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春縣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他的父親李言聞是當時的名醫。李時珍家學深厚,特別重視對藥物的研究,並親身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學習經驗。
雖然家裏世代業醫,但當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權貴的欺侮。最初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希望能考取功名,出人頭地。李時珍雖然自小體弱多病,但性格卻剛直純真,他的誌趣並不在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上。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時間,他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鑽研醫術,他曾向父親這樣表明自己的心意:“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誌,至死不怕難。”父親被他執著的精神所感動,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很快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有這一年,家鄉遭遇洪災,大水退以後爆發了疫病。生病的都是沒錢醫治的百姓。李珍家父子倆十分同情窮人,雖然自己家中也不富裕,但窮人找他們看病,他們都悉心醫治,不計報酬。老百姓認為他們醫術高明,品格高尚,十分感激他們。李時珍刻苦研究醫術,博覽群書。我國中醫博大精深。自漢朝有人寫過一本《神農本草經》,以後一千多年,不斷出了許多新的醫書。李時珍利用王公貴族看病的機會,閱讀了不少王公貴族家的藏書。他的學問就越來越豐富,醫術也越來越高明了。
李時珍的聲名遠播,四處百姓都慕名求醫。一次楚王的兒子得了抽風病。楚王府的醫官都束手無策。聽說李時珍是當時名醫,楚王馬上派人把李時珍請到王府。李時珍一看病人的臉色,再按了按脈,認為孩子的病是腸胃引起的。他開個調理腸胃的藥方,楚王的兒子一吃藥,很快病就痊愈了。
楚王大喜,再三挽留李時珍在楚王府。不久之後,正碰上朝廷征求人才。楚王為了討好明世宗,就把李時珍推薦到北京太醫院去。明朝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可惜當時的官場一樣腐敗,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而明世宗對真正的醫學並不重視,卻迷信一批騙人的方士,在宮裏做道場,煉金丹,想憑這些辦法使自己長生不老。他在太醫院呆了一年,就辭職回家。
辭去了太醫職位的李時珍一身輕鬆,遊曆了許多名山勝地。四處采摘草藥,他閱讀了大量古代醫書,但是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特別是其中的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而遺禍無窮。於是他自己開始進行實踐研究,重新編纂一部本草書籍,糾正前人的謬誤。他的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除家鄉湖北外,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等多很多省份。後人以“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形容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教。不僅僅是醫生或采藥者,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大家地熱情幫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藥物。比如芸苔,本是常用的藥材。但它的屬性和特點,始終存在疑惑。《神農本草經》說得含糊,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詢問了一位種菜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芸苔實際上就是油菜。這種植物,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於是在他的《本草綱目》中就一清二楚地注解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