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麗多姿的阿拉伯文學
中古阿拉伯文學,一般可分為三個時期:賈希利葉時期即伊斯蘭教誕生前時期(475~622年),伊斯蘭初期和伍麥葉王朝時期(622~750年),阿巴斯王朝時期(750~1258年)。
賈希利葉時期
賈希利葉時期的文學作品大致產生在5世紀末,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曆史最悠久的阿拉伯文學作品。這一時期,阿拉伯半島的語言文字逐漸走向統一,因此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基本上是用與後出的《古蘭經》語言相仿的標準阿拉伯語所創作的。但這些文學作品的原始形態,基本上都是沒有書麵記載的民間口頭文學,它們的問世和流傳都是通過口耳相傳的形式進行的。雖然那時的阿拉伯文字已基本定型,但仍不夠完備,要掌握和書寫還有一定難度,再加之阿拉伯半島的書寫工具十分稀少,因此當時大部分部落民絕大多數是文盲,能讀會寫的人是鳳毛麟角,寥寥無幾。這一時期流傳下來的阿拉伯文學作品,與世界其他民族大致相同,以詩歌為主。阿拉伯賈希利葉時期,凡有名的詩人都擁有自己的“拉維”——詩歌傳述者,他的任務就是背誦詩人的作品,而後在群眾中朗誦傳播。如此一來,那些群眾所喜聞樂見的上乘之作,通過口傳耳聞也能世代傳承。這種狀況到8世紀才有所改變,這些作品開始被文人們搜集、整理、訂正、謄抄,然後以書麵語言形式在各地傳誦。因此可以說,賈希利葉時期能保存下來的文學作品其數量極少,都是一些經過長期考驗的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
賈希利葉時期流傳下來的最著名的阿拉伯文學作品要屬《懸詩》,“懸詩”的阿拉伯語音譯為“穆阿萊葛特”,意即“被懸掛的(詩)”。《懸詩》創作於約6世紀,都是一些長篇抒情詩。在賈希利葉時期,麥加周圍的各部落每年都要聚集在麥加附近的歐卡茲舉行盛大集市。詩人們在集市上爭妍鬥豔,競相賽詩,高聲朗誦自己的詩作,藉此誇讚本部落的榮耀和顯示自己的才華。凡是公認的賽詩佳作用金水謄寫在細麻布上並被懸掛在克爾白神廟的外牆上供人鑒賞。這就是有關“懸詩”由來的通說。至8世紀,流傳下來的懸詩才被搜集、考訂、輯錄,共有7篇。毫無疑問《懸詩》的作品都是由賈希利葉的著名詩人所作。其中最負盛名的兩位詩人,是被喻為詩哲的烏姆魯勒·蓋斯(500~540年)和騎士詩人安塔拉·本·舍達德(525~615年)。
《懸詩》問世標誌了阿拉伯古典詩歌走向成熟和日臻完美。懸詩一般格律工整,音韻嚴密。懸詩有其自身的藝術風格,引詩抒懷,情景交融,比喻生動,層次分明是它最明顯的特色。
縱觀賈希利葉時期創作的懸詩,其結構一般大致有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起興。其內容大多是憑吊情人遺址,追憶昔日男歡女悅的戀情;第二部分是描述。主要是對如旅遊、征塵、駿馬、駱駝、沙灘荒漠、烏雲閃電、暴風驟雨等的刻畫與描述;第三部分是正題和高潮,是詩人創作動機的真實反映。其內容大多是對自己及本部落的誇讚和褒揚或對敵手的貶謫和嘲諷等。
由於《懸詩》生動表現了古代阿拉伯遊牧部落的生活場景,因此,它不僅是阿拉伯古典文學的珍品而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也是伊斯蘭教產生前阿拉伯民族生活狀況,思想感情、社會結構、風土人情等方麵的真實寫照而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以詩歌為代表的阿拉伯賈希利葉時期的文學作品,生動反映了以原始公社製為基礎、家族血緣關係為維係的阿拉伯氏族社會生活的曆史畫麵。賈希利葉時代古典詩歌的發展勢頭在伊斯蘭初期受到了抑製,詩人的地位受到了挑戰,從而使阿拉伯的文學走向了另一個曆史階段。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大部分處於部落貴族階層的詩人們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對伊斯蘭教的興起起初持反對立場,並且不時對伊斯蘭教及其先知和穆斯林進行詆毀和攻擊。以先知為首的穆斯林為了維護伊斯蘭教和先知的尊嚴而對詩人們的行徑發起有力的反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曆史的必然,歸根結底是政治上層建築的改變帶動了文學領域的改變,因為文學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伊斯蘭初期和伍麥葉王朝時期
伊斯蘭初期,穆斯林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反對詩人的症結,主要是由於詩人們的宗教立場和政治態度與之有衝突或分歧。因此,一旦詩人們改變了立場和態度並紛紛皈依伊斯蘭教後,穆斯林對詩人的態度也隨之改變,而且給予了他們極大的榮譽,隨之帶來的是另一個新的文學時期。
出現於伊斯蘭初期的宗教性詩歌,因伊斯蘭革命的發展而不斷增多,這一特色和傳統隨著伊斯蘭革命的勝利和伊斯蘭國家的建立和鞏固,自公元7世紀中葉始一直延續至今。
伍麥葉王朝是阿拉伯人建立的第一個統一的、世襲製的伊斯蘭王朝,它的建立,一方麵是伊斯蘭聖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及伊斯蘭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基礎相對穩定的象征;但另一方麵也充分暴露了伊斯蘭帝國內部各派政治勢力鬥爭的尖銳性和複雜性。什葉派人反對伍麥葉人的政治鬥爭始終沒有平息而成為王朝統治階層的心腹之患。為了政治鬥爭的需要,伍麥葉王王朝的統治者十分重視詩歌在政治鬥爭中製造輿論的作用,他們往往不惜重金籠絡一些著名詩人,利誘詩人創作有利於伍麥葉人統治的政治性詩篇。但隸屬於其他各派政治勢力的詩人當然不會坐視不管,為了派別和自身利益的需要也紛紛起來寫作攻伐伍麥葉人的政治性詩篇。所以伍麥葉王朝政治詩的興起,決不是偶然的,而是當時各派政治勢力鬥爭的客觀反映。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三位傑出的詩人,他們是:哲利爾(653~733年)、法拉茲達格(641~732年)和艾赫塔勒(640~708年)。
如果說政治詩的興起,是伍麥葉詩壇的一大特色,那麼,伍麥葉詩壇的另一特色就是情詩的興起。阿拉伯民族在賈希利葉時代就有情詩的創作,但它們往往是作為長篇抒情詩的一部分而不是獨立成篇,如懸詩中的第一部分,都富有情詩的特點。伍麥葉時代的情詩則不同於懸詩中的第一部分,它自成體係單獨成篇,不再作為長詩的附屬部分。因此,情詩作為詩歌創作中的一個獨立題材,是由伍麥葉時代所開創的。
伍麥葉時代的情詩可分成豔情詩和戀情詩兩大類。豔情詩首先在麥加和麥地那等城市發展起來。這類情詩對男女情愛的描寫比較露骨,格調比較低下。豔情詩的興起,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狀況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當伍麥葉人在大馬士革奪取政權並建立王朝後,大批聖門貴族後裔麇集在聖城麥加和麥地那。這些聖門子弟由於政治上的失勢而意誌消沉。他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日複一日,轉而沉湎於追求聲色享樂之中。豔情詩的情調與聖門子弟的頹廢、沒落情緒一拍即合,由此應運而生。另一類情詩戀情詩,則主要興起於阿拉伯半島希賈茲和納季德等沙漠、曠野地區的遊牧部落中。這類情詩富有賈希利葉時代自然、樸素的遺韻,追求柏拉圖式的純情之愛,充滿了誓死不二、海枯石爛不變心的情結。有些詩歌情意悱惻,感人肺腑,成為後世詩人、作家再創作的題材,其中以“馬季農·萊伊拉”為題材創作的詩歌,曾在伊朗、埃及等地一再被重新創作並在民間傳詠而經久不衰。
7世紀中葉,《古蘭經》定本問世。作為伊斯蘭教經典和法典的《古蘭經》,自降示至今的1300多年,對全世界穆斯林的思想意識、道德情操、價值觀念、言論行為等方麵所發生的影響,比起《聖經》對基督徒的影響,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從另一角度來說,《古蘭經》是一部十分優美的散文作品,而且我們決不能忽略《古蘭經》對阿拉伯文學產生的深刻而全麵的影響。它依照伊斯蘭教的認識觀點描寫生活和事物,從人的表麵行為看到人性的本質,從人和事物中看到主的作用。《古蘭經》的故事首先是眾先知的故事和傳說,有阿丹、哈娃、穆薩、爾撒、易卜拉欣等,接著是天使、精靈和魔鬼的故事。至於《古蘭經》故事的創作特色,我們在前文已有論述,對此不再贅述。
除《古蘭經》外,《聖訓》是僅次於《古蘭經》的宗教經典;從文學角度來說,《聖訓》同樣是十分優美的散文作品。因此,從伍麥葉後期開始收集、整理、校勘、編纂的聖訓集,對後世的阿拉伯文散文創作也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阿巴斯王朝時期
阿巴斯王朝是阿拉伯民族建立的一個強大帝國,它曆史悠久,長達五百多年,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版圖遼闊,實力雄厚,與當時屹立於東亞的中國唐朝成為中古世界最強大、最先進的東西兩大王朝。阿巴斯王朝建立後的開初一個多世紀,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展,文化學術活動空前活躍。許多希臘、羅馬、波斯、印度等哲學、文學、藝術、科技等領域的經典著作被譯成了阿拉伯語,從而大大促進了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發展。與之相同,阿拉伯文學在這一時期同樣也得到了飛速發展。
阿巴斯王朝統治的最初150年,巴格達哈裏發的中央集權統治比較穩固;但自9世紀末開始,巴格達的統治權先後被突厥人、波斯人和塞爾柱人所篡奪,阿拉伯帝國的實際統治權為異族所控製,阿巴斯王朝的中央集權體製名存實亡逐漸解體。由於政治上的分裂,導至帝國的整體國力日益衰敗。但文藝領域的情況比較複雜,從表麵上看,發展勢頭也有所放慢而不如前期那樣強勁,但從實質上看,有些地區某些時期的文藝領域似有了更富個性的發展,如埃及的法特梅、艾尤卜王朝時期,西班牙的後伍麥葉王朝時期。
阿拉伯傳統古典詩歌在阿巴斯王朝得到長足的發展,而且在此基礎上還有所創新:不僅詩人輩出,而且內容廣泛、題材新穎,出現了諸如頌揚詩、愛情詩、悼念詩、諷喻詩、詠酒詩、倫理詩、教育詩、田園詩、行獵詩等多種題材的詩歌。阿巴斯王朝時期出現了艾卜·努瓦斯(762~813年)的詠酒詩,艾卜阿塔希葉(748~826年)的苦行詩,穆太奈比(915~965年)的哲理詩,艾卜·阿拉·麥阿裏(973~1058年)的厭世詩,他們在阿拉伯詩壇自立風格、自成體係,千百年來一直風靡於阿拉伯世界,其中有些詩句因膾炙人口而成為現今民間慣用的俗語。詩歌的創作手法,在阿巴斯王朝時期也有所發展和創新,如9世紀在安達盧西亞出現的“彩詩”,其創作手法就異於傳統古典詩歌。彩詩既能吟詠也能吟唱,它與傳統詩歌的最大區別在於:傳統詩歌不僅要求格律嚴謹而且還必須保持一韻到底;而彩詩則比較靈活,雖然也要求格律,但韻腳卻可以改變,不必一韻到底。因此彩詩從音色上講比傳統古典詩有了很大的進步,比較豐富多樣而不落於古板、單調。
除詩歌外,阿巴斯王朝的散文特別是寓言、故事和遊記的創作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如著名的寓言童話集《卡裏來和笛木乃》、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和遊記《伊本·白圖泰遊記》自問世後得到一致好評,且一直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對世界許多民族的文學產生了極為深刻、持久的影響,它們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文學名著。
《古蘭經》與阿拉伯文學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思想經典,穆斯林精神的依歸,同時在阿拉伯文化藝術遺產中也享有重要地位。《古蘭經》是最早的用文字記載的阿拉伯文學作品,是迄今為止保存下來的最早的阿拉伯散文作品。
從文學藝術的角度看,《古蘭經》的修辭、韻腳、節奏,吟詠時渾然一體,它所蘊含的音樂美使其具有攝人心魄的感染力,構成優美的藝術境界,引人進入愉悅、高尚的精神殿堂。《古蘭經》被尊崇為阿拉伯散文體的範本,直到現在還有一些傳統派的阿拉伯語作家,在有意識地摹仿《古蘭經》的韻文風格。吟誦《古蘭經》是所有穆斯林集會的主要內容,它的詞句和著節拍、聲調,打動聽眾的心扉,以其獨有的藝術魅力和精神力量占據了穆斯林的內心世界。《古蘭經》在語言文學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那就是使得講阿拉伯語的國家都嚴格遵循由《古蘭經》規範化的標準阿拉伯語,從而使各國阿拉伯語在理解和表達上趨於統一。可以說,這一作用是其他任何力量所不能及的,而《古蘭經》神奇地辦到了。
《古蘭經》對阿拉伯-伊斯蘭文學的貢獻,是促使人們認真研究伊斯蘭教前蒙昧時代文學及曆史,從而更好地理解《古蘭經》的背景。《古蘭經》大量運用明喻、暗喻、押韻等方法,豐富了阿拉伯-伊斯蘭文學表現形式。
“古蘭”一詞的本義是“誦讀”,在《古蘭經》中指以韻腳、節奏等美感把真主的啟示“誦讀”出來。《古蘭經》是誦讀的經典,講究音樂、節奏等美感。《古蘭經》充分利用了阿拉伯語抑揚頓挫、富有樂感和節奏的語言特點,顯示了獨特美妙的文體,難怪古今穆斯林異口同聲地宣稱《古蘭經》不但在內容方麵,就是在風格上,都是無法效仿的。《古蘭經》語言流暢有致,詞彙豐富,結構嚴謹,言簡意賅,因而在修辭、音韻等方麵成為後世散文的典範,在語言規範方麵則成為最高標準。
《古蘭經》是一部生動的音樂,《古蘭經》的音樂美感表現在以下幾點:抑揚頓挫的不同聲調,不同段落的關係和正確連讀,特定節文中應答和低聲祈禱,誦讀的停頓。
《古蘭經》的另一個特點是運用押韻。阿拉伯人運用押韻的才能超過其他民族。押韻在阿拉伯語和《古蘭經》中一般讀作靜音,便於閱讀,增強文章氣勢,注意首尾的起承呼應。《古蘭經》還運用阿拉伯語特有的諧音,即在一句經文中或前後句中使用形式相同或相似、但意義不同的兩詞,由於讀音接近,所以使表達變得妙趣橫生、活潑新鮮起來。
《古蘭經》極大地豐富了阿拉伯語修辭學,大量運用比喻是《古蘭經》的突出特征。它使表達明確、生動、形象,啟發聯想。
在《古蘭經》中講述了許多生動的故事,它不僅負有宗教目的,起著教化、引導的作用,還具備故事這一文學形式所要求的一切因素。
《古蘭經》裏的故事表現手法非常自由,有時按故事先後順序逐步展開,有的開門見山,有的先對故事的寓意作一番簡評,接著再講述故事內容,有的則僅用寥寥數語提醒讀者故事主要內容已經開始。在講述過程中常出神來之筆,有時在讀者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突然說出個中秘密;有時先將故事秘密和盤托出,但讓故事的主人公蒙在鼓裏,使讀者為主人公暗暗著急;有時又用一個意外情節,使讀者與故事裏的主人公一起恍然大悟……在描寫手法上蒼勁有力,生動活潑,飽含激情,同時往往給讀者留下想像的餘地,使人感到回味無窮。
《古蘭經》的文體以顯著的自由灑脫和獨特的創造力,充分運用了抑揚頓挫的句法。這部宗教經典同什是文學史上不朽的名作,在阿拉伯文學史上獨樹一幟,其獨特的表現手法在阿拉伯文學中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古蘭經》雖然是宗教經典,但它影響了許多代人的思想觀念、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對阿拉伯文學的影響十分深遠。
阿拉伯詩歌
詩歌在阿拉伯-伊斯蘭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伊斯蘭教誕生前的蒙昧時期,產生了許多抒情詩。由於阿拉伯半島沙漠廣布,自然環境險惡,部落間連年鏖戰,因而無法產生敘事詩或神話故事。“詩人從他們的生活環境中選擇容易提取的題材,不願意花費心力去尋找那些深刻的內容。”這一時期的抒情詩的題材主要是女人、聲音、自然、戰爭、死亡、享樂等。這些詩經長期口誦,世代相傳。駝隊的吟歌在阿拉伯人心目中的地位崇高,被認作詩歌的雛形。據記載,有位名叫馬達爾·伊本·麥阿德的阿拉伯人,從駝背上摔下,手被挫傷,他便喊遭:“呀!亞達!呀!亞達(呀!我的手!呀!我的手!)!”他的喊聲琅琅如樂,於是駱駝踏著他的喊聲行進。這種駝隊的吟歌,被稱為“希加”,是阿拉伯人最早認識的韻文,由此產生民謠。民謠最初的旋律稱“拉加茲”,與駱駝行進的節奏合拍,每行內包括4-6個音步。阿拉伯人說:拉加茲是詩歌的頭生子,希加是父親,歌曲是母親。蒙昧時期的阿拉伯詩人社會地位顯赫,是“部落的先知,和平的領袖,戰爭的英雄;尋找新牧場要征求他的意見,搭起帳篷或收起帳篷,全憑他的一句話;他就像一個帶領一群焦渴者尋找水源的向導。”
蒙昧時期的阿拉伯詩歌有兩種形式:七行以下的“麥歌突阿”(短詩)和“格綏達”(長詩)。每行詩由上下兩句組成,行尾詞須押韻。最著名的詩是“懸詩”。即詩人們在麥加附近的歐卡茲市場舉行賽詩會,優勝者將詩以金水書寫懸於克爾白神廟的牆壁上,故名“懸詩”。七首“懸詩”被認作極品,烏姆魯勒·蓋斯(500-540年)是其出類拔萃者。他的代表作有:
讓我們停下來哭泣,
眼前黃沙漫漫無邊;
在戴胡裏和豪邁裏(戴胡裏和豪邁裏為地名),
把親人和遺舍懷念。
這如泉的淚珠啊,
雖把我的心懷寬解;
那荒漠的疏疏淺跡,
又怎能把戀人追懷?
這首詩被古阿拉伯人當作創作和審美的標準。他們在形容美時常說:像“讓我們停下哭泣”那樣美。烏姆魯勒·蓋斯描寫自然景物的詩:
夜,
垂下它黑沉的天幕。
像大海洶湧的波濤,
卷帶著無窮的憂思。
它伸開那碩大的身軀,
巨人般壓抑在大地,
考驗著我的耐心和勇氣。
啊,漫漫的夜,
何時能熬到天明——
天明的情景,
不會比黑夜更愜意。
描寫女人的詩:
窈窕淑女,深居璿閨。
玉容多姿,秀不可攀。
體態輕盈,肌膚白皙。
素胸如鏡,安適閑散。
蒙昧時代的阿拉伯人鍾愛豐腴、白皙的女人。因為沙漠裏的女人被幹熱的氣候曬黑了肌膚,辛苦的勞作和單調的食物又使她們瘦骨嶙峋。
詩人塔拉法·本·阿卜德(543-569年)與其情人卡烏拉分手時,作惜別詩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