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傳世故事(2 / 3)

大臣元文都認為大權盡歸李密,害怕日久成患。王世充指責元文都等不懂兵法。元文都私下認為王世充想為宇文化及的內應,並向越王讒言。王世充大怒,擁兵入朝,殺了元文都,挾持了越王,並暗暗養精蓄銳,整飭軍備,窺視李密與宇文化及的戰況。

李密接到越王的詔書,十分高興,認為西邊的禍患已經消除。於是集中兵力東擊宇文氏。宇文氏的軍隊缺乏糧草,幾次進攻黎陽倉失敗。後來糧草斷絕,就渡過永濟渠,與李密的軍隊決戰於童山(河南汲縣),李密大敗宇文化及,其部屬死傷無數,紛紛投降李密,化及倉皇逃出,後來被竇建德殺死。李密雖然打敗了化及,但自己也損失慘重,幾次被暗箭射傷,士兵疲憊不堪,士氣衰落。

既而王世充見宇文化及敗逃,他趁機整頓軍隊進攻元氣大傷的瓦崗軍。李密開始不以為意,認為王世充數次敗給自己,根本不會有所作為。當時王世充軍缺糧多衣,李密軍糧多缺衣,王世充請求交換,李密不肯。王世充派人奉送軍衣給瓦崗軍,並離間將帥,瓦崗軍中投降反叛的很多。李密已無法控製。

武德元年(618),王世充與李密率軍在北邙山(洛陽東北)展開決戰,李密中計受伏,大敗虧輸,瓦崗軍自此一蹶不振。李密狼狽逃竄,後投奔唐王李淵。

(《隋書·李密傳》等)

第五節 李密策劃大海寺伏擊戰

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荒淫昏聵,不恤民力,終於導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逐鹿中原。翟讓的瓦崗起義軍威震河南,懷有雄才大略的亂世豪傑李密於是前往投奔,並說服附近的小股起義軍歸附瓦崗軍,瓦崗軍的勢力因此更加浩大。本來胸無大誌的翟讓乃對李密言聽計從,並願意尊李密為瓦崗軍統帥。

公元616年十月,翟讓、李密又率瓦崗軍攻占金涅關及滎陽附近各縣,距東都洛陽僅百餘裏之遙。

隋煬帝大驚,派在齊郡鎮壓起義軍百戰百勝的張須陁任滎陽通守,負責剿滅瓦崗軍。

翟讓等聽說張須陁前來進剿,大懼,計劃率軍躲避之,李密對翟讓說:“須勇而無謀,兵又驟勝,即驕且狠,可一戰擒也!公但列陣以待,密保為公破之。”翟讓此時已亂了方寸,隻得從李密之說,布陣與張須陁決戰。

李密安排翟讓率軍作為“正兵”迎擊張須陁,他則率奇兵千餘人退至十餘裏外的大海寺北邊的叢林之中,待張須陁追擊翟讓至此地時突然伏擊之。

果如李密所料,張須陁自恃有萬夫不當之勇,兼之在齊州屢戰屢勝,根本不把翟讓放在眼裏。他率大軍來到滎陽,見翟讓已嚴陣以待,於是命令士卒列成方陣,氣勢洶洶地發起進攻。翟讓及其將士本就對張須陁心存畏懼,加上他的責任隻是誘敵進入李密的伏擊圈,故一戰即敗,向大海寺方向退卻。

張須陁乘勝麾軍追擊,逐北十餘裏,進入了大海寺北的叢林之中。李密遂發伏兵掩襲之,張須陁軍未料到翟讓在此設有埋伏,不知伏兵到底有多少,頓時大亂。翟讓及其將軍徐世、王伯當率部回擊,配合李密合圍張須陁部。張須陁奮力拚殺,終於殺出包圍圈。但他的部下尚未殺出,遂抖擻精神,重新殺入重圍救其部下,竟四進四出,無奈隋兵一敗塗地,不可收拾。張須陁乃仰天長歎:“兵敗如此,何麵目見天子乎?”遂下馬力戰而死,時年五十二歲。

大海寺伏擊戰是李密初次用兵,一戰而殺隋朝名將張須陁,頓時在瓦崗軍中威望大增。翟讓乃令李密單獨統率一部,號“蒲山公營”。

李密破張須陁一役之戰術並不十分高明,不過以翟讓之軍佯敗,誘敵進入伏擊圈,然後出其不意,發動突然襲擊,使隋軍即刻由追擊翟讓之主動作戰陷入被動作戰局麵。而李密終於憑此戰術而獲勝,究其原因,關鍵在於李密對隋軍主帥張須陁的性格非常熟悉。張須陁“勇而無謀”,且屢勝之下,兵驕將悍,目空一切,故李密略施小計,便令張須陁兵敗身死。

可見,作為將帥,不僅要知己,還要知彼,而且對敵方統帥的脾氣、性格、履曆也應了如指掌,隻有這樣,才能做到“因敵而製勝。”

(《隋書·李密傳》等)

第六節 建築奇才宇文愷

楊堅建立隋朝後,為了防止宇文氏家族的人反叛奪權,便下令殺掉一些宇文氏皇族的人。其中有一個叫宇文愷的,也在要殺的名單中。追殺的人派出去後,楊堅又後悔了:宇文愷本是後周皇族的遠支。此外,他的哥哥宇文忻在楊氏建立隋朝的過程中,是立過功的。這樣的人不應該殺。想到此,楊堅馬上派人去追趕殺宇文愷的人,通知他文帝已經決定赦免宇文愷。因此,宇文愷才幸免一死。

其實,雖然宇文愷不是北周皇族的近親,但因他的父親哥哥都是北周的功臣,他自幼就很風光:剛剛三歲,就賜爵雙泉伯,七歲又晉封安平郡公,邑兩千戶。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已經是恩寵有加了。到了他可以當官的年齡,先當了個稱為“千牛”的小官,是負責宮中護衛的。後來又晉升為禦正、中大夫、儀同三司等職。楊堅當上丞相以後,又給他加了一個上開府中大夫的官名。

所以,楊堅赦免了宇文愷以後,便讓他當了營宗廟副監。如果一定要用今天的職務來比擬的話,大概可以稱為修建宗廟副總指揮吧。“宗廟”是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地方,是每一個名門望族所不可少的,至於皇帝,那就更缺不了,並且還得與眾不同。隋文帝剛剛奪得政權,建立新朝,所以,他是一定要修建宗廟的。這個任務就落到宇文愷的頭上。

宗廟建成以後,文帝很滿意,又封他為甑(zèng)山縣公,食邑千戶。

後周的首都在長安,文帝建隋以後,首都也設在長安。但統一中國後,為了更好的治理全國,文帝有意遷都洛陽,要在洛陽營造一個新都,便以高熲(jiǒng)為營新都監,而以宇文愷為副監。但高熲不懂技術和設計,主要任務實際上還得宇文愷來完成。整個的規劃設計都是由他幹的。

他還設計並領導了引渭水入黃河的運河工程。

文帝決定修建仁壽宮的時候,根據楊素的建議,讓宇文愷當了仁壽宮監,按儀同三司待遇,不久就提為將作少監。文獻皇後死後,他又設計建造了皇後的陵墓。文帝對他主持的這些工程的設計和建造都很滿意。

文帝死後,煬帝繼位,繼續營造東京洛陽,仍以宇文愷為營東都副監,並且很快就提他為將作大匠。在同煬帝的接觸中,他看出煬帝心裏想的是越奢侈豪華越好,因此,他就把洛陽設計得“窮極壯麗”,建好後,煬帝果然非常高興,提升他為開府,拜工部尚書。

煬帝有一次北巡,想借機炫耀一下隋朝的強大和先進,因為北方的少數民族多數住帳篷,煬帝就讓宇文愷設計一個大帳篷。這個大帳篷裏麵能坐幾千人。帳篷做成後,煬帝高興得賞賜給宇文愷絹一千段。

宇文愷還為煬帝造了一個大殿,名為“觀風行殿”,下麵設有輪軸,那殿可開可合,非常奇妙。上麵裝得下幾百名衛士。那些部落酋長見了這大帳篷和觀風行殿,覺得神奇的不得了。

煬帝見自己的目的達到了,對宇文愷的設計非常滿意,不斷地給他賞賜,可謂不計其數。

中國曆代帝王,都很重視“明堂”,據說黃帝的時代就有明堂了。那是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一些重要的集會、典禮、儀式等等,都要在這裏舉行。所以孟子說明堂是“王者之堂”。但是晉以後的幾百年來,各國都沒有力量興建明堂。隋文帝為了表示自己朝代的正統性,決定修建明堂。但是人們已經有三百年沒見過明堂了,究竟明堂是個什麼樣子,怎麼個建法,大臣們爭論不休,得不出結論。

宇文愷遍讀古代典籍,全麵地考證了明堂的建製、形式、尺寸、演變以及明堂各部分的象征和意義等等,並且用十比一的比例尺畫出圖樣來,還作出一個模型。可惜,隋代的明堂沒有等到開始建設,隋末農民大起義就暴發了。明堂沒有建成,宇文愷帶著遺憾,在五十八歲的時候,離開了人世。這時他的官職是金紫光祿大夫。

他為後世留下了《東都圖記》二十卷,《明堂圖議》二卷,《釋疑》一卷。這些著作,是他留給後人的一筆無法用錢來計算的財富。

(《隋書·宇文愷傳》、《隋書·煬帝紀》等)

第七節 楊素平步青雲受賞無數

在幫助隋文帝楊堅打天下的那些將領當中,楊素受到的賞賜要算是最多的了。

楊素是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年輕時,胸懷大誌,讀書很多,學識淵博,文章寫得美,人生得漂亮。但因為他不拘小節,不受人們的重視。他的父親楊敷,是北周的汾州刺史,在與北齊的戰鬥中戰死。但是他的父親卻沒有得到朝廷應有的肯定。楊素為此憤憤不平,便上書替父親申辯,要求給他父親一定的褒獎。但是北周武帝宇文邕不答應。楊素就接二連三地上書,直到惹惱了武帝,下令殺了楊素。楊素卻毫無懼色,在走上刑場的時候,還大喊:“遇到了無道天子,死也應該!”

武帝聽後,認為他很有骨氣,把楊素留下來,破格拜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還追認他的父親楊敷為大將軍。從此,武帝逐漸對他有了好感。武帝讓他代為起草詔書,他一揮而就,武帝對他很賞識,對他說:“好好幹吧,小夥子,不用愁沒有大富大貴!”楊素卻回答說:“我隻怕富貴來得太急太快,我是本不想富貴的。”

當時北方的東部是齊國的地盤,北周逐漸強大後,總想滅掉齊國,統一北方,便派自己封的齊王宇文憲平齊,楊素要求率領父親的老部隊隨戰,武帝答應了。楊素從此開始了他的戰鬥立功的生涯。在河陰(今河南省孟津縣東)的第一仗就立了功,被封為清河縣子,邑五百戶。後來他勇救宇文憲,戰績也不錯,就開始平步青雲了。

楊堅稱帝建立隋朝後,他更需要楊素這樣的人為他打天下,便給楊素加官上柱國,開皇四年(584)又拜他為禦史大夫。

就在這時,楊素發生點“內部問題”,幾乎把他斷送了。他的妻子脾氣暴燥。一次兩人吵嘴時,楊素罵道:“我要是皇帝,絕不會讓你當皇後!”這可是句犯諱的話,這句話可以成為陰謀篡位的證據而掉腦袋。不成想楊素夫人果然用這句話告發了他。幸好當時正是皇帝用人之時,隻是免了他的官。

這時,隋文帝楊堅想平定江南。他想起了楊素曾經多次給他提出渡江平陳的建議,便再次起用了楊素,拜他為信州總管,並賜錢百萬,錦千段,馬二百匹,要求楊素準備伐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