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者視為死灰不燃,深慮者且謂伏鷹欲擊,若不先行驅逐,早為掃除,恐種類日盛,計畫漸成,其為國患必矣。
此揭草成,東林子弟顧果以顧憲成之孫,義不容辭,名列揭首;受魏黨迫害致死的死難諸家懷有深仇大恨,推黃宗羲領銜,名居第二。“一時勝流鹹列其姓名”,計有142人(一說為140人)。這確實是一次名士的大聚會。公揭一出,阮大铖氣焰頓沮,“杜門咋舌欲死”(《陳定生先生墓誌銘》),並因此埋下了南明弘光朝黨爭的伏線。
《留都防亂揭》不僅打擊了阮大铖的複出活動,顯示了清議的力量,而且提高了黃宗羲等具名者的聲望。驅阮的政治意義如此鮮明,毋庸置疑;而這一行動中所蘊藏的名士風習,也不應漠視。黃氏的《陳定生先生墓誌銘》,即記述了他們在反阮的同時,任情縱性的一麵。揭文公布的次年,吳應箕與陳貞慧又在金陵發起組織了國門廣業之社,參加者大致仍是揭中署名人。黃宗羲也在其內,並與陳貞慧、張自烈、梅朗中、沈土柱、冒襄以及不在揭中的侯方域等關係最密切,數人“無日不連與接席,酒酣耳熱,多咀嚼大铖以為笑樂”。其“咀嚼大铖”的情狀,在陳貞慧長子維崧的《奉賀冒巢民老伯暨伯母蘇瑞人五十雙壽序》中有更詳盡的描繪:陳貞慧、冒襄於崇禎十一、二年在金陵,廣交賓客,尤喜與東林被難諸孤兒遊,“遊則必置酒召歌舞。金陵歌舞諸部甲天下,而懷寧(按:即阮大铖,其為安徽懷寧人)歌者為冠,所歌詞皆出其主人。諸先生闡歌者名,漫召之。而懷寧者素為諸先生詬厲也,日夜欲自贖,深念固未有路耳,則亟命歌者來,而令其老奴率以來。是日演懷寧所撰《燕子箋》,而諸先生固醉,醉而且罵且稱善。懷寧聞之殊恨”。這應是揭文發布以前事。阮大铖的《燕子箋》傳奇作得確實不壞,所以這些精於賞鑒的顧曲行家聽到好處,也會“稱善”;卻是絕不因此而寬宥阮氏,於是仍少不了痛罵。本來驅阮作為一場政治鬥爭,布下堂堂之陣。樹起正正之旗,將《留都防亂揭》公之大庭之眾,造成一種不容抵禦的社會輿論,便已完其使命;而黃宗羲等人猶以為未盡興,又逞其嘲罵,便是青年名士的作派。老成持重的政治家自不會如此行事。雖然我們不會因此而原諒阮大铖日後外死周鑣。欲將黃宗羲與顧果等人下獄的大肆報複,卻還是可以理會其惱羞成怒並不全在防亂一揭。
黃宗羲的顧曲雅興原不始於金陵,在此之前已甚濃。《鄭玄子先生述》記其1634年到杭州,讀書社的鄭鉉常來訪,而“夕陽在山,餘與銅(按:即沈士柱)尾舫觀劇。君過餘,不得,則聽管弦所至,往往得得,相視莞爾”。而且據《感舊》讀其五自注,“銅在西湖,每日與餘觀劇”,興致之高,直是無以複加。宴遊除酒、樂之外,助興還少不了善解人意的二八佳麗。何況秦淮名妓天下聞名,又何況與之連輿接席的諸人多有此嗜好,冒襄之於董小宛,侯方域之於李香君,已成流傳不絕的風流韻事。黃宗羲的憶舊文章中雖避而不談自己,並對侯方域“必以紅裙”侑酒不以為然,吳應箕於宴飲中欲招顧媚,也被黃氏引燭燒去紙條(見《思舊錄》中《張自烈》、《吳應箕》二則),然而晚年所作《懷金陵舊遊寄八正誼》第四首:“秦淮河”一詩中,還是隱約透露出個中消息:
河房曾掛榻,不異蕊珠宮。
數裏朱欄日,千家白柰風。
渡煩桃葉淚,舟賽角燈紅。
昔日繁華事,依稀在夢中。
這時正好可以用上餘懷的《板橋雜記》作注腳:
秦淮燈船之盛,天下所無。兩岸河房,雕欄畫檻,綺窗絲障,十裏珠簾。主稱既醉,客曰未,遊楫往來,指目曰“某名姬在某河房”,以得魁首者為勝。薄暮須臾,燈船畢集,火龍蜿蜓,光耀天地,揚槌擊鼓,蹋頓波心,自聚寶門水關,至通濟門水關,喧闐達旦。桃葉渡口,爭渡者喧聲不絕。
則“河房掛榻”,應是指名妓禮待名士。難怪私淑黃氏的全祖望,對其學推崇備至,以為“有明三百年無此人”(《答諸生問南雷學術貼子》)而語及“明人放浪舊院,名士多陷沒其間”又為“黃太衝亦不免焉”而惋惜(《記石齋先生批錢蟄庵詩》)。金陵冶遊,或許還可以少年荒唐解之;而黃氏74歲高齡作詩尚不忘此情,75歲又有《童王兩校書乞詩》三首與《送二校書還天台》二首,以“藍橋再到望雲英”(後詩其二)的詩語預訂後約,便隻能歸之於根深蒂固的明代名士舊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