 格,占地麵積6200平方米,建築麵積28000平方米,主樓10層,左右翼6層,1~3層為商業用樓,4層以上為住宅,框架式結構,總投資2700萬 元。門前為32000平方米的綠色廣場。

綿江小區 位於八一南路東側,毗連紅都廣場,屬舊城改造工程,引進福建泉州客商,組建瑞金市 中原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於2000年12月開始拆除舊體育館,2001年拆遷老教育局、體委辦公樓、小商品市場、城關糧管所及民房,進行改造,第一期工 程占地7.7公頃,開發五棟商、住樓,歐式風格,裝飾新穎,由市建築設計院負責設計,小區內建有商業步行街、農貿市場,總建築麵積230000平方米,總 投資1億5千萬元,成為城區最亮麗的現代建築群體之一。

第四節 拆遷安置

1990年起,城區原有巷道分段逐漸拓 寬改造,所涉及的居民住宅或商業店房一並進行改造;紅都大道東西延伸工程開工,上龍尾地段和綿塘布須龍同時拆遷;瑞金汽車站的興建,向陽南北路的興修,綿 水路的拓寬,八一南路的延伸,東升、綿水、綿塘等村納入拆遷範圍;興建商業城等均涉及居民拆遷安置問題。1993年,成立拆遷機構,建立“拆遷許可證製 度”,完善“房屋拆遷實施辦法”、“房屋拆遷跟蹤全程管理製度”,核發拆遷許可證51宗,拆遷房屋13.8萬平方米,拆遷安置戶達851戶。拆遷後,宅基 地實行拆一補一,就地或異地安置重建。

1995年,試行房屋拆遷貨幣補償辦法,紅磚混凝土結構房屋,每平方米補償現金280元;磚木 結構房屋,每平方米補償230元。1998年,市人民政府出台房屋拆遷補償新規定:框架結構房屋,每平方米補償現金300元;磚混結構房屋分甲、乙、丙三 個等級,每平方米補償現金分別為240、220、190元;磚木結構房屋也分三個等級,每平方米補償現金分別為170、150、130元。

第五節 城建監管

招投標管理 1995年4月,市編委批準成立建設工程招投標辦公室,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在全市重大工程招投標工作中審查招投標單位的資 質(含申請書和招投標文件);審定標底,監督開標、評標、定標和議標活動;調解施工過程中招、投標雙方的糾紛;監督建設工程施工承、發合同的簽訂履行情 況。負責建設工程招標監督管理。1995年至2000年,承辦招投標工程159項。

工程質量檢測與監督 1995年以前,工程質量檢 測工作由建設局建管科負責,1996年7月成立工程質量檢測站,擔負全市建築工程質量和建材質量的常規檢測和工程事故檢測任務。主要檢測項目:砂石物理性 能、建築用鋼材力學性能、粘土燒結磚力學性能。采用回彈法和鑽芯法檢測砼強度、砌築砂漿物理性能、砼物理性能、水泥物理性能等,共有儀器設備44台 (套)。1986~2000年,受監工程394項,均驗收合格。

第六節 城市管理

1997年初成立城市管理辦公室後,城管工作逐步走向製度化、規範化的軌道。

1997~2000年,城市管理部門規範占道臨時攤點群23處,672個攤點,查處違章經營卡拉OK13處,拆除晴雨棚550處計2300餘平方米,拆 除破損、不規範廣告、標牌1000餘塊。對城區人力三輪車核發營運證,規範營運秩序。2000年,城區人力三輪車增至600部。是年底,把城區主要街道劃 分為22個城市管理責任路段,建立市容環境衛生責任牌,由市委、市政府22名領導具體指導,22個單位負責人擔任責任人,實行路段責任製。同時,市城管辦 促成有關單位啟動美化、綠化、亮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