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大米加工
糧油加工廠大米加工 糧食局糧油加工廠擁有日產80噸標二米生產線,1986年正式投產,大米生產自動化流水作 業,日產量8萬千克,年產量7982噸,產值295萬元,利潤12.8萬元。1987年,實行利改稅,糧油加工廠計劃利潤11.7萬元,實現利潤10.4 萬元。1992年9月1日,糧食價格全麵放開後,加工廠大米加工暫時停滯。
1993年,糧油加工廠更名為糧油工貿集團公司,實行個人租賃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當年實現利潤6.7萬元。
1996年,市糧食局籌措資金60萬元,引進日產50噸精製米生產線,同年12月正式投入生產。1998年,加工出口大米4017噸。2000年,完成出口大米2334噸,各項指標均達到出口檢驗標準。1986~2000年,全市糧油加工企業共加工大米34009噸。
糧管所大米加工 1985年之前,壬田、謝坊、葉坪、瑞林糧管所大米加工初具規模。
1986年6月,葉坪、合龍、壬田、日東糧管所購進組合碾米機,單機日產大米10000千克,每50千克稻穀出米率34.5千克以上。隨後,謝坊、雲石 山、沙洲壩、黃柏糧管所購進組合碾米機。是年底,全縣各糧管所共擁有柴油機18台,428.5匹馬力,電動機77台,498.3千瓦,碾米機14台,榨油 機3台,粉碎機15台,壓麵機18台。
1990年,基層糧管所大米加工業麵向農村代農加工,兼營議價糧加工業務。
1993年,農村個體私營加工企業逐步興起,基層糧管所停止大米加工。
第二節 麵條與米粉加工
1986年,縣糧油加工廠建成麵條生產線,提料、送料、拌料、壓片、切麵、烘幹、出麵自動完成,日產麵條8000千克。
1987年,縣糧食局投資20萬元,引進日產6噸精製麵條生產線,提高了麵條產量和質量,產品供不應求。1990年,麵條生產又進行了改造和完善,同時 進行了新產品魔芋和淮山係列的麵條生產,年產麵條458噸,是產量最高一年。1993年,糧油市場放開後,調進麵粉進行麵條加工,比直接調入麵條成本還要 高,因沒有市場競爭能力而停止生產。1986~1993年共生產麵條2303噸。
1990年11月糧油加工廠將原榨油車間改造成米粉生產線,年產包裝粉幹160噸,從而結束了米粉供應全靠委托農村加工的曆史。到1993年,因無法解決加工產量問題而停止生產。
第三節 飼料加工
1983年,糧食局飼料公司投資34萬元,興建年產3000噸配(混)合飼料生產線,1985年正式投產。生產豬、禽、魚配(混)合飼料,當年產銷飼料 3838噸,實現產值129萬元,利潤7萬元。1986年,生產配(混)合飼料4634噸,實現利潤12.35萬元。1988年,實現利潤12萬元。 1993年10月,飼料公司實行租賃經營,租賃期3年,自主經營,自負盈虧。1994年,實現產值180萬元,利潤3.03萬元。後因銷路不暢,於 1996年停產。1986~1995年,飼料公司生產配(混)合飼料19458噸,產值1222.4萬元,實現利潤35.4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