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百年翻譯運動(1 / 1)

公元8世紀中葉起,阿拉伯帝國空前強盛,阿拉伯文化也空前繁榮。而阿拉伯文化的繁榮,一是源於阿拉伯人固有的文化,比如阿拉伯本民族的語言和詩歌等;二是源於伊斯蘭教變化,比如伊斯蘭教的《古蘭經》;還有一個重要方麵,即源於外來文化,比如希臘、波斯和印度等國的曆史、文學、哲學和數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而這些外來文化的引進,必須經過翻譯。

阿拉伯人的翻譯事業始於公元前7世紀的倭馬亞王朝。那時,尚處於自發的無組織狀態。當時從事翻譯的人很少,因為能承擔此任的人,首先必須精通阿拉伯語言,還必須對希臘與羅馬的曆史、文化和語言有較深入的研究,而能達到這個水平的人很少。最早重視翻譯的是倭馬亞王室麥爾旺家族的才子哈立德·本·葉齊德。

葉齊德充分認識到學習外來文化的必要性後,就請人專門翻譯希臘、羅馬的文化典籍。有一位專門為葉齊德譯書的翻譯家叫伊斯培芬,來自亞曆山大城。葉齊德不僅自己尊重他,也要求身邊的人尊重他。葉齊德還給予他十分寬鬆的工作環境,充分發揮他的選擇能力和翻譯能力。生活上,伊斯塔芬也受到良好的照顧,經常待遇優厚。伊斯塔芬譯作很豐富。

當時的翻譯內容,還主要集中在有關煉金術、醫學等實用學科領域,原文以希臘文和科普特文為主。

由於阿拉伯人善於學習外來文化中有用的東西,使得阿拉伯文化兼容並蓄,逐漸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先進文化。

阿拉伯文化的豐富與發展,進一步激發了阿拉伯人對翻譯事業的熱情。從公元8世紀中葉到9世紀中葉,在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出現了有組織的大規模翻譯運動。由於持續了近百年;所以曆史上稱之為“百年翻譯運動”。

在公元754年至755年,哈裏發曼蘇爾統治時期,在巴格達興建了一座圖書館,專門組織人員翻譯波斯文和梵文的星相學和醫學著作。

公元786年至809年,哈裏發哈倫·拉希德在位時,是巴格達最為輝煌的時代,政治上安定平穩,經濟發展很快,學術上也是碩果累累。哈倫·拉希德給學者們提供了一個極為寬鬆的學術環境。他宣布:阿拉伯帝國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民族、信仰任何宗教的學者、文人,都可以致力於阿拉伯文化的發展。他主張對學術問題不帶任何成見,甚至親自出麵保護各種學術爭論和藝術探討。因此,阿拉伯出現了一大批熱衷於翻譯、傳播、學習、研究希臘、波斯和印度文化的學者、翻譯家。他們在引進外來文化的同時,結合阿拉伯傳統文化,博采眾長,創造出更有生命力的新的阿拉伯文化。這時候的翻譯領域,已拓展到邏輯、哲學、數學、幾何學等理性科學。

在與東羅馬人交戰過程中,哈倫·拉希德還收集了大批的希臘文典籍。他派人將這些寶貴的圖書從阿姆利雅和安基拉運回巴格達,並擴建了巴格達圖書館。

在公元813年至833年哈裏發麥蒙統治時期,阿拉伯的百年翻譯運動達到頂峰。不僅阿拉伯國內學術翻譯和研究極度繁榮,學術交流活動還蔓延到國外。在麥蒙的鼓動和支持下,學者們雲遊四方,他們不辭勞苦地搜尋古籍,遍訪天下學者文人,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

在東羅馬的曆史典籍中曾有這樣的記錄:有一天,東羅馬皇帝利奧在朝上接見來訪的阿拉伯帝國使臣。利奧滿以為是有關國事的訪問,未料使臣卻說是專為索求希臘典籍而來,用途僅僅是為了研究學問。利奧開始還大惑不解,見來訪者一派書生氣,又執有麥蒙的親筆信,不禁為他們對學問的虔誠態度所感動,賜以珍貴典籍。

公元830年,麥蒙不惜重金,再次改造、擴建了巴格達圖書館,使之成為一座集科研、藏書和翻譯為一體的重要學術機構,並改稱“智慧宮”。許多學者、科學家和翻譯家集中在這裏,進行創作、研究和翻譯。在這裏,他們翻譯了大批的學術著作,同時還做了許多考證、勘誤、增補和注釋工作。

當時翻譯的主要希臘作品有:亞裏士多德的哲學、物理學。氣象學、動物學等著作近二十部;柏拉圖的政治、法律、哲學等專論十餘篇;蓋他的《解剖學》(七卷)等全部醫學著作以及他同時代的其他醫學家的醫學著作;托勒密的天文學、地理學著作;歐幾裏得的幾何學、音樂等論著;畢達哥拉斯的哲學、音樂等論著;玻爾菲利的邏輯學著作;亞裏士多塞諾斯和尼克馬尤斯的音樂著作。

譯自波斯的,主要是關於曆史、宗教、文學等方麵的著作。譯自印度的,則主要是數學、天文學和醫學等方麵的著作,也有部分文學作品,如《辛德巴德的故事》等等。還有相當一部分譯自古代埃及、古巴比倫、中國等文明古國的著作。

百年翻譯運動,不僅為發展阿拉伯文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對保存古代文化典籍,傳播人類文明,促進各國之間、各種文化之間的學術交流都起了相當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