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中的費加羅和蘇珊娜,盡管是一對出身卑微的下人,但他們卻擁有可貴的人格和自己的尊嚴,當伯爵以金錢和權勢對他們實行壓迫時,他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與其對抗,不僅拿了伯爵的錢,而且戲耍了他一番,在哄然大笑中,解構了貴族階級的特權。嘲笑了他們不可一世而有愚蠢透頂的嘴臉。以小人物費加羅的勝利,顯示了社會上新生力量的崛起。
在《費加羅的婚禮》中,既流露著“第三等級”的歡快的笑聲,也表現著貴族階級行將敗亡的趨勢。劇中對不合理的社會現實多有抨擊,因此,有人將其看成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先聲。但在當時,由於這個戲寫得十分幽默有趣,劇中人物鮮明生動,許多特權階級的人們也被劇情打動。因此,當國王路易十六對這個劇下了禁演令後,他們甚至向國王請願,為它的重新上演而歡呼,有人還披掛上場,樂意扮演劇中人物。路易十六敏銳的鼻子,已經嗅到了劇中的革命氣息,他的這種直覺,被後來的社會現實所證實。據說,拿破侖曾經說過,法國大革命的行動,是從1781年《費加羅的婚禮》上演開始的。
博馬舍的兩部代表作,均由法蘭西喜劇院首演。劇院中被稱為”小莫裏哀”的演員卜瑞維爾(1721-1799)扮演了費加羅,另一位著名演員莫萊(1734-1802)扮演了伯爵。法蘭西喜劇院在度過了大革命的艱難時期之後,其社會地位更加鞏固。
意大利戲劇:寫實與傳奇
在很長一段曆史時期,由於封建割據,意大利的社會曆史處於倒退趨勢,在藝術上則停滯不前。就戲劇狀況而言,18世紀上半期,許多表演活動都消歇下去,隻有歌劇和即興喜劇統領著意大利舞台。
一些有識之士看到了意大利戲劇發展的緩慢狀態,決心要進行戲劇改革,以圖追上時代的發展步伐。比如,意大利的啟蒙主義者哥爾多尼,看到了陳腐的即興喜劇已不足以反映社會現實,並且尤其不能滿足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欣賞需要,因此,就著手進行即興喜劇的改革工作。但他麵臨著很多困難,這些困難既來源於社會傳統勢力,也來源於戲劇同人的藝術偏見。在這一時期,就藝術成就而言,可以與哥爾多尼相提並論的戈齊,在藝術見解上與之絕無調和的餘地。兩個人各自堅持自己的一套戲劇原則,形成相互抵牾之勢。有趣的是,公正的曆史在這一階段中,還是注定要把這兩個不共戴天的人並列在一起。由此看來,曆史並不在乎個人之間的是非恩怨,它隻關心人類共同的文化價值。
一、哥爾多尼及其喜劇
卡爾洛·哥爾多尼(1707-1793)是意大利著名的喜劇家,出生於威尼斯一個富有家庭,在他年幼時,家中經常舉行宴會和戲劇演出,這使他從小受到藝術熏陶。據說,他9歲時就曾寫過一個劇本,14歲時擅自離開學校,加入流浪劇團,到意大利各地巡回演出。後來,他進入大學學習法律,因寫詩諷刺貴族婦女,惹起麻煩而被校方開除。他一度做過律師,但因對戲劇感興趣,而改做編劇,從此開始漂泊不定的戲劇生涯。在他進行喜劇改革受到戈齊等人攻擊的時候,曾經有一個時期,他被迫定居法國達30年之久,此間,他做過國王路易十六的妹妹的意大利語教師,享受王室俸祿,在異國他鄉繼續自己的戲劇事業。但在法國大革命之後,他的俸祿被取消。當人們鑒於他的戲劇成就,而決定恢複他的俸祿時,這位戲劇家已在這個決定實行的前一天,在貧病交加中不幸去世。哥爾多尼的戲劇創作數量很多,據說他一生寫了267個劇本,代表作有《女店主》、《一仆二主》、《老頑固》等。
哥爾多尼的喜劇成就不僅表現在劇本創作上,也表現在喜劇改革上。在他之前,意大利的即興喜劇已經發展到了爛熟的地步,這種喜劇沒有劇本,演員帶著假麵做即興表演,劇中的角色是定型化的。哥爾多尼覺得有必要提升即興喜劇的藝術品格,因此他要把這種喜劇變成英國式的風俗喜劇,為此,他要廢除假麵,改變演員亂編台詞的習慣,提高劇本的文學地位,並使喜劇人物個有鮮明的個性。
《一仆二主》(1745)是哥爾多尼喜劇改革時期的過渡性產物。劇作在一定程度上還保留著即興喜劇的特點,如在最初的演出中,這個劇還沒有完整的劇本,而隻有劇情大綱,後來雖然寫成了劇本,但劇中人的名字仍然沿襲了即興喜劇中固定不變的角色的名字,如商人叫“潘塔隆內(或譯作巴達龍納)”,有學問的人叫“博士”男仆叫“特魯法兒金諾”等。但與即興喜劇不同的是,這些劇中人,已經顯示了生動,活潑的個性。
《一仆二主》的故事發生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城裏有位叫巴達龍納的商人,曾經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都靈城的青年費捷裏柯,但是女兒克拉裏切卻不滿意這門婚事,私下裏她與博士的兒子往來密切。後來聽說這個未婚夫在與人決鬥中死去,商人便順水推舟,應允了女兒與博士的兒子的婚事。
然而,正當這對年輕人舉行婚禮之際,一個名叫特魯法兒金諾的仆人跑來說,他的主人費捷裏柯來了。商人見女兒原來的未婚夫未死,便要毀掉眼前的婚約。實際上,來人並非費捷裏柯,而是他的妹妹彼阿特裏切。原來,在反對妹妹的戀愛並與未來的妹夫決鬥時,費捷裏柯已被殺死,其妹妹為了尋找潛逃的戀人弗羅林多,並向商人討還欠債,就假冒哥哥的名義出行。
再說仆人特魯法兒金諾,他為了拿兩份薪水,吃雙份夥食。竟然違背當時意大利的法律,充當了兩個主人的仆人。他的這兩個主人,恰恰就是那一對相互牽掛的戀人彼阿特裏切和弗羅林多。他們兩人在旅館中的住處,雖隻一牆之隔,但卻不通音信。仆人特魯法兒金諾在一仆二主的情況下,時常被搞得手忙腳亂,正如他在劇中的台詞:“一仆二主——事情可不好辦,不是我誇口,把他們弄得團團轉。憑著我的機智和勇敢,遇見困難,我也不為難!東邊西邊我都出現,命運之神由我來掌管”。他一會兒把此主人的信給了彼主人,一會兒有把彼主人的東西塞給了此主人,在陰錯陽差中,兩個主人都發現了自己所愛之人的消息,向仆人詢問,他就亂編故事,皆說錯放的東西是原來主人的遺物。對方已死的消息,弄得這對戀人傷心痛苦,並各自想要徇情。而當他倆衝出屋外時,竟意外地發現了對方,於是破涕為笑。當這對戀人向仆人詢問緣故時,他就胡扯說是對方的仆人出的錯。
這對相逢的戀人來到商人家中,向他說明真相,這使商人的女兒與博士的兒子再續姻緣。弗羅林多還答應了特魯法兒金諾的請求,替他向商人家的女仆求婚。商人對此顯得有些為難,他說,他已答應將家中女仆嫁與彼阿特裏切的仆人,特魯法兒金諾聞聽此言開懷大笑,他說,沒什麼可爭的,這兩個人都是他的主人,他是一仆二主。於是三對有情人共渡愛河,喜結良緣。
《一仆二主》的喜劇效果,是在哥爾多尼編織的誤會和巧合中產生的,男仆特魯法兒金諾是個詼諧風趣的人物,他既是劇中的關鍵性角色,也是喜劇性矛盾的製造者。在舞台上,他八麵玲瓏,善於周旋,比他的主人更具才智。這個人物與即興喜劇中那個出盡洋相,靠自嘲、自損、自殺博人一哂的小醜形象有很大不同,他是啟蒙主義者眼中充滿自信和活力的勞動者。
《女店主》(1753)是哥爾多尼喜劇的又一代表作,也是意大利啟蒙主義時期喜劇所取得的成就的標誌。劇中,女主人公米蘭多琳娜是一家旅店的主人,她的店裏住進來三位客人:一位是破落的侯爵,盡管他已窮得叮當響,可是還是要裝出一副尊貴的樣子,以此炫耀自己的家世;一位是暴發戶商人,這個自信有錢便能買來一切的人,剛剛用金錢買了個伯爵的頭銜,這無疑使他的虛榮心愈加膨脹;另一位是傲慢無禮的騎士,他居然宣稱女人是禍水,並公開表示蔑視愛情。這些人湊在一起,使小小的旅店。簡直變成了五光十色的威尼斯社會的縮影。
女店主米蘭多琳娜是一個頗有魅力的女人,她精明幹練,又熱情爽朗;和藹可親,又端莊大方。於是三個男人的心被她吸引。侯爵雖然貧窮,但卻自恃門第高貴,以為女店主肯定會對他傾心;捐了個伯爵的商人財大氣粗,向女店主發動感情攻勢,以為此女子也一定會充當金錢的俘虜;惟有騎士顯得冷靜、從容,仿佛真是對女店主無動於衷;他裝腔作勢的嘴臉,隻惹得女店主心裏好笑,她主動、大膽地接近騎士,使得這位冷麵男子春心蕩漾,情不自禁地愛上了女店主。但是,這位聰明、活潑的女子,對這三位自以為是的家夥,皆不感興趣,她不過是要愚弄他們一番,讓他們上演一出喜劇罷了。而當騎士開始迷戀她的時候,女店主卻毅然決然地宣布,與她那誠實、本分的仆人訂婚了。
在哥爾多尼的劇作中,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是他創作的源泉。透過喜劇這麵哈哈鏡,他讓意大利社會中不和諧、不合理的世態一一顯形。他劇中的主人公往往不屬於貴族階層,而是那些平凡、質樸的普通民眾。
哥爾多尼的劇作以其生動有趣的特點,而受到人們的青睞。他的《一仆二主》《老頑固》等,曾被搬上中國戲劇舞台,並廣受好評。
二、戈齊及其傳奇劇
卡爾洛·戈齊(1720-1806),是意大利啟蒙主義時期戲劇界的重要代表,盡管這個出生於威尼斯貴族家庭的劇作家,站在貴族階級的立場上,鼓吹意大利語言的純潔性,並且以反對啟蒙主義戲劇的姿態,與哥爾多尼的戲劇改革,進行了長期不懈的鬥爭;但是,就創作成就而言,他也並非是保守固有的戲劇法則,在陳詞濫調中鋪排劇情的無能之輩。他與哥爾多尼兩個人之間的矛盾,並不能代表創作思想中先進與落後的分野,究其實質,是創作風格的根本不同。哥爾多尼傾向於表現現實的社會人生,而戈齊則更傾向於描寫構思奇特、情節曲折的傳奇故事。哥爾多尼的戲劇帶著生活本身的鮮活氣息,而戈齊的戲劇則帶有夢幻般的玄妙和離奇。
從1756年開始,戈齊曾與意大利著名的即興喜劇演員薩基合作,為他所領導的薩基劇院編寫劇本,在1761年-1765年間,戈齊創作了10部童話劇,如《三個橙子的愛情》,《圖蘭朵》、《鹿王》、《烏鴉》等,這些戲劇,離開現實的生活比較遠。但卻顯示了戈齊美妙的想像力和富有浪漫色彩的奇特構思。
傳奇劇《三個橙子的愛情》,寫金杯國的王子被惡魔莫爾根的毒詩所害,陷入精神錯亂和心情鬱悶的狀態,幸虧得到了特魯法兒金諾的幫助,才逐漸從惡魔的毒害中康複。後來,他與特魯法兒金諾開始追逐3個橙子,由此展開了種種冒險活動,在經曆了種種考驗之後,終於把3個橙子握於掌中。此時,3個橙子突然變成3位美女,但是她們卻正處在生命垂危之中。難耐的焦渴正使她們漸漸蹈入死地。其中兩個姑娘在焦渴中死去,而惟一的一個,則被王子千方百計地救活。這個姑娘與王子結成幸福伴侶。特魯法兒金諾則因保護王子有功,而成為宮廷衛士。
《圖蘭朵》也是一個傳奇劇,它是戈齊最為著名的代表作。這個劇之最為有趣的特點是,這是一個意大利人想象中的有關中國公主的故事。
劇中,中國公主圖蘭朵是個美貌絕倫又性情怪僻的人,為了顯示家族的威嚴,並發泄心中的仇恨,她以懸謎求解的方式,選擇自己的終身伴侶。為此,她製定了一條苛刻的法則,凡是未能猜中她的謎底的求婚者,皆要拉出去斬首示眾;而猜中謎底者,將會成為的她的乘龍快婿。
盡管向公主求婚要冒生命危險,但是仍有眾多的冒險者,懷著對公主的愛戀,抱著僥幸的心理,來到公主麵前猜解她的謎語。這樣,一個又一個的青年,不僅好夢難圓,而且接連被推向了法場。
最後,韃靼王子來到京城,他猜中了公主的三個謎語,公主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順從這門婚事,而另一位流落異鄉的公主,也正深深地愛戀著韃靼王子,由於王子要與圖蘭朵成婚,這使她傷心失望。王子要求圖蘭朵還她以自由,以作為對她愛情的報答。最後,愛情戰勝了仇恨,真情喚醒了真心,王子與公主喜結良緣。
《圖蘭朵》後來被普契尼等音樂家改編成歌劇,成為意大利歌劇院久演不衰的保留劇目。1998年9月,中國有兩台《圖蘭朵》先後登台獻藝,一是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執導的歌劇《圖蘭朵》,它演出於北京故宮太和殿,這一昔日的皇家太廟,以富有皇室氣派的大殿作背景,殿外搭起舞台,露天進行演出。盡管這個《圖蘭朵》在舞台處理上恨中國化了,但其大部分演員,仍然選自西洋。這出歌劇在演出時,較過去有了新的突破:一是仿照西方歌劇演出的運作方式,對全球公開售票;二是創造了有史以來在中國演出的戲劇的最高票價——1500美元。另一台由《圖蘭朵》改編的《中國公主杜蘭朵》是川劇,它是號稱“巴蜀鬼才”的魏明倫,對原劇進行改編的產物。在中國人的筆下,劇中人的行為和心理動機,被闡釋得更加具體、細膩,並從中顯示了中國式的人文內涵。
戈齊的劇作在歐洲戲劇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席勒和霍普德曼等劇作家,都特別推崇戈齊,並從他怪誕奇詭的藝術想象中,汲取有益的營養。
浪漫主義戲劇的興起與發展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在啟蒙主義戲劇不斷深入發展的時候,一種新的戲劇思潮正悄然產生,這就是波及整個歐洲的浪漫主義戲劇。
1789年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開辟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時代,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鬥爭開始高漲。這一時期,不僅產生了以德國的康德(1724-1804)、費希特(1762-1814)和黑格爾(1770-1814)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而且還產生了以法國的聖西門(1760-1852)、傅立葉(1772-1837)和英國的歐文(1771-1858)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他們的哲學、社會學思想,與這一時期西方文學藝術的發展關係密切。倡導人道主義和個人主義,主張自由、平等,博愛,是浪漫主義文學藝術的思想核心。
浪漫主義戲劇家的藝術追求不盡相同,有人主張要恢複羅馬式的宗教戲劇,而有人則主張恢複自文藝複興以來,以莎士比亞為代表的人文主義戲劇傳統,故戲劇史上,關於浪漫主義有積極與消極之分。
一般說來,浪漫主義戲劇反對古典主義的既定規則,崇尚主觀,謳歌自然天性,強調藝術家的激情、個性、想象和靈感,主張戲劇既不必拘泥於古典傳統的所謂規範,也不必恪守生活真實的局限。浪漫主義戲劇家喜歡誇張地表達個人的內心情感,運用強烈對比的手法,抒發自我對社會人生的價值判斷。浪漫主義戲劇多表現忠貞不渝的愛情,從中寄托劇作家的美好心願,同時也表現理想與社會、情感與現實難以調和的矛盾。浪漫主義的戲劇舞台,往往色彩斑斕、富於變換。在表演方麵,則是把演員個人的情感體驗,當作塑造形象的基礎,強調富有激情的藝術創造。
浪漫主義戲劇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的歌德、席勒、萊辛,以及法國的雨果、小仲馬等。
萊辛對德國民族戲劇的貢獻
高特荷德·埃夫拉姆·萊辛(1729-1781),是德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也是德國民族主義戲劇的奠基者。他出生於德國小城卡門茨的一個牧師家庭,自小天資過人,博覽群書。在萊比錫大學讀書期間,他與當地劇團往來密切,對戲劇產生興趣。1748年,他創作了一部莫裏哀式的喜劇《年輕的學者》上演時獲得很大成功。這一年,他的父母停止了對他的資助,萊辛幹脆自食其力,成為德國曆史上第一位職業作家。1755年,萊辛的市民悲劇《薩拉·薩姆遜小姐》一鳴驚人,使其蜚聲文壇。1760年至1765年,萊辛先後來到柏林和漢堡等地,1767年他以文藝批評家的身份,創建了漢堡國家民族劇院。
萊辛寫過很多藝術理論著作,如《拉奧孔》(1766)和《漢堡劇評》(1767-1768)等,他反對古典主義的戲劇主張,並以自己對亞裏斯多德的《詩學》的研究心得,來駁斥古典主義者對情節的完整性、悲劇的作用以及人物性格問題的誤解。萊辛對於莎士比亞表現了崇敬之意,並從莎劇之中接受了有益的東西。萊辛的戲劇主張中,已經顯示了現實主義的萌芽,比如,他認為普通市民的命運比起帝王將相的命運來,往往更容易激動人心。他還特別強調戲劇創作對社會人生的教育作用,主張反映真實和自然,但是認為藝術的真實不同於生活的真實,因此,他不反對具有藝術價值的虛構,卻對流於煩瑣和浮麵地反映生活的戲劇,表示不滿。
萊辛所創建的漢堡國家劇院在一年後就瓦解了,這使他的戲劇希望成為泡影。1772年,他完成了悲劇《愛米麗雅·迦洛蒂》,這成為他一生中最為成功的劇作。此後,他與路德派總牧師葛茨進行了一場有關宗教問題的大論戰,並寫出了另一名劇《智者納坦》。1776年,萊辛與夏娃·柯尼希結婚,但不久這場婚姻就遭遇了可怕的命運,夏娃由於難產,與兒子相繼歸西。萊辛難以接受這痛苦的打擊,從此遠離人群,獨自隱居,後因突發腦溢血,在布倫瑞克逝世。在他身後不僅留下了大量劇作和文藝理論著作,而且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寓言和故事。
《愛米麗雅·迦洛蒂》是萊辛最富代表性的悲劇,就其戲劇風格而言,浪漫的氣息遠勝過現實的揭示,故可將其視為德國民族戲劇天空中,那隱隱閃現的浪漫主義戲劇的啟明之星。
劇中,主人公愛米麗雅是老上校奧多雅多的獨生女兒,也是全城最漂亮的美人。盡管她的父親與親王宿有怨恨,但親王卻一直垂涎於愛米麗雅的美貌,為了得到愛米麗雅,他決定要拋棄原來廝混的情婦。當親王聽說愛米麗雅就要與人舉行婚禮的消息後,立刻不顧一切地要把愛米麗雅抓到手裏。
他來到愛米麗雅正做祈禱的教堂,跪在她的身邊,向她表白愛情,並要她推遲婚禮。愛米麗雅羞憤難當,慌忙奪路而逃。她將此事告訴母親,母親為了息事寧人,囑咐女兒不必用這樣的事去煩擾未婚夫的心。
愛米麗雅在家中迎接未婚夫阿皮阿尼,在行將步入婚禮之際,她感到了愛情的甜蜜。恰在此時,親王派人來到愛米麗雅家中,發布了任命阿皮阿尼為全權大使,並立即動身赴任的命令。阿皮阿尼回絕了親王的命令,傳令官又命其推遲婚期,這使他察覺了親王的歹毒用心,決定帶上愛米麗雅,立刻趕到鄉下去。但是,途中,他們卻中了親王的埋伏,阿皮阿尼被謀殺,愛米麗雅被強搶入宮。
被親王拋棄的情婦在惱羞成怒中,向愛米麗雅的父親講述了事情的真相,並送上一把匕首,要他去複仇。老人來到王府,要求獨自麵見女兒,得到親王允許。愛米麗雅平靜地對父親說:“凡是罪人所有的,我這條生命都具備了。父親,我隻有一個貞操可以斷送,這貞操超越了一切暴力,卻不能抵禦一切的誘惑……為了逃避任何更壞的事情,先人曾跳入洪水而為聖哲。父親,請您把匕首給我吧。”父親起初奉勸女兒不要自殺,但女兒決心已定,她向父親使出了激將法,最後,迫使父親親手殺死了女兒。老人對暴怒的親王說:“在暴風雨摧殘一朵玫瑰花之前,先把它摘下來了。”
劇中的愛米麗雅是純潔、美麗的化身,當她的美貌成為惡人施惡的目標,並給無辜之人帶來災難的時候,她沒有逆來順受,接受強加於她的愛情,而情願以自身的毀滅,來承擔自己的道義責任,換取良心的平靜;並使惡人在難以預料的失落中。震懾於人性之不可汙與誌向之不可奪,並領教一個純潔靈魂對道德情感的矢誌不渝。
歌德與《浮士德》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1832),是德國著名的詩人和劇作家。他出生於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父親是法學博士,並從皇帝手中買得一個皇家顧問的頭銜;母親是法蘭克福市長的女兒,有藝術修養,並擅長講故事。這樣的家庭,對歌德走上藝術之路很有幫助。1765年,歌德謹遵父命到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但個人興端卻在藝術與自然科學方麵。
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繼續求學,在那裏結識了很多”狂飆”詩人,並積極參加旨在反抗封建、謀求民族發展和個性解放的“狂飆突進”運動。當時的德國,“一種卑鄙的、奴顏婢膝的,可憐的商人氣息滲透了全體人民。一切都爛透了,動搖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簡直沒有一線好轉的希望,因為這個民族連清除已經死亡了的製度的腐爛屍骸的力量都沒有。”歌德隻能借助自己的文學之筆,來抒發自己的情懷。他的劇作《鐵手騎士葛茲·馮·貝利欣根》(1773)獲得成功,使其成為狂飆運動的領袖。
大學畢業後,歌德回到故鄉,1775年,他應邀到魏瑪宮廷做了樞密大臣,試圖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卻不幸碰壁。1786年,他秘密離開魏瑪,到意大利遊曆,研究古希臘,羅馬藝術。回國之後,他對宮廷政治不再熱衷,而將興趣轉移到了文藝創作上。先後寫出了《伊菲革涅亞在陶洛斯》(1787)、《哀格蒙特》(1788)、《托考多·塔索》(1790)等劇作。1796年,歌德結識了席勒,兩位德國文化史上的傑出人物,開始了長達10年的藝術合作,他們相互幫助,彼此激勵,各自完成了其重要作品,並以他們的藝術成就,提升了德國文學和藝術的水平。
劇作《鐵手騎士葛茲·馮·貝利欣根》,像歌德的著名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一樣,洋溢著狂飆突進式的浪漫的時代精神。劇作取材於16世紀德國的曆史,是一部“向一個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的劇作。葛茲力圖消滅封建割據,促成祖國統一,但是,由於主觀上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客觀條件的種種限製,使得葛茲的社會理想難以實現,他所領導的革命運動以失敗告終。盡管葛茲這個悲劇英雄邁向了死亡結局,但歌德卻對其寄予了很多同情。並賦予他許多優秀品質。
劇作《哀格蒙特》的主人公不是反叛式的英雄,而是一個充當了己所難當的曆史重任的悲劇角色。哀格蒙特伯爵深受人民的愛戴,為了把他的臣民從西班牙侵略者的魔掌中解救出來,恢複其尊嚴與自由,他隻能起來鬥爭。但是,他卻遭到了西班牙將軍的逮捕。他的愛人克蕾爾欣呼籲市民們舉行起義,但懾於敵人的武力,那些平時支持哀格蒙特的人卻不敢行動,克蕾爾欣憤然服毒自殺,以誓示世人,而哀格蒙特也難以逃脫被處死的命運。臨死之前,哀格蒙特夢見克蕾爾欣化作了自由女神,在雲中顯現,她預言他們的死將會使人民獲得解放,並為他獻上了勝利的花環。
標誌著歌德創作頂峰的作品是長篇詩劇《浮士德》(1773-1775初稿,1808-1832定稿),這是他曆經60餘載,不斷進行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結晶。詩劇共分上、下兩部,計12000餘行。
這部詩劇取材於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傳說,但歌德運用自己的智慧,極大地豐富了這個傳說的哲學內涵,並升華了其藝術品格。
詩劇中,年過半百的博士浮士德厭倦了書齋生活,因此和魔鬼靡菲斯特訂下契約,要到新的世界去享受人生。靡菲斯特將浮士德領到一個女巫那裏,給他喝了魔湯,使其恢複了青春。青年浮士德愛上了平民姑娘甘淚卿,為了與姑娘幽會,他刺殺了他的哥哥,並讓甘淚卿給母親灌下昏睡之藥。甘淚卿因用藥過量使母親一命嗚呼,這使她內疚得發狂,她溺死了自己的嬰兒,虔誠地懺悔所犯下的罪惡,甘心接受命運的懲罰。浮士德飽受愛情悲劇的打擊,仿佛曆經了一次死亡的磨難。
魔鬼靡菲斯特將浮士德帶到“風光明媚”的地方,在精靈們的歌聲中,他仿佛又獲得新生。他來到一個皇帝的宮廷,盡管這個王朝搖搖欲墜,但皇帝卻貪圖逸樂,舉行化裝舞會。浮士德向皇帝建議發行紙幣,解決了這個國度的財政難題,而皇帝卻提出,要浮士德為他變出古希臘的美女海倫。在海倫的幻影出現的片刻,浮士德被這個古希臘美的化身所吸引,以至激動得昏厥過去。
魔鬼將昏迷的浮士德帶回他原來的書齋,在這裏,他從前的一個學生正製造具有超人的智慧卻沒有血肉之軀的小人。小人帶著浮士德和魔鬼到神話世界去尋找海倫,在魔鬼的幫助下,海倫從地獄裏複活,與浮士德開始了新的生活,他們有了愛的結晶,生下了兒子歐福良,這是浪漫主義精神的化身,他不受任何約束,向天空不斷地求索,終於很快便夭折了。海倫受不了這樣的打擊,她消逝了,隻留下飄飄的衣裙。古典美在浮士德心中幻滅了。
浮士德決心要創立一番事業,他平息了一個國度的內亂,並率眾製服肆虐的海水,將海灘改造成陸地。正當他雄心勃勃向自然宣戰的時候,他的生命已漸漸地衰朽,魔鬼率魂靈們為他掘墓的聲音,在他看來還以為是眾人在築壩挖溝,他說:是的!我完全獻身於這種意趣,這無疑是智慧的最後的斷案:“要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作自由與生活的享受。”
然而,在他得到了“智慧的最後斷案”,感受“最高的一刹那”的幸福的時候,他卻倒在地上與世長辭了。
浮士德的生命連同他一生的求索、創造已經成為過去,然而魔鬼靡菲斯特卻認為:過去和全無,完全一樣!永恒的創造是毫無意義!不過把成品驅逐向“無”裏……我所喜歡的是永恒的太虛。
由於詩劇《浮士德》涉及的問題非常廣泛,包含的思想也比較複雜,因此,它被看成是歐洲文藝複興以後300年間資產階級精神生活發展的曆史。歌德自己認為,“浮士德的性格,在從舊日粗糙的民間傳說所提煉到的高度上,是表達這樣一個人物,他在一般人世間的限製中感到焦躁和不適,認為具有最高的知識、享受最美的財產、哪怕是最低限度地滿足他的渴望,都是難以達到的;是表達這樣一個精神,他向各方麵追求,卻越來越不幸地退轉回來”。這或許是我們理解這部詩劇的關鍵。
席勒和《陰謀與愛情》
約翰·克裏斯托夫·席勒(1759-1805),是德國18世紀時著名的劇作家和詩人,他出生於符騰堡公國一個醫生家庭,13歲時,被迫進入被稱為是“奴隸養成所”的卡爾軍事學院,接受嚴酷的軍事訓練,並被限製了人身自由。畢業後,席勒一度做過軍醫。狂飆運動開始後,他成為這場運動的先鋒人物,在20歲的時候,就寫出了著名的劇作《強盜》以此反抗封建統治,頌揚叛逆精神,這個戲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但他個人卻遭到了政治上的迫害,並不得不進出符騰堡公國。
席勒的戲劇創作,深受康德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他注重戲劇的審美教育作用,認為通過美育可以實現社會改造。1794年席勒結識了歌德,此後,共同的藝術趣味,使他們成為親密夥伴,兩人合辦《時代》雜誌,一同領導魏瑪劇院,創造了文人相惜、珠聯璧合的一段佳話。
18世紀80年代以後,席勒的戲劇創作漸入佳境,先後寫出了劇本《陰謀與愛情》(1784)、《唐·卡涪斯》(1787)、《華倫斯坦》三部曲(1799)、《奧爾良的姑娘》(1801)、《威廉·退爾》(1804)等。
《強盜》是奠定了席勒在德國戲劇史上重要地位的劇作,它也是一曲顯示著狂飆突進式的浪漫主義精神的慷慨悲歌。
劇中的主人公卡爾是個充滿理想的自由青年,由於對腐朽卑鄙的社會現實心存不滿,他幻想率領一隊人馬,把德意誌建成一個強大的共和國。然而,一個卑鄙的陰謀,卻把他的社會抱負,推向了絕路。
卡爾的弟弟弗朗茲為了得到父親的專寵,並將哥哥的未婚妻愛瑪麗亞據為己有,他向父親大進讒言,惡毒誣陷卡爾,致使父親受到蒙騙,與卡爾斷絕了親緣。在萬分痛苦中,卡爾受到別人的蠱惑,率眾嘯聚山頭,落草為寇。此間,卡爾一夥殺人越貨,犯下了樁樁罪惡。
弗朗茲將哥哥逐出家門的陰謀得逞後,又施展了新的陰謀,他指使一人上門報信,謊稱卡爾已死,妄想以此計逼死父親,並趁勢向愛瑪麗亞逼婚。愛瑪麗亞雖然悲痛,但心中卻隻有卡爾的愛情,對弗朗茲的軟硬兼施無動於衷。弗朗茲指使別人殺死父親,但此人卻於心不忍,將老人秘藏起來,並將事情的真相告訴了愛瑪麗亞。
卡爾喬裝打扮,進入家門,了解了家庭的變故,並探知了愛瑪麗亞的真心,然而,他卻不曾與其相認。他率領眾強盜來捉拿弗朗茲,弗朗茲自覺罪責難逃,自縊身亡。老父親痛悔交集,一命歸西。愛瑪麗亞終於見到了日夜思念的卡爾,可是卡爾已不再是從前那個純潔的青年,而是血債累累的強盜,此時他已身不由己,隻能作為強盜出生入死。愛瑪麗亞決心隨他而去,但卻遭到了其他強盜的反對。她心灰意冷,要以死徇情。卡爾忍痛開槍,打死了心愛的姑娘。卡爾認識到,想用恐怖的手段將世界改好,這隻不過是心造的幻影而已。最後,他扔下武器,離開眾強盜,大踏步地走出了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