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書之中興(1 / 1)

明代中期江蘇地區工商業比較發達,經濟文化發達,書畫藝術也得到了長足發展。祝允明、文征明、王寵等人代表了明朝書法最高水平。他們三人被世人稱為“吳中三家”,都生長在蘇州地區。他們書法成就突出,作品具有代表性,在中國書法史上書寫了嶄新的一頁。明代初期以來書壇一直盛行“館閣體”,這種字體缺乏創造性,沒有活力,嚴重製約了書法藝術的發展。“吳中三家”在繼承魏晉、唐、宋、元曆代書法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融入了自己的風格。突破了傳統的束縛,一掃“靡靡之格”,開辟了書法藝術的嶄新天地,被譽為明代“書之中興”。在“吳中三家”中,以祝允明的書法藝術成就最為突出。明王世貞曾在《藝苑卮言》中為“吳中三家”排定座次:“天下書法歸吾吳,祝京兆允明為最,文待詔征明、王貢士寵次之”。《明山藏》一書也稱祝允明的書法“為國朝第一”。

祝允明字希哲,號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號枝指生。江蘇長洲(蘇州)人,家中是七代為官的書香門第。他還與唐伯虎、文征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他天資聰穎,幼年就以“神童”之名聞名鄉裏。10歲已經博覽群書,才華橫溢,文采飛揚。17歲中秀才,32歲中舉人,擔任過興寧知縣、應天府通判等官職。但因為生性清高正直,對當時官場的腐敗之風感到深深失望,很快辭官回到了蘇州,廣交朋友,召客豪飲,全身心投入到書法藝術創作之中。

他的書法集百家之長,領一代風騷,吸取唐虞世南、元趙孟頫書法之神髓,揚晉王羲之、王獻之行意、唐張旭、懷素草書之氣勢,融會貫通,自成一體,發展為有自己風格的獨特狂草。民間素有“唐伯虎的畫,祝枝山的字”之說。祝枝山作品傳世極多,如“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都是此中的精品。相傳祝允明也很擅長丹青,但很少動筆,傳世之作不多。

祝枝山為人幽默灑脫,好遊山玩水而不拘小節,很像是東方朔一類的滑稽人物。民間有很多關於他有許多的趣事軼聞,不少被文學家當成素材用於戲曲、小說的創作之中。在這些作品中,他常以足智多謀、能言善辯、樂於助人的形象出現。如《三笑》、《王老虎搶親》等曲藝作品。

而文征明則是書畫雙絕。繪畫方麵他與沈周、唐寅、仇英並列,合稱“吳門四傑”。在當時書法界名氣更大,號稱“文筆遍天下”。文征明初名壁,一字征仲,號衡山,江蘇長洲(蘇州)人。

他的書法最初師從李應禎,後來又廣泛學習前代名家真跡,在篆、隸、楷、行、草各方麵都有非凡造詣。特別擅長行書和小楷,字體溫潤秀勁,結構嚴謹而意態生動。雖然不像祝枝山書法那樣雄渾有力,卻有晉唐書法的風致,別具一格。尤其是他的小楷筆劃流暢,節奏緩和,宛如繪畫風格和諧。而且文征明善於培養扶植後輩,家中後代和弟子也有很多人在書畫方麵取得了很高成就。

王寵字履吉,號雅宜山人,江蘇吳縣人。他擅長楷、行、草書等字體。他的書法著重於運筆的變化,返筆、複筆、圓折筆、方折筆等手法交替加以靈活運用,別有一番妙趣。他的小楷書布局蕭散,乍看之下好像拙於布局安排,仔細品位之下卻有感覺和諧巧妙,別具一格。他的字華美而圓渾,深得晉唐書法的閑雅韻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