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近代戲劇(1)(2 / 3)

在這部悲劇裏,莎士比亞以意大利民間傳說為素材,揭露了封建貴族之間的世仇,給正常的生活和人的本性蒙上的陰影。蒙太古家族與凱普萊特家族互相敵視,世代為仇,兩個家族的人相遇之時,不是怒目而視,便是拔劍相向。一天,凱普萊特家舉辦舞會,蒙太古的兒子羅密歐為音樂吸引,喬裝打扮,潛入舞廳。在此,他遇到了凱普萊特的女兒,美麗動人的朱麗葉,二人在攜手翩翩起舞中,頓生相互愛慕之情。盡管他們知道,兩個相互仇恨的家族之間,要締結起愛的紐帶是多麼困難,但仍抑製不住心頭熱烈的愛情。乘著夜色的覆蓋,羅密歐來到來麗葉的窗前,他表白,與其得不到愛情而在這世界上捱命,“還不如在仇人的刀劍下喪生。”而朱麗葉則表示,“告訴我你願意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舉行婚禮,我就會把我的整個命運交托給你。”

兩個年輕人在牧師的幫助下秘密舉行了婚禮,可是不久,因為朱麗葉的表兄尋釁滋事,殺死了羅密歐的摯友,致使羅密歐一怒之下舉劍還擊,置其於死地。為此,他不得不離開家園。朱麗葉的父母開始強逼女兒與別人成婚,對此,朱麗葉寧死不從,牧師為她的真情所感動,給了她一瓶致人昏睡的藥水,以詐死逃婚,並等待羅密歐的歸來。

凱普萊特家族不知有假,以為朱麗葉已死,便把她放入了家族的墓地。羅密歐趕來。見此情景,肝腸寸斷,自殺身亡。而藥性消失、蘇醒過來的朱麗葉,見到了倒在身邊的愛人,心中充滿悲憤,決然一死去追隨爰人的忠魂。

血的教訓終於使兩個家族的人清醒過來,他們捐棄前嫌,言歸於好。

盡管劇中有爭吵、有死亡,但卻並不給人陰森可怖之感,而洋溢著一種浪漫抒情的韻致。這是一部令人心醉也令人心碎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用青春的熱血,釀造了愛與美的真醇。死神不再可怕,他仿佛在輕輕扇動著翅膀,為一對年輕戀人開啟了天國之門;卻把那巨大的暗影,留給自以為是、盲目奔突著的世人,讓他們在悚然之中,在令人深深遺憾的死亡麵前,有可能兀立片刻,反思自身的荒謬與愚蠢。

二、《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悲劇創作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作品,它本身所蘊含的深刻的思想意義,以及對人性的複雜性所作的透徹揭示,昭示著古今中外的文學史家,對其進行不斷地分析和闡釋。人們有”說不盡的莎士比亞”之論,也有人說,在一千個研究者心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這個悲劇故事,取材於一個古老的丹麥傳說,他留傳到了英國之後,被變成了一部複仇悲劇,據說基德就曾寫過一部同名劇作。但是,在莎士比亞筆下,這一複仇故事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融入了特定時代的人文背景,是一部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典範之作。

劇中,從國外歸來的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剛剛承受了失去父親的打擊之後,又麵臨著新的尷尬處境:他那登上王位的叔叔居然迎娶了他的母親。而此時,哈姆萊特之父、已故的丹麥老王陰魂不散,他的鬼魂向兒子哈姆萊特訴說,自己正是被現在的國王克勞狄斯置於死地的,並要兒子為他報仇雪恨。

哈姆萊特本來是一個滿懷崇高理想,心地善良單純的青年,對於人,他向來抱有信心和美好想象,他的一段台詞,向來被人們當成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對人的推崇與讚美:

“人是一件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然而,醜陋的現實卻給他純真的心靈以沉重打擊,他開始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和迷惘之中。

弑兄篡位,娶嫂為妻的克勞狄斯,在王位之上並不能安枕無憂,他害怕醜行暴露,也擔心哈姆萊特向他複仇,在大臣波洛涅斯的建議下,他利用哈姆萊特的戀人,波洛涅斯的女兒奧菲利婭,以及哈姆萊特的朋友去試探他,想要弄清他心中的真實想法。哈姆萊特識破了克勞狄斯的詭計,他既想承擔起鏟除邪惡,重整乾坤的重任,又懷疑鬼魂所言不實,使自己的行動喪失合理動機,因而終日憂心忡忡,遲遲未采取複仇行動。在內心的極端痛苦和深重矛盾中,他變得亦瘋亦癡。

哈姆萊特借助一個劇團到宮廷來演戲的機會,讓伶人們把鬼魂所言之遇害情景,演繹在舞台上,克勞狄斯頓時方寸大亂,惱羞成怒。這證實了鬼魂的話,哈姆萊特準備行動,可是,他不忍在克勞狄斯暗自祈禱時將其殺死,因而錯失良機。他勸母親疏遠殺害父親的凶手,卻又發現簾幕之外有人在窺視自己,他舉劍刺殺,殺死的卻是自己深愛的姑娘奧菲利婭的父親。奧菲利婭經受不住接踵而至的打擊,於精神迷亂中蹈水而死。

克勞狄斯試圖假別人之手害死哈姆萊特,但可惜陰謀未能得逞。他又挑唆奧菲利婭的哥哥與哈姆萊特以劍決鬥,並備下毒酒,讓哈姆萊特必死無疑。結果,國王、王後、哈姆萊特與決鬥對手,或死於毒劍,或死於鴆毒,死神將一切都統統帶走。

哈姆萊特短暫的一生,是孤獨、憤世、憂鬱、苦惱的一生。是與命運抗爭的一生,也是不斷思考、不斷求索的一生。

他的戀人奧菲利婭曾經為他的不幸遭遇而痛惜:

“啊,一顆多麼高貴的心是這樣隕落了!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時流的明鏡、人倫的雅範、舉世矚目的中心,就這樣無可挽回地隕落了……”

哈姆萊特本來是皇室的寵兒,嬌嫩而高貴,在國王的蔭庇下長大,他的父王就是他關於理想國王的典範,在他年輕的心中,正義和尊嚴,善良和純正,早已成為人之為人的信念;他儀表非凡。天性聰慧,心地誠懇,命運賦予他以治國安邦的重任,他也確有一番雄心,讓世道人心向著善良與美好的方向前進。

然而父親莫名其妙的死去,對他已是一個沉重打擊,而在父親屍骨未寒之時,母親的再嫁,對他來講是更沉重的打擊,他憤慨地說出,“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認為自己不幸處在了顛倒混亂的時代,必須承擔他所不勝任的重任。

也許,哈姆萊特應當具備馬基亞維裏所標榜的“獅子般的凶猛和狐狸般的狡猾”,但可惜如果是那樣,這個人物就不會是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了。存在於哈姆萊特身上的弱點,導致他滑向悲劇結局的因素,都是令人心潮激蕩、唏噓歎惜的。作為一個複仇者,他也許少了一些勇猛,但是卻多了一份優雅的高貴,他不會為了目的不揮手段,他再三再四考慮的是,自己的複仇動機是否合理,采取的手段是否符合正義,潛意識當中,對流血犧牲的結局心存畏懼,這種畏懼不是出於對自己生命的保全,而是出於對別人生命的珍視。大有寧叫別人卑鄙無恥,而我固然要做一個正人君子的風範。他不是一個負氣使性的人,也不崇尚爭強鬥狠,即使在他的宮廷裏,他也保持儒雅、端莊、沉穩的學者態度,由於他品格的脫俗和精神的超拔,他與周圍的世俗世界顯得格格不入,於是隻好借助裝瘋賣傻的方法自說自話,將自己閉鎖在一個孤獨的空間裏,尋找靈魂的歸宿。

哈姆萊特的毀滅,是邪惡對美好的毀滅,也是野心對純真的毀滅。克勞狄亞這個喪心病狂的家夥固然難逃一死,可是他處心積慮所製造的罪惡事件,卻連帶著毀滅了代表了人類的正義和良心的哈姆萊特,這說明,在人類社會,真、善、美的理想人生的確立是多麼不容易,它總是要在與邪惡的搏鬥中,付出慘痛的代價,但是,人類的希望也許就在於此,人,永遠不會甘心做命運的奴仆,做邪惡的俘虜,他們總是在理想的憧憬中,追求著盡善盡美的人生。

繼《哈姆萊特》之後,莎士比亞又創作了悲劇《奧賽羅》《李爾王》和《麥克白》對於人類出於邪惡的野心,采取不良行動所造成的悲劇多有揭示。有人將這四部悲劇合稱”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

其中,《奧賽羅》寫正直純樸的摩爾人、將軍奧賽羅與威尼斯貴族少女苔斯德蒙娜相愛結婚,但是,他們純真的愛情,卻受到了奸佞之徒依阿古的破壞,他搬弄是非,造謠生事,致使奧賽羅懷疑妻子對自己不貞,憤而將其扼死。真相大白之後,奧賽羅愧悔不已,自殺身亡。

《李爾王》寫國王李爾在年老之際,準備將國土分與3個女兒,在分封之前,他讓她們向他表白孝心。大女兒高納裏爾和二女兒裏根花言巧語,騙得了父親的歡心,而小女兒考狄利婭因實言相告,惹惱父親,被剝奪了繼承權。兩個女兒將李爾的權力和土地騙到手之後,立刻改變了嘴臉,將他趕到了荒郊野外。這使辛爾悲痛欲絕,怒火中燒,陷於癲狂狀態。考狄利婭對父親心懷摯愛,她興兵討逆,卻不幸與父親一起,被兩個姐姐俘虜,她還被送上絞架含憤而死。而高娜裏爾和裏根則為了追求一個無恥的私生子的愛情,相互仇視,彼此殘殺,最終難逃一死。

《麥克白》寫原本善良的蘇格蘭英雄麥克白,在其陰險狡詐的妻子的慫恿和女巫的蠱惑下,犯下了弑君篡位的罪行,可是深重的罪孽又攪得他日夜不得安寧,恐懼和憂患,使得他不由自主地從血腥走向血腥,直到在被討伐的戰爭中喪生。

莎士比亞在悲劇中通過有價值的東西的毀滅,引發人們的深刻反思和道德質詢,通過邪惡之徒在犯下罪惡之後,惶惶不可終日的處境和最終美夢成灰的結局,昭示人們對世俗功利應當保持必要的清醒,大可不必以盲目的追求去毀滅尊貴的人性。

三、《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

《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是莎士比亞晚期的代表作,它取材於古羅馬的曆史,寫羅馬大將與埃及女王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

當時的羅馬社會正處在動蕩不安之中,在龐貝糾集兵力逼近羅馬之時,作為羅馬3個執政官之一、能征善戰的安東尼,卻遠在埃及,沉湎於女王克莉奧佩特拉的溫柔富貴之鄉。他好不容易才戰勝自我的纏綿戀情,回到羅馬,卻又麵臨著執政官凱撒的訓斥和二人分道揚鑣的結局。為了聯合起來,對付共同的敵人龐貝,狡猾的凱撒將其嫻淑的妹妹許配給安東尼為妻,企圖靠親緣的紐帶,將安東尼束縛在自己的手裏。

凱撒與安東尼聯合後的強大勢力,嚇退了龐貝的猖狂進攻,他們按照凱撒的意誌,訂立了休戰的盟約。而在埃及,女王克莉奧佩特拉卻終日沉浸在對於安東尼的思戀中,她不停地派人給安東尼送信,或打探有關他的消息。在她的殷殷企盼中,安東尼又回到埃及,而凱撒卻以自己的妹妹受了委屈的名義,興兵討伐安東尼。戰鬥正酣之際,克莉奧佩特拉揚帆遠逃,這樣的舉動,一下子摧毀了安東尼的鬥誌,因為他整個的心思都放在這個女人身上,意亂情迷之時,安東尼放棄了對敵人的追擊,竟然不顧一切地追隨克莉奧佩特拉而去。

失去銳氣之後,安東尼在戰局中陷於被動,而凱撒在剿滅了羅馬三個執政者之一的萊必多斯之後,長驅直入,逼近埃及,以求降服安東尼,永絕心頭之患。見安東尼大勢已去,他的部下紛紛倒戈,最後連最忠於他的大將愛諾巴勃斯,也投向凱撒的營地。

危難之時,安東尼顯示了冷靜、寬容、高貴之心,他決心像個勇士一樣,到戰場上去,與凱撒一比高低。而對待那些背叛他的人,卻不存報複之欲,以寬忍之心待之,他把大將愛諾巴勃斯的財物交還於他,感動得此人以自殺的方式,顯示了對背叛行為的愧悔。

戰場失利後,安東尼不願做凱撒的俘虜,懇請衛士將自己殺死,而深愛他的衛士卻情願自殺,也不肯用自己的手,去結束安東尼的生命,最後,安東尼隻得自裁,倒在了心中摯愛的克莉奧佩特拉的身邊。

作為勝利者,凱撒為了顯示他的氣度,親自來探望女王克莉奧佩特拉,告訴她,她不必憂慮,她必將受到尊重和寬待。而克莉奧佩特拉,這個在別人看來,風流成性、水性楊花,妖媚惑人、巧言令色的女王,對於安東尼卻存有刻骨銘心的愛情,為了表示對這位英雄的忠誠,她毅然與凱撒鬥智鬥勇,最後以決然一死的舉動,讓自己擺脫了作為凱撒戰利品的命運,也讓凱撒炫耀勝利的美夢徹底落空。

在這部寫於晚年的悲劇中,足見莎士比亞雄風猶在,筆力不減,他於酣暢淋漓的描寫中,將人物的心理刻畫得婉約細膩,真實動人,悲劇風格深沉濃鬱,具有令人蕩氣回腸的藝術魅力。

氣韻生動的喜劇

莎士比亞的戲劇,不僅把雄渾悲壯的悲劇之美,發揮到了酣暢淋漓的地步,而且也把風趣活潑的喜劇之美,引向了氣韻生動的新境界。

恩格斯對莎士比亞的喜劇評價很高,他在寫給馬克思的信中說,“單是《風流娘兒們》的第一幕就比全部德國文學包含著更多的生活氣息和現實性。單是那個蘭斯和他的狗克萊勃就比全部德國喜劇加在一起更具有價值。莎士比亞往往采取大刀闊斧的手法來急速收場,從而減少實際上相當無聊但又不可避免的廢話”。

在《錯誤的喜劇》中,莎士比亞充分利用巧合這一喜劇手法,製造出層出不窮的笑料,令人捧腹。一對早年離分的孿生兄弟,各自帶著一個仆人,而他們兩兄弟的仆人,也恰巧是一對孿生兄弟。於是。4個人兩種相貌,此一個是彼一個的鏡子,這一人是那一人的模子,湊在一起的時候,便鬧出了很多誤會。主人因認錯了仆人而把事情搞得顛三倒四,妻子因認錯了丈夫而把事情弄得陰錯陽差,兩個仆人一會張冠李戴,代人受過,一會兒又忙中添亂,錯上加錯。經過好一番周折,人們才弄清了對錯,兩對離散的兄弟也喜獲團聚。

喜劇《仲夏夜之夢》的故事發生在夜幕覆蓋下的森林中,在這裏,連薄薄的霧靄,都仿佛滲透著愛的氣息,天上人間,共同譜寫出一支愛的夢幻曲。

劇中,兩個青年人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都愛戀著美麗的姑娘赫米亞,而赫米亞心中卻隻愛拉山德,因為父親逼她嫁給狄米特律斯,為了衝破阻撓,她決定與情人在林中相會,然後私奔。這件事被單戀著狄米特律斯的姑娘海米娜知道,她透露了消息,於是,4個年輕人便都闖入了森林。

茂密的森林中還同時發生著其他的故事:一群城裏來的工匠正在排練一個小戲,而仙王和仙後以及小精靈迫克,也在林中遊弋。仙王為了懲罰與自己鬧別扭的仙後,讓迫克采來一種花汁,這種花汁有一種奇特的魔力:塗於某人閉合的眼睛上之後,一旦睜眼,此人便會發狂地愛上第一眼所見到的東西。由於迫克的惡作劇,仙後愛上了變作驢子的工匠,而深愛赫米亞的拉山德,反而對海米娜大獻殷勤。仙王發現了事情的錯亂,立即更正:仙後和拉山德相繼清醒,工匠也恢複了真身,赫米亞保有著拉山德的愛情,而狄米特律斯則發現自己深切地愛著的,原來就是海米娜。林中的人和仙都覺得自己好像是做了一場奇怪的夢。

這個喜劇情節豐富,妙趣橫生,具有浪漫的夢幻情調和清新活躍的氣韻。

想想看,讓美麗的仙中皇後愛上一隻愚蠢粗笨的毛驢,讓一個普普通通的工匠突然間可以隨心所欲,讓一個被失戀折磨得淒淒慘慘的姑娘一下子心想事成,這樣的美事到哪裏去尋呢?然而,莎士比亞卻借助他手中喜劇的魔棒,創造出了這一連串的奇跡,豈不美妙複有趣?

如果說《錯誤的喜劇》和《仲夏夜之夢》飽含著歡娛之情,那麼《威尼斯商人》則充滿著智慧之思。

《威尼斯商人》既描繪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友誼,也表現了貪婪,狡詐、殘酷與無私、機智,仁愛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劇中,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為了幫助朋友巴薩尼奧成婚,向猶太高利貸者夏洛克借下重金。而心懷妒恨的夏洛克,假意不向安東尼奧收取利息,卻提出了一個奇特的償還條件:即假使安東尼奧無法在規定期限內償清債務,他就要從其身上割下一磅肉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安東尼奧的商船逾期未歸,致使他無法按期還債。而幸災樂禍的夏洛克則磨刀霍霍,準備從他身上割肉。在此危急時刻,巴薩尼奧的未婚妻波希雅趕來,她扮作律師出庭斷案,以自己的聰敏和智慧,巧妙地將自以為勝券在握的夏洛克,引向作繭自縛的僵局。她判定,夏洛克可以從安東尼奧的身上割肉抵債,但必須有一個不能違背的條件,即僅僅割下一磅肉,既不能多,也不能少:既不能出血,也不能危及性命。夏洛克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按照波希雅的條件割肉,於是,隻好垂頭喪氣地認輸。

把最有趣味和最有戲劇效果的民間故事,巧妙地融入戲劇中,使其與整個劇情渾然天成,這是莎士比亞戲劇慣常采用的手法。如在巴薩尼奧和波希雅的愛情之中,融入了從金、銀、鉛三個盒子中抽簽求偶的故事,以聰慧美麗的波希雅的名字。恰恰藏於樸實無華的鉛瓶中的事例,說明真正的愛情並不一定具有華美的外表。在故事的主線之外,還交織著一些複線,如夏洛克自己的女兒與基督教青年羅倫左產生了愛情,為逃避父親的阻撓,他倆毅然私奔。這些合理成分的加入,使得一出令人嬉笑的喜劇當中,蘊含了豐富深厚的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在莎士比亞的喜劇中,劇中人也不是概念化和簡單化的,而是充滿了內在的心理矛盾和鮮明個性,甚至連其不近情理的舉動,也隱含著合乎邏輯的心理動機。對於夏洛克這個人物,作者不是站在種族主義立場上來譴責他,而是寫出了造成這個人物貪欲心理與報複行為的社會原因,正如夏洛克自己所說,“難道猶太人沒有眼睛嗎?猶太人沒有手嗎……你們刺我們,我們不流血嗎……你們損害我們,難道我們不應當報複嗎?”然而盲目的以血還血的作法,也是莎士比亞所痛恨和譴責的。因此,他讓夏洛克的報複以失敗收場,否定了他企圖把快感建立在殘忍基礎上的作法,嘲笑他這種企圖本身就是一種可恥和虛妄。

在悲劇和喜劇創作方麵,莎士比亞顯示了過人的才華,使這兩種戲劇體裁結束了中世紀以來低迷萎頓的存在局麵,接續了歐洲早期戲劇即古希臘和羅馬時期戲劇的光榮傳統,並以他富有激情的藝術創作力加以發展和提升,使之進入到一個成熟與完備的階段。

波瀾壯闊的曆史劇

在曆史劇創作方麵,莎士比亞以他人文主義者明敏的目光,以他對曆史事件清晰的辨析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寫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

在莎士比亞最初的創作活動中,曆史劇占有很大的比例,這與當時盛行的戲劇潮流有關,也與他個人對英國社會的密切關注有關。

在16世紀90年代,英國的王權統治雖然比較穩固,但這並意味著沒有危機的存在,由於王位繼承的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因此發生在一二百年前的內戰非劇,有可能卷土重來。莎士比亞不是一位高蹈的為藝術而藝術的劇作家,他曾經在戲劇中借助劇中人之口,說出了對於戲劇的看法:“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麵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它自己演變發展的模型。”

莎士比亞的曆史劇主要反映英國的封建紛爭,除《約翰王》寫13世紀的曆史而外,其餘的曆史劇所表現的內容,均為發生在14至15世紀百餘年間的重大史實。在這些劇作中,除《亨利五世》歌頌了一位開明君主的文治武功之外,其餘多為抨擊政治野心家陰謀篡位,致使國家陷入危亡之中。

《亨利六世》是一部煌煌大作,全劇分上,中,下三部,寫這位君主執政期間,王室與貴族的紛爭和曆史的混亂局麵。上部寫英、法戰爭中,由於貴族階級相互之間鉤心鬥角,矛盾重重,致使人心渙散,英國在戰爭中失利。中部寫國內貴族爭權奪勢,致使民怨沸騰,內亂頻仍。下部寫封建勢力的爭鬥,遂有“紅白玫瑰戰爭”的發生,戰亂中,自玫瑰貴族集團占了上風,而屬於紅玫瑰貴族集團的國王,則被人殺死。

劇中的亨利六世,被寫成一個昏庸愚蠢、軟弱無能的人,對外不足以保衛疆土,重振國威,對內則不足以製止內訌,治理朝政;是個可憐、可氣複可悲的人物。

《理查三世》接續著《亨利六世》的曆史背景,寫白玫瑰貴族集團的代表人物愛德華篡奪王位之後,不久便死去。同族貴族理查用卑鄙無恥的血腥手段,將6個有希望繼承王位的人選,排擠出局,然而在他登上王位後,自己也很快被敵黨所殺。取之於不義的王權,必失之於不義,正所謂”“其興也,悖焉;其亡也,忽焉”。莎士比亞通過曆史上真實的一幕,譴責了玩弄權術、利欲熏心的人,又通過他們可悲的下場,悲歎人類在世俗功利麵前的貪婪心理,在這種心理支配下的凶殘與狠毒,必將為他人和自己造成悲劇。這是莎士比亞的曆史劇留給後人的沉重啟示。

《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部)與《亨利五世》這三部曆史劇,所反映的曆史時序是連貫一致的,寫理查二世優柔寡斷,聽信讒言,不能維持各貴族階級間利益的平衡,以致被他的堂弟趕下台去。這位堂弟坐上王位,被稱為亨利四世,然而由於他不是王權的合法繼承者,因此心裏不免惴惴不安。他雖有一些治國之策,平息了兩次貴族叛亂,但無奈其子與市井流氓為伍,不務正業,遊手好閑,這使他老境堪憐,鬱鬱寡歡。後來,他的兒子浪子回頭,即位為亨利五世之後,發奮圖強,對外英勇善戰。一舉奪回了被法國人占去的領地,也通過此舉,有效地解決了國內的矛盾。

在亨利五世身上,莎士比亞寄托了人文主義者對開明君主的美好期望。

西班牙戲劇的黃金時代

關於西班牙戲劇的起源,史料沒有詳細的記載,大約到了中世紀以後,以宣傳基督教教義為目的的宗教劇比較盛行,這顯示著西班牙戲劇的成型。當時每逢節日,教堂內外人頭攢動,人們爭相目睹宗教劇的演出。這些劇目的內容,多表現聖經故事,聖徒事跡和宗教奇跡。教會和宮廷在倡導宗教劇的同時,對流行於民間的世俗劇百般限製。

但是,節日的氛圍總是令人容易處在興奮之中,而千篇一律的宗教劇,則不免顯得沉悶。人們借助節日慶典,在演出中逐漸加入了一些令觀眾振奮的內容,如歌舞與滑稽表演等等。

15世紀末期,流行於中世紀的宗教劇在西班牙仍在延續,但是,經過文藝複興運動的洗禮,西班牙的戲劇形態也發生著沼移默化的轉變,一些劇作家開始利用宗教劇的外部形式,來表現世俗生活的美妙情趣。這標誌著宗教劇一統天下的戲劇格局,已經喪失了它穩固的社會基礎。這個時期,民間的戲劇團體開始出現,這中間產生了職業演員,為了爭取觀眾,劇團必須選擇令普通人感興趣的表現內容和戲劇形式,於是,戲劇的世俗趣味便有了增強的趨勢,這一趨勢經過發展、壯大,衝決了封建教會對戲劇的束縛,創造了西班牙戲劇的繁榮局麵。

與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戲劇的複古傾向相比,西班牙人文主義戲劇顯示了自己的獨特性:

首先,西班牙戲劇雖也受到古希臘、羅馬以及意大利戲劇的影響,但卻是在不放棄民族戲劇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吸納和揚棄的。

其次,西班牙劇作家的創作目的,似乎不在於努力向古代的戲劇樣式看齊,而在於要反映存在於現實之中的尖銳矛盾和突出的社會問題,他們也不是特別強調辭藻的華美和劇詩的韻律,而采用加以錘煉的民間語言寫成,悲劇、喜劇的劃分不太明顯。這明顯地增強了西班牙戲劇的現實性和平民性。

再者,西班牙戲劇的演出,不追求意大利式的豪華布景和宏偉場麵,而顯示了機動靈活,樸實自然的方式。16世紀初,西班牙劇團的演出條件往往非常簡陋,甚至沒有什麼布景,台後掛上一條毯子,後麵便做了演員的化妝室,全部服裝道具裝在一個行囊裏就可以帶走。一直到了16世紀末,馬德裏和塞維利亞等大城市才先後建起了永久性的劇場,如克魯斯劇場(又稱十字架劇場)和王子劇場等,裏麵設有池座和樓座,舞台上有了布景和幕布,劇場設施也漸漸複雜起來。像英國戲劇一樣,西班牙戲劇的演出一般在下午進行,每次演出的劇目常在一出以上,中間加演帶有滑稽性質的幕間劇。

西班牙的幕間劇,是由一種流傳於民間的短劇——“帕索”發展起來的。最初它基本上是用來宣傳宗教教義的,到了後來則變成了一種小喜劇,用來反映人文主義的思想感情。在16世紀文藝複興的背景下,“帕索”比較流行,西班牙的劇作家,幾乎沒有人不曾寫過這種小喜劇。

“帕索”這種簡捷,短小的戲劇形式,隻需要兩,三個演員就可以表演,它有獨立的情節、人物、背景,取材於下層社會平民的生活情景,多表現具有諷刺效果的喜劇故事,以誇張的對話、滑稽的表演,來娛悅觀眾,活躍氣氛。戲劇家魯達就是創作“帕索”的高手。

在人文主義戲劇發展的初期,戲劇家洛卜·德·魯達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是第一批西班牙“戲劇界名人”之一,被稱為民族戲劇的奠基者,他開創了一條同宗教劇告別的戲劇道路,並由此將西班牙戲劇引向了繁榮的坦途。

洛·德·魯達(公元1510?-1565),是一位劇團經理兼演員,他經常帶劇團到貴族的廳堂、庭院或露天場地進行巡回表演,豐富的戲劇實踐經驗,為他的戲劇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了滿足觀眾的欣賞趣味,魯達不斷地創作新的劇目。他把一些民間流傳的有趣故事,加以改編,用民眾喜聞樂見的笑鬧形式,生動,活潑的戲劇語言,創作出了清新、質樸、幽默、風趣的幕間劇。

魯達最為有名的幕間劇是《橄欖》,他寫一對農民夫妻高高興興地種下了一棵橄欖樹,妻子看著這棵剛剛栽下的樹苗,開始了關於果實的美妙幻想。她想將來準會有個好收獲,會采下很多的橄欖,把這些橄欖賣掉,就可以種下更多的橄欖樹,樹多了,橄欖也會長得更多,那就可以賣很多錢了。她於是對女兒說,將來每一簍橄欖可以賣它兩毛錢,她丈夫卻說,這價錢定得太高了;妻子爭辯說不高,丈夫偏偏堅持說太高。後來,他們對著這棵剛剛種下的樹苗,開始了有關其果實價格問題的爭吵,他們越吵越凶,都想在氣勢上壓倒對方。為了顯示自己有理。他倆又拉住女兒,各自要她服從自己的意誌,媽媽對她說,如果不站在媽媽一邊,媽媽就要揍她;爸爸則說,要是她敢於違抗爸爸,也會同樣挨打。女兒不敢表態,這對農民夫妻就開始抽打自己的孩子,打得她放聲大哭。鄰居趕來勸說,卻於事無補,這場激烈的爭吵和打鬧沒法製止,隻好讓它進行下去。

這個幕間劇情節簡單,但卻帶有濃重的生活氣息,真實地反映了農民的生活願望和性格特征。這種存在於平凡之中的喜劇性衝突,被魯達挖掘出來,產生出令人捧腹的強烈效果。

西班牙這一時期,還流行著一種民族化的戲劇,即“袍劍劇”。這類劇多描寫騎士或紳士為榮譽而戰,劇中的主角常身穿長袍,腰帶佩劍,故而得名。“袍劍劇”顯示著明顯的民族道德觀念,“在這類戲劇中,情節的描述重於角色的處理,它們所揭示的倫理道德觀念簡化到了抽象的程度。而且這些作品中沒有中間色調,壞人做了壞事,連他自己也承認。壞人必須受到懲罰,哪怕懲罰殃及無辜也決不寬貸,沒有緩和的餘地”。

沿著魯達開辟的戲劇道路,塞萬提斯、維加和卡爾德隆等人創作了多部足以傳世的優秀劇作,這些劇作所達到的藝術水平和所表露的思想價值,奠定了西班牙戲劇在世界戲劇史上的重要位置。

16、17世紀的西班牙戲劇顯示了充沛的活力,它是整個歐洲文藝複興運動的重要分支,也是民族戲劇發展的黃金時期。

維加及其戲劇

洛卜·德·維加(公元1562-1635),是西班牙最為著名的詩人和最多產的劇作家,他自稱一生寫過1500多個劇本,這自然包括短小的“帕索”,僅保留下來的就有500多個。維加出生於馬德裏,他的父親去世較早,家庭貧寒,靠親友的資助生活。他自幼聰慧好學,5歲時就讀懂了拉丁文並開始寫詩,他還學習過擊劍、舞蹈、音樂等,這為他後來的戲劇活動打下了基礎。12歲時,他寫出了平生第一個劇本《真正的愛人》,令世人稱奇。1577年他進入阿爾卡拉-德埃納雷斯大學,接受了完備的教育,培養了他對文學藝術的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