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王師北伐①,詔叡②都督眾軍。叡遣長史王超宗、梁郡③太守馮道根攻魏小峴城④,未能拔。叡巡行圍柵,魏城中忽出數百人陳⑤於門外,睿欲擊之,諸將皆曰:“向本輕來,未有戰備,徐還授甲,乃可進耳。”叡曰:“不然。魏城中二千餘人,閉門堅守,足以自保,無故出入於外。必其驍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眾猶遲疑,椒指其節⑥曰:“朝廷授此,非以為飾,韋叡之法,不可犯也。”乃進兵。士皆殊死戰,魏軍果敗走,因急攻之,中宿⑦而城拔。遂進討合肥。先是,右軍司馬⑧胡略等至合肥,久未能下,叡按行⑨山川,曰:“吾聞‘汾水可以灌平陽,絳水可以灌安邑’⑩,即此是也。”乃堰肥水,親自表率,頃之,堰成水通,舟艦繼至。魏初分築東西小城夾合肥,叡先攻二城。既而魏援將楊靈胤帥軍五萬奄至,眾懼不敵,請表益兵。叡笑曰:“賊已至城下,方複求軍,臨難鑄兵,豈及馬腹。且吾求濟師,彼亦征眾,猶如吳益巴丘,蜀增白帝耳。‘師克在和不在眾’,古之義也。”因與戰,破之,軍人稍安。
《梁書·韋叡傳》
【注釋】
①王師北伐:王師,指梁朝軍隊。北伐,出兵進攻當時統治中原的北魏。
②詔叡:詔,皇帝的命令、指示。叡,韋叡,南朝梁將領,他曾兩度大敗北魏,魏人畏懼,稱之為“韋虎”。
③梁郡:治所在下邑(今安徽碭山)。
④小峴城:小峴,山名,也叫昭關山,在今安徽含山縣北。
⑤陳:通“陣”。
⑥節:皇帝給使臣、將帥的憑證。
⑦中宿:半夜。
⑧右軍司馬:南朝軍官名。
⑨按行:巡視。
⑩“汾水”句:汾水,即汾河,黃河支流。平陽,地名,在今山西臨汾。絳水,山西境內另一條河流。安邑,地名,現屬山西運城。這裏是說根據地形特點采用水攻。
肥水,又作“淝水”,淮河支流。
奄至:忽然來到。
表:上表請求。
濟師:援兵。
“猶如”句:吳、蜀,三國國名。巴丘,山名,在湖南嶽陽,三國時東吳重鎮。白帝,故城在令四川奉節,是蜀國軍事要地。此句言兩軍對峙,雙方各自增加數量相當的兵力,並不會改變力量對比。
【譯文】
天監四年,朝廷出師北伐,皇帝詔令由韋叡統一指揮各路軍隊。韋叡派遣長史王超宗、梁郡太守馮道根進攻北魏小峴城,沒能攻下。韋叡巡行軍營,魏軍忽有數百人出城列陣於城門之外,韋叡便要出兵打擊,部下將領們都說:“我們迅速移師而來,還沒做好作戰準備,讓我們回去備好盔甲,才可以出戰。”韋叡回答說:“不然。魏軍城中有2000餘人,閉門堅守,完全可以自保,無故派人外出,一定是特別能戰者,若能挫敗他們,就可以攻克敵人的城池了。”眾人仍然心存疑慮,韋叡說:“朝廷把此任給我,不是看的,我韋叡的軍法,誰都不能違犯。”於是出兵進攻,戰士們奮力拚殺,魏軍果然敗走,又加強攻勢,到半夜就攻下了小峴城。接著又進攻合肥。起先,右軍司馬胡略等到達合肥城下,但很久未能攻取。韋叡親自考察山川,說:“我聽說‘汾水可以灌平陽,絳水可以灌安邑’,在這裏可以用得上了。”於是就在肥水上築堰,親自動手幹,沒有多久,堰築成,水位提高,舟艦接踵而來。北魏原來築了東西兩座小城夾著合肥,韋叡先攻二城。隨即魏將楊靈胤率五萬兵馬的援軍突然殺到,韋叡部下都怕敵不過,請求他上表要求增派兵力。韋叡笑著說:“賊兵已經到了城下,再求增兵,好像事情緊急了再趕造兵器,又怎能頂得上用。況且我求援兵,敵方也在爭取更多兵力,這就好比吳在巴丘增兵,蜀也在白帝添人一樣。‘師克在和不在眾’,這是古訓,大家一條心。人少些又何妨。”於是和敵軍戰,取得勝利,軍人們才安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