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丁是羅馬帝國衰落時期最偉大的神學家,他的著作深深地影響了整個中世紀基督教的教義和觀念,這種影響延續至今。他的神學曾在中世紀西歐基督教會中居於最高權威的地位,他被教會奉為聖人。
354年,奧古斯丁生於塔加斯特城(現為阿爾及利亞的蘇克阿赫斯特),距沿海城市希波(現在的安納巴)南約45公裏。他父親是異教徒,母親是虔誠的基督徒。因此,奧古斯丁出生時沒有受過洗禮。
少年時代,奧古斯丁的聰明才智就已表現出來。16歲時,他被送到迦太基學習。在那裏,他與一位女子同居,有一私生子。19歲時,他決定學習哲學,不久便皈依摩尼教。該教由摩尼在大約240年創立。年輕的奧古斯丁認為它既成熟又富理性。但是,經過9年多對摩尼教的研究,他漸漸對該教感到失望。29歲那年,他來到羅馬,稍後又到米蘭,成為那裏的修辭學教授。
奧古斯丁開始了解新柏拉圖主義,該學說是公元3世紀時柏羅丁對柏拉圖哲學的發展和修正。當時的米蘭主教是瓦勒裏,他的多次講道使奧古斯丁了解到一種麵貌全新的、更為成熟的基督教。32歲時,他態度完全改變,從過去的懷疑論者轉變成為基督教熱忱的支持者。
391年,奧古斯古成為希波城的主教助理。5年後主教去世,奧古斯丁繼任,成為希波城的新主教,時年42歲。此後他一直在這個城市中生活,直至去世。
雖然希波是一個很不知名的城市,但奧古斯丁的輝煌成就卻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宗教領袖。他身體孱弱,在文書們的幫助下,他撰寫了大量宗教著作。流傳至今的大約有500多條訓誡和200多封信函。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上帝之城》和《懺悔錄》。《懺悔錄》這部世界著名的自傳體著作,是他在40歲時寫作完成的。《上帝之城》是一部鴻篇巨著,全書共22卷。奧古斯丁在書中係統地闡述了自己的宗教和曆史哲學。
奧古斯丁的許多通信和訓誡,是對摩尼教和當時基督教中持不同政見的多納圖斯派和貝拉基信條的批判。他同貝拉基主義者之間的激烈辯論,成為他宗教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貝拉基原是一名英格蘭修士,大約400年來到羅馬闡述他的神學教義。他認為,人生本來是清白的,既可選擇行善,也可選擇作惡。依靠個人正確的生活態度努力工作,即可獲得靈魂自救。
羅馬教會由於奧古斯丁著作的影響,貝拉基學說被宣布為異端,貝拉基本人則被逐出羅馬,開除教籍。按照奧古斯丁的說法,所有的人都有亞當那樣的罪過,人類不可能通過自身的努力和辛勤工作而獲得拯救,必須依靠上帝。雖然這一思想以前就存在,但奧古斯丁強化了這些觀念。他把這種思想寫入了基督教信條中。奧古斯丁堅持認為上帝已經知道誰能或者不能得到拯救。這種宿命論的觀點,對後來的神學家,如托馬斯·阿奎那和加爾文,產生了很大影響。
奧古斯丁生活在羅馬帝國走向衰落的年代。公元410年,羅馬城被阿拉裏克領導的西哥特人洗劫。劫後餘生的羅馬異教徒自然認為,羅馬人受到懲罰是因為拋棄了古代的神去信奉基督。奧古斯丁在著名的《上帝之城》一書中反駁了這種對基督教的指責。書中完整地闡述了他有關曆史哲學的觀點,該學說影響了歐洲以後的發展。他認為,無論是羅馬帝國、羅馬城,還是地球上任何一個城市,最重要的是“天堂城”的發展,換句話說,即人類精神的進步。促成這種進步的載體當然是教會(“在教會之外的靈魂不能獲救”)。因此,帝王不管是異教徒、基督教徒,還是野蠻人,都不如教會和教皇重要。
奧古斯丁的論著形成了龐大的複雜的體係,但最基本的基礎和中心是精神高於物質,上帝高於一切。他認為上帝創造了一切,上帝主宰一切。上帝給人的啟示是人們獲得智慧和認識真理的源泉,人類中有一部分人可以得救,他們升入天國是因為上帝的恩惠。
他是基督教正統派的神學體係的集大成者。在中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他的神學在西歐教會內居於最高權威的地位。直到今天,奧古斯丁的名字還為基督教世界所推崇。
奧古斯丁是中世紀黑暗降臨前的最後一位偉大的神學家。他的著作構成的教會教義的主要輪廓一直統治著整個中世紀。他對於拯救、性和原罪說的見解及其他一些觀點都具有影響力。
公元630年5月,日耳曼族汪達爾人,包圍了希波城。同年8月26日,76歲的奧古斯丁在被圍的希波城內告別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