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韋叡作戰臨危不亂(1 / 1)

初,肥水堰①立,使軍主②王懷靜築城於岸守之,魏③攻陷懷靜城,千餘人皆沒④。魏人乘勝至叡⑤堤下,其勢甚盛,軍監⑥潘靈祐勸叡退還巢湖⑦,諸將又請走保三叉⑧。叡怒曰:“寧有此耶!將軍死綏⑨,有前無卻。”因令取繖扇麾幢⑩,樹之堤下,示無動誌。叡素羸,每戰未嚐騎馬,以板輿自載,督厲眾軍。魏兵來鑿堤,睿親與爭之,魏軍少卻,因築壘於堤以自固。叡起鬥艦,高與合肥城等,四麵臨之,魏人計窮,相與悲哭。叡攻具既成,堰水又滿,魏救兵無所用。魏守將杜元倫登城督戰,中弩死,城遂潰。俘獲萬餘級,牛馬萬數,絹數十間屋,悉充軍賞。叡每晝接客旅,夜算軍書,三更起張燈達曙,撫循其眾,常如不及,故投募之士爭歸之。

《梁書·韋叡傳》

【注釋】

①肥水堰:在肥水上築起的臨時堤壩。肥水,又作“淝水”,淮河支流,在今安徽。

②軍主:一軍主將。

③魏:此指與南朝相對峙的北魏。

④沒:通“歿”,死。

⑤叡:韋叡:南朝梁著名將領,曾大敗魏軍,魏人畏懼,稱為“韋虎”。

⑥軍監:監軍。

⑦巢湖:我國南方大淡水湖,在今安徽。

⑧三叉:三叉路口,或為地名。

⑨將軍死綏(suí):退軍為綏,軍敗而退,將軍當死,稱為“死綏”。

⑩繖扇麾幢:繖,“傘”的本字。麾(huī),旌旗之類。幢(zhuánɡ),古時作儀仗用的以羽毛為飾的一種旗幟。繖扇麾幢,是主將所在的標誌。

板輿:以人抬的一種代步工具。

壘:防守工事。

【譯文】

肥水堰築成時,讓軍主王懷靜在水邊築城防守,魏軍攻陷了王懷靜之城,千餘人戰亡。魏人因此乘勝來到韋叡駐守的堤下,其勢正盛,軍監潘靈祜勸韋叡撤退到巢湖去,將領們又請求轉移保三叉。韋叡聽後怒道:“怎麼能這樣呢!將軍退兵就應死,有進無退。”於是下令把繳扇麾幢這些指揮部標誌都在堤下樹起來,以示決不撤兵。韋叡的身體向來很弱,每次打仗都不曾騎馬,而是坐在板輿上指揮。魏兵前來破壞堤壩,韋叡親自與之爭奪,結果魏軍稍退,於是利用這機會在堤周圍修築工事,加強防守。韋叡又造起戰艦,和合肥城一樣高,可以觀察、打擊四麵。魏人沒法,隻好在一起悲哭。韋叡進攻之具已造好,堰水也正滿,魏軍救兵無濟於事。魏軍守將杜元倫登上城頭督戰,被弩射死,城防潰敗。此戰俘虜敵人萬餘,得牛馬萬數,絹有數十間屋那麼多,都用來作獎賞將士之用。韋叡每天日間接待各方來客,夜間看兵書謀算,三更天就起床張燈工作,直到曙光透現。善待部下,常怕做得不夠,所以很多人爭著投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