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與阿裏不哥之爭,是蒙古貴族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成吉思汗的後裔大多卷了進去。忽必烈由於掌握了中原地區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得到漢族地主階級的大力支持,而獲得了全勝,並因此而奠定了元朝的建立和鞏固的基礎。
忽必烈即位之初,就頒詔指出成吉思汗創業以來的五十餘年中,單憑武功,缺管文治,表示自己要大力推行漢法。他在皇權鞏固之後,更全力以赴地實施用漢法治理國家。因此,他在位三十四年(公元1260—1294年),取得了非凡的業績:
第一,鎮壓了內部的武裝叛亂割據勢力,建立和鞏固了統一全國的元王朝。建元前後,忽必烈麵臨著如何統一中國的曆史重任,他采取了一係列的正確措施,主要是推行漢法;這就遭到了蒙古舊貴族的激烈反對,並一再發動叛亂。忽必烈成功地鎮壓了阿裏不哥、海都等叛亂的蒙古舊貴族,削平了割據山東等地方豪強,征滅了腐朽的南宋王朝,最終完成了統一大業。這是中國曆史上繼秦始皇和隋文帝之後的又一次大統一,對於推動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有著重大的曆史意義。比如,他任命人思巴掌管西藏地方行政事務,結束了西藏三百年的戰亂局麵,促進了中國的曆史進程。
第二,廢棄“舊章”,推行漢法。忽必烈之前的蒙古遊牧貴族落後、野蠻的統治方式,導致中國北方社會經濟的破壞和衰退,並給人民帶來無窮的戰亂災害。忽必烈即位之後,大力廢除蒙古遊牧貴族的舊製度,全麵采用漢法——即承襲宋、金以來的封建政治、經濟及文化製度,並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加以某些改進,使上層建築能夠適應經濟基礎,這對於社會的安定和進步起了積極的作用。
忽必烈推行漢法的主要內容有:建立年號、國號和禮儀製度,並把都城從漠北的和林遷到中原地區的大都;建立國家機構和職官製度,確定中央的封建專製統治,如建立中書省和各行省、設立主管軍務的樞密院、糾察百官的禦史國子監,用漢文化教育蒙古貴族子弟,各地的學校也有了恢複甚至發展,這些都有利於中原傳統文化的保存。
第三,實行重視農業生產的政策,恢複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忽必烈即位之初,就在各地設立專門管理農業和林業的機構,鼓勵開荒、興修水利,禁止軍隊占用農田作牧場毀壞莊稼,重新開通了三千裏長的運河。不到十年,中原地區長期遭到破壞的農業生產基本得到恢複,並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些都為中原傳統文化的保存和延續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
忽必烈的一係列做法,主觀上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但在客觀上卻符合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落後的遊牧奴隸文明必定要適應先進的農業封建文明,適應得越好,越能發展和鞏固統治;不能適應或適應後又反複,必然要遭到曆史的報應。忽必烈晚年已經不能堅持推行治法,他之後的統治者們,大多沒有繼承他先進的一方麵,卻發展了其落後的一方麵;導致元朝中後期階級和民族矛盾日益激烈,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也更加尖銳,這也是元朝為什麼不到百年就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