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音樂
作為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其曆史地理位置包括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其北之喜馬拉雅山、西北的興都庫什山和蘇萊曼山將其與歐亞大陸孑然隔開,但其東北為中國,北麵為中亞,西北為西亞,又與古代各文明均有聯係。從現在所發現的臘瑪古猿遺骨(古猿轉化為人的重要標誌),可證明印度次大陸是人類起源的故鄉之一。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是其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的。1922年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哈拉巴文化”(約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50年)遺址(還發現有文字,但尚未釋讀成功),才將印度的曆史整整提前了15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來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至印度文獻對其隻字不提,至今仍是個謎。
從公元前2000年代中葉起,直至古代曆史結束,印度次大陸先後遭到雅利安人(可能在中亞或高加索一帶)、波斯人、希臘人、馬其頓人、安息人、塞種人和大月氏人的入侵。在公元前12世紀(尚可推至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人開始進入印度之際)-公元前9世紀時,出現了一部《梨俱吠陀》(“吠陀”原意為知識、學問,是祭司們在祭神時所用的頌歌、經文歌和咒語的彙編,雖然主要是宗教內容,但也包含一些雅利安的早期曆史),後又於公元前9世紀~公元前6世紀,出現了《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三部吠陀。在吠陀時代,形成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製——種姓製度(分成四個等級: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和婆羅門教(以《吠陀》為其聖書,最高信仰是“梵天”,創造了一套靈魂投胎轉世的“業力輪回”論)。
公元前6世紀初,印度形成16國的“列國時代”(至公元前4世紀)。在這社會大動蕩時期,新思想、新教派層出不窮,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麵,並出現了諸多的新宗教(其中反對婆羅門教的耆那教占有特殊地位,而和它同時興起的佛教卻對東方文明產生深遠影響)。大約在公元前324年孔雀帝國建立。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國滅亡後,外族不斷入侵,其間300多年的史實模糊不清,直至公元4世紀時“笈多帝國”建立後,標誌著印度封建社會已基本形成。
印度河文明消失以後,在恒河流域興起的雅利安人國家,又再次使南亞次大陸泛發文明之光,借用西亞的字母形成雅利安人使用的“梵文”,在天文學和數學上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並湧現出一批燦爛的文學藝術作品。文學作品除《吠陀》以外,尚有可以列入古代世界偉大作品之列的兩大部史詩:《摩珂婆羅多》和《羅摩衍那》。雄偉的建築藝術豐富多彩,多始於孔雀帝國時代,以佛塔、圓形石柱(上有精美雕刻)、阿旃陀石窟(建於公元前2世紀~公元7世紀)、犍陀羅藝術(出現於公元前後,以雕刻佛陀和諸菩薩石像著稱。在其佛陀石像上亦可見希臘藝術的影響)。
印度古典音樂起源於雅利安人宗教儀式的《吠陀》讚詩。印度音樂史上所謂的“吠陀讚歌時期”,約在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4世紀之間。上述四部吠陀中,《梨俱吠陀》收詩共1028首,有的為神話傳說,有的則為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實生活的描述。《沙摩吠陀》是配曲演唱的歌集。《耶柔吠陀》則是說明如何應用這些歌曲來進行祭司。演唱時,由被指定的婆羅門祭司依高、中、低三種音調唱頌。
上述兩部印度不朽的史詩,對印度音樂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成為印度音樂舞蹈的永恒主題之一。在其中記載了印度最古老的薩音階和瑪音階、歌唱時所使用的三種音調和七種調式,以及印度音樂美學中所論及的七種“拉斯”(即韻味或情趣)。曾以各種形式流傳於東亞一帶。
大約在公元2世紀,出現了以梵文詩歌體寫作的婆羅多(約100~約200)的音樂、戲劇、舞蹈理論著作《樂舞論》。全書共39章,其中的第28~33章專門論述音樂,從而形成了印度音樂完整的理論體係。第28章論述了印度音階由22個“什魯蒂”(即微音程)構成,具有7個基本音,由這七個音分別組成了兩種基本音階:薩音階和瑪音階。第29章和30章分別介紹了弦樂器和管樂器,第31章論述節奏,第32章論述有關的演唱方法,第33章介紹了鼓的用法。
古希臘音樂
古希臘號稱“西方文明的搖籃”,又可稱其為“蔚藍色海洋文明”。
古希臘位於地中海東部,其範圍以希臘半島為中心,包括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西部沿海、愛奧尼亞群島以及意大利南部和西西裏島的殖民地。因其氣候溫和宜人、多山環海,故以種植葡萄、橄欖和擁有眾多海灣良港著稱。為關山所阻隔的小塊平原,形成小國寡民的各個城邦(以一城市及其周圍的村落組成,轄地百裏,人口數萬,如雅典、斯巴達等),多為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的土地,迫使其要靠商業貿易維持生存和發展。因此,擁有眾多海灣良港的古希臘的海外貿易得以充分發展,從而形成一個以工商航海業居主導地位的民族。商品經濟的繁榮、民主政治的建立、開拓與求索的民族精神,導致其文化的燦爛輝煌,成為西方文明的搖籃。
古希臘的文明經曆了最早的“克裏特文明”(公元前20世紀~公元前15世紀,以華麗的宮殿、精美的工藝品著稱,並建立了海上霸權)、“邁錫尼文明”(公元前1500~公元前1200年,出土有青銅武器和極精美的工藝品),進入了古希臘文化繁榮時期的“荷馬時代”(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9世紀),“古典時期”(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4世紀),以及“希臘化文明”(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之死~基督時代初年)。
古希臘的宗教具有鮮明的特色,在對大自然充滿玄秘感和畏懼感的同時,又與人親密相關。古希臘人以古典人文主義的世界觀(他們堅信:“人活著,最主要的事是完滿地表現此時此地人的個性”)對待宗教,其宗教關係是通過“普通的神龕和祭品”,而不是通過教會組織和共通的宗教信仰來維持的無教義、無宗教經典,他們把神看做與人相似的模樣,公元前6世紀希臘哲學家色諾芬尼說:
人認為,神也是生出來的,會說話,有形體,穿戴與人相同。如果牛、馬和獅子也跟人一樣,有手,能用手畫畫,能從事藝術活動,那麼,馬會把神的模樣畫得像馬,牛會把神的模樣畫得像牛,每一種動物都會把神的身體描繪得跟自己一樣。埃塞俄比亞人說,他們的神是黑皮膚、扁鼻子;色雷斯人說,他們的神是藍眼睛、紅頭發。(轉引自《世界史綱》上冊第1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