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北史》概論

《北史》,唐初史學家李延壽撰,共一百卷,包括本紀十二卷,列傳八十八卷,起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386),迄隋恭帝義寧二年(618),記北朝魏、齊(包括東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代二百三十三年史事,主要刪節《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而成,但也有新增史料,且有校勘、補正北朝史書的價值。

李延壽是唐初一位很有作為的史學家。有關李延壽的生平事跡,見於《北史·序傳》和新、舊《唐書·令狐德棻傳》所附《李延壽傳》。李延壽生長在一個富有藏書的家庭,父親又是一個熟悉曆史、了解當世人物的學者,這使他從小受到很好的家學熏陶,史學修養較高,成年後,便有誌於史學著述。

唐貞觀初年,李延壽踏入仕途,擔任太子典膳丞,負責替太子進膳嚐食的事情;後來,到崇賢館任學士,負責保管經籍圖書和教授諸王,以其修撰功績轉禦史台主簿,管理行政雜務,同時任“兼直國史”,這是一種自身官位不高而有史才、參加史館修史工作的職務,也稱為“直國史”、“直史館”。《南史》、《北史》畢功後,又撰《太宗政典》三十卷,進呈高宗皇帝,升為符璽郎,同時任“兼修國史”,這是一種以他官兼任修史工作的職務,地位高於“兼直國史”。

在這三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李延壽主要是在從事曆史撰述中度過的。這期間,正是唐初曆史撰述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並取得突出成就的時期。其間,不少曆史撰述都凝聚著李延壽的一份辛苦和才學。

貞觀三年(629),唐太宗指示朝廷大臣組織修撰梁、陳、齊、周、隋五代史。魏征擔任《隋書》的主編,李延壽參加了修撰工作。修撰五代史是當時一件大事,參加撰寫的人皆極一時之選。李延壽作為一個青年史學家能參加這項工作,說明了朝廷對他的重視。而他有機會在著名政治家魏征領導下,和著名學者顏師古、孔穎達等人一齊從事撰述工作,也確是一個很好的鍛煉。遺憾的是,李延壽沒有能夠自始自終地參加這項工作。因為貞觀五年(631),他母親去世,他辭去了職務,在家守孝。此後,他被派往蜀中。

貞觀十年(636),梁、陳、齊、周、隋“五代史”同時撰成,但這五部史書隻有紀、傳,而無書、誌。因此,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命褚遂良等人修撰梁、陳、齊、周、隋五朝典章製度的《五代史誌》。李延壽也參加了這一修撰工作。經過十二、三年的功夫,《五代史誌》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成書。

貞觀二十年(646)唐太宗下詔重修《晉書》。唐以前,曆朝史學家所修晉史多達二十種左右,但唐初統治者對這些晉史都不滿意,認為所記史事往往失實。參加重修《晉書》工作的共有二十二人,李延壽是撰者之一。

李延壽除前後三次參與修撰前朝史外,還參與了修撰當朝國史的工作。唐高宗顯慶元年(656),長孫無忌、於誌寧、令狐德棻、李延壽等十人撰成國史八十卷。這部國史,以紀傳體記述了自李淵起兵至貞觀末年的史事。

這些,都是有許多人同時參加的曆史撰述工作。此外,李延壽還獨力撰成了三部曆史著作。除《南史》、《北史》外,還有一部是他在唐高宗時期撰成的《太宗政典》三十卷,讀書記述了唐太宗時期的禮儀製度和史事,這是李延壽撰寫的最後一部著作,他在把此書獻給唐高宗後不久就去世了。唐高宗在調露年間讀了《太宗政典》,稱讚李延壽能夠秉筆直書,感歎不已,於是給了李延壽的後人許多獎賞;同時又命人抄寫兩部,一部藏於皇家圖書館,一部賜給皇太子。

李延壽所參與的或獨立完成的這些曆史撰述,不論在唐初史學上,還是在整個中國古代史學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中如《隋書》、《五代史誌》(後附於《隋書》之後,久之,它便被稱作《隋書誌》)、《晉書》等,一直流傳至今,是我國史學遺產中極可寶貴的一部分。這些事實說明,從李延壽自己的認識來看,他說他是生逢其時,十分幸運地趕上了一個好的政治環境,又能屢次參加皇家史館工作,因而得以施展自己在史學上的抱負。從《舊唐書》作者的認識來看,他們認為,自唐高祖武德年間以後,“有鄧世隆、顧胤、李延壽、李仁實前後修撰國史,頗為當世所稱”。根據這個認識,他們把這四個人的傳記附在《令狐德棻傳》之後,是有道理的。

李延壽用力最勤、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則莫過於《南史》和《北史》了。

李延壽編修《南史》、《北史》的過程相當艱苦。他的父親李大師在世時,父子間時常講論,使他增加了不少知識。貞觀三年進史館,受命至秘書內省佐顏師古、孔穎達二人撰修。唐朝內省圖籍,經武德初年令狐德棻建議以重金購求天下遺書,並“置吏補尋,不數年,圖典略備”。李延壽正欲繼承完成其父未終之業,而苦於圖書資料缺乏,現遇內省豐富的圖籍,正可彌補其不足,於是利用編輯之暇,晝夜抄錄北齊、梁、陳、周、隋五代昔所未見之書。貞觀五年(631),他母親去世,李延壽歸家服喪。服喪期滿後,入蜀為官,準備將已搜集到的資料開始編著,但提起筆來,又深感材料缺乏,不能編寫下去。直到貞觀十五年(641)回京任東宮典膳丞時,史館總監令狐德棻啟奏太宗,命李延壽預修《晉書》,李延壽又進史館,始見到宋、北齊、北魏三代史料。貞觀十七年(643),褚遂良又薦延壽預修《五代史誌》,延壽又得以在內省遍覽群籍,最後搜集到南北八朝正史資料,李延壽家境貧困,不能雇人抄寫,隻得親自動手,晝夜集錄,自此正式開始編修《南北史》。李延壽對詔命新修的姚思廉《梁書》、《陳書》、李百藥《北齊書》、令狐德棻《周書》不太滿意,對早已流行的魏收《魏書》、沈約《宋書》、蕭子顯《齊書》,更認為有改修的必要,遂以八書(另有《隋書》)為基礎,充分利用父親遺留下來的編年體草稿,又參考雜史一千餘卷,刪繁就簡,補充訂正,改其父原籌劃之編年史體例,以紀傳體體裁,撰軍南北朝二史。《北史》起於北魏道武皇帝登國元年(386),終於隋恭帝義寧二年(618),記述魏、東魏與齊、西魏與周、隋六朝二百二十三年史事。經過十六年的努力,終於完成撰寫工作。其《南史》先成,共八十卷,先呈請監國史、國子祭酒令狐德棻過目勘正,德棻“許令奏聞”。至唐高宗顯慶四年(659),李延壽以十分激動的心情,最後把《北史》一百卷譽清,亦呈請令狐德棻過目詳正,並遍谘宰相,遂表上朝廷。唐高宗善其書,親自為他作序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