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服飾圖案至今仍有原始圖騰的影子。圖騰文化的研究,始於18世紀末。在中國最早研究圖騰藝術的是岑家梧先生,大約於1936年前後,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圖騰藝術史》。在民間,圖騰文化一直伴隨著民間服飾的發展,使民間服飾至今仍然鮮明地表現著圖騰的痕印。
圖騰裝飾始於“文身”,在原始社會時期,“文身”是一種特殊的藝術活動。一切藝術都是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反映,圖騰藝術也不例外。原始民族各部落,有各自的崇拜物。他們認為這些動物、植物和自己的血緣有很大的關係。對於風、雨、雷、電、山崩、海嘯、地震等自然現象無比的威力表示折服,人們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常常把這些東西作為自己的崇拜物。因此以圖騰作為裝飾就成為人們渴求的力量,人們把鳥類的各種最好看的部位集合在一起,創造了“鳳凰”;把獸類最美的部位集合在一起創造了“龍”、“麒麟”;把所有的花卉最美的部位集中起來,創造了“寶相花”等帶有一定圖騰印痕的圖案。封建社會“龍”和“鳳”成為了皇家的專用圖案,其實在民間仍然改頭換麵地用這些圖案作裝飾,如服裝麵料上的團花,就有“鳳戲牡丹”、“龍生九子”等。尤其到了近代,在民間把龍和鳳凰用在服飾上就更多了,“龍鳳呈祥”成為喜慶的標誌。前文提到的“五毒背心”就是取以毒攻毒的意思,這種裝飾很有古代圖騰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