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製度的形成,使阿拉伯帝國的社會經濟得以繁榮,而大規模的阿拉伯商業貿易的開展,則促進了亞歐非三大洲各個封建文明區域間的經濟文化交往,推動了中古時代印度洋區域和地中海區域海上貿易的繁榮與發展。但9世紀後,人民起義(如巴貝克起義、黑奴起義、卡爾馬特起義等)遍及帝國全境,教派分立,各地總督和軍事統帥紛紛割地自立,形成封建割據的局麵。直至13世紀中葉(1258),蒙古人攻陷巴格達,帝國終於解體,但伊斯蘭文明不但依然存在,而且還在發展著。
阿拉伯人以開放的心態、巨大的熱情,延攪人才,搜集古籍,獎勵學術,提倡文化,並將自柏拉圖等希臘人和印度人、波斯人的哲學、科學和醫學名著進行大量的翻譯,使人類古典文明的輝煌成果在中古時期得以新生與繼承,也使阿拉伯文化的創新與升華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產生了卓絕的哲學與醫學、先進的數學與天文學,燦爛的文、史、地理學以及對美的獨特追求(清真寺建築)。
4世紀後,隨著半島上貿易通道的開通,沿道湧現出一批新興城市,大部分從波斯和希臘來的卡伊納(藝妓)也在城市中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她們既是歌手,又是侍酒和娼妓。她們所唱歌曲高於原先遊牧阿拉伯部族在荒漠之中合著駱駝行走的節律而唱的駱駝調的藝術水平。卡伊納歌曲按其內容可分為兩類:一為主題嚴肅、采用古典長詩且具有頌歌性質的“西納德”;一為曲調輕佻、采用古典短詩而專供娛樂用的“哈紮吉”(伴奏樂器為彈撥樂器、笛子和手鼓)。
在622年至750年阿拉伯帝國的初期,正處於阿拉伯音樂的興盛期。這一時期,起初曾一度呈低迷狀態,伊斯蘭教的教儀不使用音樂,《古蘭經》雖也沒有談到音樂,但卻被一些正統的伊斯蘭教徒視之為禁區,另外,也可能與為了帝國的擴張,避免男人迷戀聲色有關。隨著帝國版圖的擴大,其音樂在大量吸收了希臘、羅馬、波斯、埃及、亞述和巴比倫的音樂的基礎上,得以繁榮。如許多著名的音樂家都向波斯人學習音樂,特別是波斯歌曲對阿拉伯音樂產生了重大影響。又如樂人開始由外國女奴變為男性職業音樂家(木坎納斯),音樂家的地位有所提高,伊斯蘭教活動時的某些場合也使用了音樂:宣禮員每天5次站在清真寺頂樓塔尖上召喚人們做禮拜時的召禱歌,使用阿拉伯所獨有的中三度音程的《古蘭經》吟誦調,開齋節與宰牲節教徒所唱的雙節歌,以及讚頌真主和先知的讚美歌等。
在長達500年之久的阿巴斯王朝時期(750~1258,於762年遷都巴格達),是中亞、西亞、北非各族文化大融合的時期,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伊斯蘭——阿拉伯文化。其音樂藝術也進入了黃金時代。以葉海亞·麥吉、易卜拉欣·穆斯裏(742~804)、法拉比(870~950)、伊本·西納(980~1038)為代表的一大批音樂家。他們來自不同的種族,卻為阿拉伯音樂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中,法拉比曾將阿拉伯音樂用拉丁文介紹給西方,對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音樂產生重要影響,法拉比所著的《音樂大全》,是留存至今的最重要的阿拉伯音樂文獻,他還對卡龍琴進行了改革,使之成為阿拉伯的重要樂器之一。
被阿巴斯家族趕跑了的伍麥葉家族逃到西班牙,並於756年占領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西哈裏發帝國(756-1492)。在西哈裏發帝國時期,產生了“穆瓦沙哈歌曲”(穆瓦沙哈即為一種雙韻體愛情詩)和“努白”(聲樂器樂大型套曲)等一些重要的音樂體裁。西哈裏發帝國滅亡後,大量阿拉伯人東遷,又將安達露西亞風格的音樂帶回阿拉伯世界。9世紀時,在西哈裏發帝國的首都科爾瓦多出現了一位音樂大師——紮爾亞布,他曾在巴格達深受哈裏發的賞識,在科爾瓦多又受到西阿洛菲的禮遇。他對烏德進行了改革,編輯安達露西亞歌曲集,編寫樂理和歌唱教科書,以及創造了一套由淺入深的音樂教育方法等,為安達露西亞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阿拉伯音樂的黃金時代隨著阿巴斯王朝的覆滅而消失了,直至20世紀初。
非洲的樂器,大多同種類的樂器廣泛分布於各地,但其構造稍有不同。如非洲的代表性樂器散紮(sanza),不僅各地名稱各異,而且捆紮其上的振動片也多為金屬,有些地區則為木製;其共鳴器可為木製箱形,亦可以葫蘆製成。另外一大特征為使用樂音與噪音相混的複雜的音響世界。散紮演奏時,不僅其本體振動,而且樂器周邊和手腕子上的鈴和刮響器的裝置也在發響;木琴在其每個鍵下安裝的共鳴筒上也開有小孔並貼上薄膜以產生蜂音。
非洲樂器的分布情況大致如下:西非有管狀、容器狀的笛類(多為橫笛)、號角、喇叭(象牙、角、木製等)等氣鳴樂器,豎琴類、齊特類、琉特類等弦鳴樂器(有的源於阿拉伯),以及木桶狀、筒狀的鼓類、刮響器、鈴、裂縫樹鼓等。
中非有吟板(一般為在橢圓形的薄板的一端用細繩拴上,掄起於空中旋轉發音,亦為“發音道具”)、豎笛、橫笛、喇叭類、管子類、雙簧管類等氣鳴樂器,以及特別顯眼的樂弓(種類頗多,常見為以嘴吹奏的“口弓”)、裏拉類樂器、各種各樣的鼓。特別是其中的鼓,可模仿音調言語(在日常會話中的具有旋律性的言語的抑揚),作為所謂“會講話的鼓”(talkingdrum)使用,為傳達意誌和裁判使用的重要的東西。
東非的樂器的種類大體與西非同。
南非的樂器除與西非共同的樂器外,尤以吹奏的弦樂器可拉琴(gora,彈撥樂器,張21弦,共鳴器為一葫蘆,往弦上吹氣使之產生振動發音)獨特。尚有多種形態的木琴、樂弓等。
美洲音樂
美洲包括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兩大部分。美國、加拿大和格陵蘭島等國家和地區為北美洲,美國以南至最南端的合恩角為拉丁美洲(因其曾是拉丁語係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而得名)。大約距今4~5萬年前,印第安人從亞洲的東北部經白令海峽的陸橋遷徙至北美洲,大約在距今1萬年前分布到南美洲,後愛斯基摩人也遷徙到北美洲北部和北極地區(以狩獵、捕魚為生)。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同屬亞洲蒙古利亞人種。其語言同屬古亞洲語係的愛斯基摩語。印第安人有1700多種語言和方言。拉丁美洲雖地處熱帶,但其綿延不斷、縱貫南北的山脈,以及由山脈所形成的高原和山間穀地形成其獨特的地形,使之高原上和壩子裏涼爽舒適。
1492年10月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美洲不僅處於與世界文明發達地區相隔絕的狀態,而且即使在美洲的各地區的諸民族之間也缺乏聯係,幾乎仍停留在原始公社製的不同發展階段,隻有居住在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的印第安人形成了古代文明國家,並逐漸形成比較發達的三大文明中心——阿茲特克文明、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較之世界其他古代文明多發祥於大河流域而言,拉丁美洲的古代文明則發祥在高原上和壩子裏。就是在這樣特殊的地理、自然環境中,孕育出了他們極具特色的古代文明。
阿茲特克文明發祥於墨西哥穀地。阿茲特克人是印第安人的一個分支。早在公元前6000年就已從事農耕活動。中經奧爾梅克、特奧蒂瓦坎和托爾特克等文明。奧爾梅克文明處於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100年左右,奧爾梅克人在美洲率先創造了文字和曆法。特奧蒂瓦坎文明興起於公元前200年,鼎盛於公元350年,衰落於公元750年,在藝術上以其輝煌的建築和壁畫成就著稱,從壁畫中可看到一些舞蹈姿勢。托爾特克文明則興起於公元950年;1150年左右,由於內訌,阿茲特克人乘機入侵。後通過征戰勢力範圍擴及今墨西哥全境和中美洲部分地區。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領該地。阿茲特克的兒童和青少年必須接受歌唱和舞蹈的培訓,故設有被稱作“歌唱之家”和“舞蹈之家”的培訓學校,以使用在祭祀儀式之中,亦利用歌唱傳頌其曆史和傳統。預備學校畢業後,可在專業高等學校中學習建築、農業、雕刻、繪畫、音樂、舞蹈、戲劇、詩歌等。阿茲特可文化的發展剛剛起步,就被西班牙侵略者以極其野蠻的手段摧毀了。
瑪雅文明(公元前1000年~公元1500年)。瑪雅人分布在今墨西哥瓦哈卡州以南、危地馬拉大部分地區、洪都拉斯西部和薩爾瓦多,總麵積達32.4萬平方公裏。公元前1000年業已發展到農業文明。9世紀末,其城邦就多達110個。12世紀末,瑪雅潘(城邦)確立了霸主地位,直至15世紀中葉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中斷了其發展。瑪雅人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瑪雅文化”,在天文、曆法、算術、建築以及文字(象形文字體係)等方麵,取得了傑出的成績。瑪雅人用毛發製筆(形同中國毛筆狀),用彩色在棕皮紙上書寫。現僅存三種瑪雅文古抄本,但至今無人釋讀。他們也將重大事件用象形文字刻在石碑或石柱上,現存有大批石刻。這些都是了解瑪雅文化的珍貴的曆史文獻。在皮德拉斯·尼格拉斯附近發現的作於6~8世紀的博南姆帕克彩色壁畫是惟一完整地保存到今天的古瑪雅壁畫,其中有一幅樂隊演奏圖,可見其社會音樂生活之一斑。
印加文明(公元前4700年~公元1532年),發祥於南美洲的安第斯高原。經過數千年大發展,於12世紀興起了印加國家(以處於今秘魯南部的庫斯克為都城),15世紀初,通過征戰,擴張為幅員遼闊的大帝國。轄區達80多萬平方公裏,居民近1200萬。帝國結束於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之時。據研究,在帝國時期,音樂已很發達,但流傳甚少。留存有戰爭時使用的皮鼓、螺號和骨笛;祭祀時使用的小手鼓、銅鈴和呱嗒板等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