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後期,手工業、製造業發展迅速,又有很多知識分子善於總結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寶貴經驗。到了晚明時期中國科技已然是繁花似錦,加上西學的引入,更是錦上添花,當時中國科技的特點是“重實踐,重考察,重驗證,重實測”,相當注重數學化或定量化的描寫,又是近代實驗科學萌芽的標誌,是中國傳統科技走向近代的希望。
尤其是自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這一百年,是國科學技術史上群星燦爛的時期。各項科學成果交相輝映。總結了中國古代所有的科學技術並達到了前所有的高峰。有邢雲路關於天文曆算的《古今律曆考》,茅元儀彙集武備和火器製作的《武備誌》,趙士禎的《神器譜》,計成的關於園林栽培的《園治》,方以智涵蓋天文地理和醫學的《物理小識》。
當時最具代表性應屬李時珍的集成中醫草藥學大成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彙總農業科學成就的《農政全書》,徐弘祖偉大地理學著作《徐霞客遊記》,宋應星反映中國生產技術全貌的《天工開物》,及朱載關於聲學研究的《樂律全書》。五位科學家分別從醫學,農學,地理學,工藝學和物理學這五個領域,見證了這一時期的輝煌成就。下麵我們就來講宋應星和他編著的《天工開物》。
宋應星(一五八七——約一六六一),字長庚,江西奉新人。他是明末中舉,曾在擔任過晚朝朝廷擔任過小官吏。著有《天工開物》、《畫音歸正》、《雜色文原耗》、《巵言》等書。《天工開物》是宋應星五十歲的作品,當時是一六三七年(明思宗崇禎十年),距離明朝滅亡,隻有六年了。宋應星身在亂世裏,不肯懷憂喪誌,沉潛實學,努力不懈,他的精神令人欽佩。
《天工開物》全書分上、中、下三冊,又細分做十八卷,全麵係統地記述和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和經驗,並附有123幅詳盡生動的插圖幫助讀者加深認識和理解。其中上冊主要記載了穀物豆麻等農作物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食鹽的曬製、蔗糖的榨取工藝等。中冊包括磚瓦、陶瓷的燒製,車船的建造及原理,金屬的冶煉及鑄鍛,石灰、煤炭、硫磺、白硯的開采和加工,還有榨油、製燭、造紙等多方麵的內容。下冊記述了五金開采及冶煉,兵器、火藥的製造,朱墨、顏料、酒曲的生產,以及珠玉的采琢等。對所需各種原料的品種、產地、用量、工具構造和生產加工的操作過程等,記載都很詳細。
《天工開物》堪稱一部關於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其中記錄了的許多工藝技術和科學創見都在當時居於世界頂尖水平,在我國乃至世界科學技術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光耀千古的思想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