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阿拉伯哲學(2 / 3)

中世紀產生的阿拉伯伊斯蘭哲學,有時簡稱為“阿拉伯哲學”或“伊斯蘭哲學”。顯而易見,該哲學是伊斯蘭教創立後的衍生物,如果沒有伊斯蘭教的問世,也就談不上伊斯蘭哲學的問世。伊斯蘭哲學體係的立論基礎,大致有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古蘭經》,二是希臘古典哲學原理。縱觀伊斯蘭哲學體係的形成過程,宗教和哲學的調和色彩及希臘哲學的阿拉伯化是其最為明顯的兩大特色。

中世紀時期的阿拉伯哲學在世界哲學曆史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麵中,是穆斯林在翻譯、詮釋、傳播希臘古典哲學方麵所做出的貢獻在世界哲學翻譯史中占有光輝的一頁;另一方麵,他們在運用希臘古典哲學原理致力於調和伊斯蘭教和哲學之間的矛盾而所開創的伊斯蘭哲學在世界哲學史中也占據了令人矚目的重要位置。中世紀穆斯林在哲學領域裏所取得的成果,對打破中世紀歐洲基督教思想界僵滯沉悶的局麵並促使他們更新思維方法重新審視和闡明宗教和科學之間的一些重大課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而為14世紀歐洲文藝複興運動和18世紀唯物主義的誕生從不同角度輸送了來自東方世界的養分。

阿拉伯哲學家肯迪

被尊稱為“阿拉伯哲學家”的肯迪(約801~873年),力圖把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觀點調和起來。他不僅把亞裏士多德的著作譯成阿拉伯文,還研究亞裏士多德著作的各種譯本,並加以修正和詮釋。

從世界觀看,肯迪屬於唯心主義哲學家。他認為,宇宙由安拉創造,安拉對宇宙萬物的作用是間接的,二者之間有若幹媒介。物質世界並不具有實在性,隻有精神才具有完全的實在性。精神為一切作用的根本,物質隻具有從精神中流出的形式,即精神決定物質的存在。人類的靈魂是從宇宙靈魂中流出來的,它介於精神和物質世界之間,雖受肉體限製,卻可獨立於肉體之外,並且不會被消滅。人或物隨時可能喪失,而精神則是永恒的。因此人人必須敬畏安拉,專心求學,才能使自己享受精神世界永恒的幸福。在認識論上,肯迪屬於二元論,即認為人的知識既來源於感官,又來源於理性。感官所能知道的是特稱,是物質的具體形式;理性所能認識的是全稱,即“種屬或精神的形式”,實際上就是“一般概念”。感性認識的是形而下的世界,理性所能推測的則是形而上的世界。

據傳肯迪的著作很多且涉獵領域極為廣泛,有《辯論術》、《占星術》、《音樂論》、《政治學》、《心理學》、《天文學》、《氣象學》、《光學》等,但幾乎全部失傳,流傳下來的僅有4篇哲學論文,被譯成了拉丁文。

法拉比及其主要哲學思想

法拉比(870~950年)的本名為艾卜·納思爾·穆罕默德,因他出生於今土耳其境內塞伊漢河畔的法拉比鎮,故被人們稱呼為“法拉比”。法拉比的父親是突厥人,其母為土耳其人,因為父親在土耳其軍中供職,所以家境比較富裕。法拉比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長大後在家鄉從事司法工作。法拉比約在40歲時離開了家鄉法拉比遷往土耳其帝國首都巴格達。在那裏,他廣交學者,參加各種學術活動。最初他熱衷於語言學研究,後對邏輯學發生濃厚興趣,曾師從於當時巴格達著名的哲學家、邏輯學家麥泰·本·猶尼斯(?~940年),專心致誌學習邏輯學和哲學,後來法拉比又前往卡雷(在土耳其境內)師從猶哈那學習邏輯學。後又重返巴格達潛心哲學研究。法拉比在對亞裏士多德哲學著作的考訂和注釋方麵取得了很大成就,並在巴格達出版了多種哲學著作。之後,法拉比又遊學於大馬士革和埃及。最後定居於哈勒頗達5年之久,從而成為艾米爾賽夫·道萊的座上客。950年,法拉比隨賽夫·道萊前往大馬士革,不幸病故,享年80歲。

法拉比本人有蘇非派傾向,好沉思默想和修身養心。他一生撰寫了大量學術著作,但其中大部分失傳。由於傳世的著作很少,因此法拉比的哲學思想在東西方的傳播不很廣泛。直到19世紀,這種局麵才有所改善,這首先要歸功於德國東方學家迪特裏希對法拉比哲學著作手抄本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而且他還翻譯了部分手抄本,德語版的法拉比的哲學著作於1890年首次在荷蘭蘭頓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