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梨陀娑不僅是印度梵語文學中最偉大的詩人,也是一位享譽世界的作家。他的長詩《羅怙世係》、《雲使》和詩劇《沙恭達羅》、《優哩婆濕》既是印度文學寶庫中的珍品,也是世界文學天空中光彩奪目的星體。
迦梨陀娑生活在公元5世紀印度笈多王朝時期,關於這位大詩人的生平事跡,因缺少資料,至今還是個謎。隻知道他大概出生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一個婆羅門(印度古代的僧侶貴族,世代以傳教等為專業)家庭裏。
他一生寫了不少作品,最有名的是他用古印度文言(即梵文)寫的七幕詩劇《沙恭達羅》。
“沙恭達羅”即“孔雀女”的意思。詩劇描寫的是國王豆扇陀和沙恭達羅的故事。
一天,豆扇陀率領一隊仆從到城外去打獵。他為了追逐一隻小鹿,隻身騎馬奔馳到很遠的地方。在那裏,意外地遇見了年輕美貌的修女沙恭達羅。兩人一見傾心,私下成了親。豆扇陀臨別時,指著天地發誓,並留下一隻寶石戒指作為紀念,聲稱回宮以後立即來迎娶沙恭達羅。
沙恭達羅日盼夜等,不見國王身影。她朝思暮想,神思恍惚,得罪了一位仙人。仙人大怒,發出詛咒,說她的情人一定會把她忘掉,隻有當他看到自己留下的紀念品時才能恢複記憶。
不久,沙恭達羅生了孩子,等了幾年,她抱著孩子和送親的人一起到城裏王宮裏去找國王。在路上,她一時疏忽,竟把國王贈給她的寶石戒指遺失了。到了宮裏,國王果然不認識她,並且惡毒地誣蔑她是蕩婦。當國王被沙恭達羅和送親的人駁得理屈詞窮時,他竟耍賴道:“我欺騙她又會怎樣呢?”
沙恭達羅沒有被國王收留,回家又不行。在絕望中,她化成一道金光,被一位仙女接上天去了。
後來,一個漁夫在一條大魚的肚子裏找到了那隻戒指,把它獻給國王。國王一見戒指,立刻恢複了記憶,想起了沙恭達羅,悔恨交加。最後國王終於找到了沙恭達羅和她的兒子,夫妻父子團圓了。這個兒子後來繼承了王位,而且是印度傳說中最古的一個國王。
這個詩劇是從古典長詩《摩訶婆羅多》中取材的,寫的雖然是國王豆扇陀和沙恭達羅的戀愛和婚姻故事,但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的生活麵貌。詩劇對統治者的虛偽欺騙進行了揭露和暴露,對沙恭達羅這個天真善良、敢於抗爭、渴望自由和幸福的少女,進行了熱烈歌頌。這個詩劇千百年來一直受到印度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
《沙恭達羅》之所以時至今日仍享有世界性的聲譽,就在於它將一個普通的題材、一個司空見慣的愛情故事,寫得異常生動感人、真摯細膩,並使劇中的戲劇性和抒情性達到了高度而完美的結合。
迦梨陀娑不僅是一位大戲劇家,還是一位大詩人。他寫的詩歌流傳下來的共有四部。他的長篇抒情詩《雲使》,共有115節,著重描寫了一對夫妻生離死別的悲傷。詩中寫一個被貶謫到南方山中的藥叉(財神的奴仆)想念妻子。他仰望天空,托空中向北飄去的雲雨帶信給自己的妻子。他想象雲雨經過的道路,想象雲雨見到妻子時,妻子是如何憂傷。他托雲雨向妻子轉達自己的想念,並且安慰妻子說不久就可以團圓。詩歌想象豐富,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動人,是梵語古典文學中的傑作。
迦梨陀娑的詩篇和劇本,不但是印度古典文學中的不朽之作,而且是世界文學的光輝遺產。他的詩劇《沙恭達羅》和長詩《雲使》,早在800年前就隨著佛經傳入我國,並很早就有藏文和漢文譯本。1956年,他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許多國家舉行了紀念他1500周年活動。當時我國首都北京還上演了他的詩劇《沙恭達羅》,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