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隋書》概論

《隋書》八十五卷,其中本紀五卷,唐初魏征主修,眾多史臣參加修撰,記隋代三十七年的史事。《隋書》是唐初所修八史中最傑出的一部,它最能體現和反映以唐太宗為首的貞觀君臣的史學觀點和這一時代的史學特色,曆來受到學者的重視。

魏征,字玄成,巨鹿下曲陽人,是貞觀時期一位有作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對於貞觀時期的一些穩定地主階級統治和繁榮經濟的措施,多所建樹,他以“諫諍”的方式,前後共提出二百多項建議,大部分被唐太宗所接受。諫諍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法製和禮儀等各個方麵,這些大體上構成了貞觀時期的主要施政藍圖。魏征剛直不阿,敢於向皇帝進諫的政治品質,已成為封建時代諫臣的一個典型形象。貞觀之治局麵的形成,與魏征的諫諍有很大的關係,唐太宗不隻一次地這樣對他的大臣說:魏征精曉仁、義、禮、智,輔佐我處理政務,治理國家,其政績即使是文武雙全的諸葛亮也無法與他相抗衡。

作為一個政治家,魏征對唐初社會曆史的發展,起過進步作用,作為一代傑出的史官,對我國史學的發展,同樣作出了重要貢獻。

貞觀二年(628),魏征任秘書監時認為,經過隋末喪亂,國家圖書丟失甚多,又很雜亂,於是在奏報唐太宗之後,引進一批學者校定“經史子集”等四部書籍。幾年之間,使國家藏書基本齊備,粲然可觀。這為修撰前代史書準備了資料,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唐初之所以能修成八史,魏征主持秘書省組織校定圖書,是有一定貢獻的。

貞觀三年(629),魏征被委任為《隋書》的主編。他在從事國家政務處理的同時,仍勤於著作。他作為政治家、政論家,有《十漸不克終疏》等兩百篇左右的政治文獻,作為史學家,他又有大量的學術和史學著作問世,如《次禮記》二十卷,《自古諸侯王善惡錄》二卷,《列女傳略》七卷,《群書治要》五十卷,《大唐禮儀》一百卷,《時務策》五卷等。在他的史學生涯中,影響最大、流傳廣泛的是由他監修的五代史,尤其是貫穿了他史學思想的《隋書》。

在迭經魏、蜀、吳三分天下、兩晉南北朝大衝突、大交融的曆史風雲之後,中華民族再度歸於一統,繼秦漢之後,又一次出現兩個蟬聯的封建統一政權——隋唐王朝。唐初統治者從維護統一和鞏固統治的需要出發,著手修撰前朝曆史。貞觀三年(629)唐太宗下詔修撰周、隋、梁、齊、陳等五史,魏征除撰寫《隋史》外,還和房玄齡一起“總監諸代史”,負總的責任。《五代史》的撰修工作,魏征都參加了。梁、陳、齊史的總論,是他執筆撰寫的,而最能代表其史學成就的,是由他主修的《隋書》。

《隋書》是唐初修成於眾史官的第二部史書。貞觀三年(629)開設史館,由魏征主修,顏師古、孔潁達等協助之,書中的序論多出於魏征之手。他們依據的史料有隋朝舊有的史書,如王劭撰、以編錄詔敕等文為主的《隋書》八十卷,隋史官修撰的《開皇起居注》六十卷等。再,唐初去隋世最近,直接史料保存尚多,魏征等屢訪之。至貞觀十年,撰成《隋書》五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上起隋文帝開皇元年(581),下至隋恭帝義寧二年(618),記載了隋朝三十八年的曆史。當時此書與《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並行於世,合稱為《五代史》。這五部史書都是隻有本紀和列傳,沒有表和誌。原來的修撰計劃是編寫十篇共同的誌,而不作表。當時,眾史官隻完成了他們分別負責的紀、傳,沒有完成共同負責的誌。貞觀十五年(641),唐太宗因命左仆射於誌寧、太史令李淳風、著作郎韋安仁、符璽郎李延壽等共同修撰誌書,以記述梁、陳、北齊、北周和隋朝的典章製度,先後由令狐德棻、長孫無忌監修,曆時十五年,至唐高宗時方始成書,共有十誌,計三十卷,高宗顯慶元年(650),由監修人長孫無忌領銜奏上,其篇目和卷數如下:

《禮儀》七卷,《音樂》三卷,《律曆》三卷,《天文》三卷,《五行》二卷,《食貨》一卷,《刑法》一卷,《百官》三卷,《地理》三卷,《經籍》四卷。

這十篇誌編成時,五部史書流行已久,所以誌書也單行,稱為《五代史誌》,在與五部史書合編時,附在《隋書》之後,故亦稱《隋誌》,而《隋書》也因之成為八十五卷。

顏師古與封德彝一起,是最早修撰《隋書》的。以後,在魏征主持下,他參加了第二次修撰《隋書》的工作。他撰成的《隋書·地理誌》收入《五代史誌》。唐繼隋而起,唐初統治者對隋朝的統一大業是極為推崇的,對於隋朝初年的政治,也是異常欽慕,而一個“甲兵強盛”、“風行萬裏”的隋王朝為何在極短的時間內分崩離析,“子孫殄滅”,又不能不引起唐初統治者的深思,可見,撰述隋朝曆史對於唐朝統治者來說,有著切身的利害關係,有許多引為鑒戒的曆史經驗教訓。所以魏征主修的《隋書》中,“以隋為鑒”是其主要的特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