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認為,神也具有人的一切弱點和需求,甚至比人更加貪婪好色,嫉妒成性,更富於虛榮心,他們長生不老,但不在天上,而是住在奧林匹斯山頂。眾神之中也沒有絕對權威者。
有關神和英雄的傳說、故事形成極為豐富而又生動的古希臘神話,雖說是反映了希臘先民對自然萬象和人類社會朦朧的認識,但卻成為古希臘戲劇和藝術作品的重要題材,後又對古羅馬乃至整個歐洲的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馬克思曾說這些文化藝術遺產至今“還繼續給我們以藝術的享受,而且在某些方麵還作為一種標準和一種不可企及的規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引自196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第196頁)
“荷馬時代”雖處於希臘曆史暫時倒退時期(有的史學家稱之為“黑暗時代”),但卻為世人留下了一部影響深遠的文獻——《荷馬史詩》。《荷馬史詩》相傳為盲詩人荷馬(約公元前9世紀~公元前8世紀)所作,由《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著作組成,取材於公元前13世紀末希臘人遠征小亞細亞特洛耶城的故事。《荷馬史詩》不僅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部不朽的作品,而且也是研究早期希臘社會的一部重要的文獻。在這部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音樂在希臘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荷馬史詩》也成為窺見當時一般音樂情景的依據。它記載了有關酒神崇拜使用的一對雙簧管似的雙管管樂器阿夫路斯,用於合唱伴奏;記載了基薩拉琴(裏拉的變體);記載了用阿夫路斯管演奏的、描述阿波羅殺巨蟒的《巨蟒曲》,以及酒神合唱等。
在公元前4世紀左右得到很大發展的悲劇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到悲劇合唱中的酒神頌、日神頌以及飲酒歌所反饋的一些當時的音樂形式。在希臘化時期,音樂理論也相當發達。如畢達哥拉斯(約公元前580年~約公元前500年)的弦長比例理論,音樂與天體和萬物的運動是諧和的同樣,也存在數的關係。再如柏拉圖(約公元前428年~公元前322年)、亞裏士多德(約公元前384年~約公元前322年)等人倡導的音樂的道德感化作用,認為音樂對人的心靈、性格的完善有顯著影響,反對衡量音樂藝術的尺度是娛樂,指出應將音樂列入青年的教育課程裏等。
古希臘音樂已采用字母記譜,但無節奏標記。
古羅馬音樂
古羅馬的地理範圍包括,意大利半島及其南端的西西裏島,羅馬則位於意大利半島中部。氣候與土地均適宜發展農業(西西裏有“古代歐洲的糧倉”之稱),但良港甚少,不如希臘。其居民主要是在意大利中部的印歐人種之一的拉丁人。他們在公元前2000年代初講入意大利,公元前10世紀末進入鐵器時代,出現了“微蘭諾瓦文化”。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比當地居民文明程度較高的伊達拉裏亞人來到意大利,一度統治羅馬,建立了城市並發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了許多精美的藝術品,形成曾對羅馬產生過深遠影響的“伊達拉裏亞文明”。
據說羅馬城建於公元前753年(一說為公元前600年左右)。傳說羅馬的“王政時代”大約為公元前753年~公元前510年,傳有7個國王。該時代是從原始社會的公社製度向國家過渡的時期。公元前509年人民起義推翻了王政,進入共和製時期,以任期製的執政官取代了國王。
羅馬原是一個小邦。伊達拉裏亞人勢力衰落後,於公元前406年起通過不斷的戰爭,終於於公元前278年後在除波河以外的全部意大利建立了霸業。隨後,羅馬開始擴張,公元前6世紀時其領土已囊括北非西部沿岸、西班牙南部、巴利阿裏群島、撒丁島、科西嘉島和西西裏島。後又進行了三次“布匿戰爭”(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人”),公元前146年羅馬對迦太基居民進行大屠殺並夷平該城,60萬居民僅剩下5萬婦幼老殘(還被賣為奴隸),一座曾繁榮昌盛的名城從此消失。與此同時,羅馬又進行東擴,於公元前146年攻克科林斯城,希臘被征服。從而羅馬人控製了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區,版圖跨越歐亞非三大洲,建立了龐大的帝國。經過公元前146年到公元前30年的社會轉型期,逐步從共和向帝製演變。在開明貴族與保守元老、改革與反改革、共和與獨裁腥風血雨的鬥爭中,爆發了數次大規模的奴隸起義,其中“斯巴達克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羅馬元老政治,加速了共和國滅亡的進程,公元前48年愷撒成為羅馬事實上的第一個皇帝(公元前44年被共和派貴族刺殺)。公元前31年屋大維總攬軍政大權,結束了長期動亂的局麵,開創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代,成為羅馬帝國第一個皇帝。
在羅馬帝國前期約兩個世紀中,手工業和商業得到發展,城市也逐漸興起和繁榮。中國東漢(2世紀)漢恒帝延熹九年(166年),羅馬帝國皇帝安敦感尼派使臣出使中國,中國絲綢遂經過“絲綢之路”遍及歐洲,極受珍視。但從2世紀末至3世紀末,羅馬帝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麵爆發了全麵危機(史稱“3世紀危機”),帝國開始衰落並逐漸滅亡。中雖經君士坦丁大帝(306-337年在位)等人的努力,也未能挽救羅馬帝國的滅亡。君士坦丁即位後即將帝國首都從羅馬遷到東方的拜占庭,並取名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羅馬帝國正式分列為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
這裏應提及對歐洲音樂產生很大影響的基督教。“基督”英文Christ意為“救世主”,源於古希伯萊語Mashiah(意為“受膏者”),彌賽亞一詞的拉丁文為Christus(意為“救世主”),其音澤為“基利斯都”,簡稱為“基督”。公元一世紀以來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以信仰耶穌為“基督”的各個教派的總稱。它產生於羅馬統治下的猶太人信仰的猶太教的一個教派。據說耶穌是被羅馬帝國駐猶太總督彼拉多處死的。其經典著作成書於一世紀後半葉至二世紀之間以希臘文寫成的《新約全書》。
羅馬文化雖比不上希臘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卻是希臘文化的傳播者。羅馬人的係統健全的法律體係、拉丁文學成就以及基督教等,均對西方政治、法律、價值觀念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其建築以宏偉莊嚴著稱。
在音樂上也是如此,古羅馬音樂文化主要來自古希臘、巴比倫、埃及、敘利亞、西班牙等地,但卻失去希臘文化全民的、健康清新的性質。古羅馬音樂崇尚娛樂性,擁有龐大的歌隊和樂隊,軍隊中用以炫耀軍威,宮廷貴族們用以炫耀權勢或將音樂淪為純娛樂的工具。他們擁有水壓風琴和閹人歌手,大商人還擁有奴隸樂隊。在民間,伴有歌唱和喧鬧的樂隊伴奏的假麵即興滑稽戲和獨舞啞劇也獲得發展,演出於露天。之所以如此,與統治階級對有民主傾向的文藝進行鎮壓有關,在公元前450年公布的《十二銅表法》中就有處死編造或歌唱含有誹謗或侮辱他人的歌詞的人的條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