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
巴羅克全盛期出現了兩位傑出的代表人物,他們是巴赫和亨德爾。
生平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出身於愛森那赫一個音樂世家。他小時候隨父親學小提琴,10歲父母雙亡,依靠哥哥並繼續跟哥哥學音樂。15歲,他離開哥哥家勤工儉學,在唱詩班唱歌和演奏管風琴、小提琴。他采用當時的辦法學作曲,主要靠抄寫作曲家的樂譜或者根據這些樂譜進行改編進行學習。他曾偷偷地在月光下用六個月的時間抄寫哥哥收藏的樂譜,包括弗羅伯格爾、帕赫貝爾、凱爾及布克斯特胡德等人的作品。他又多次利用假日步行幾十公裏到漢堡去聽德國管風琴大師萊茵肯的演奏並向他學習,還步行80公裏到策勒聽法國樂隊的演奏。
巴赫從18歲開始了自己的專業音樂生活,先在魏瑪宮廷任小提琴手,又在阿恩施塔特任管風琴師。工作之餘,他依舊手抄和分析大量作曲家的作品,並在自己的創作中進行試驗。他又步行200英裏到柳白克聽布克斯特胡德的音樂會,為此超假3個多月,被教會審判。教會給他列的“罪狀”除超假外,還說他在聖詠中加進了“怪誕的變奏”及“異端音響”,說他彈奏管風琴時,過於陶醉以至“時間過長”,而受到批評後,又彈得“過短”,並指責他“帶了一位陌生的姑娘在教堂裏彈琴取樂”等等。那姑娘不久成了巴赫的妻子。此時,他的管風琴演奏技巧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例如可以用雙腳在低音踏板上奏出賦格旋律,其熟練程度比許多演奏家用手指彈奏得還要好。
1708-1717年,巴赫在魏瑪宮廷任管風琴師和公爵教堂的樂長。這個期間,他除了繼續吸收借鑒德國前輩管風琴家和作曲家的優秀傳統外,還潛心鑽研了意大利的小提琴藝術,用維瓦爾第、柯萊裏等人的樂曲改編或創作自己的作品,並研究了法國庫泊蘭的古鋼琴音樂,進行寫作。他的創作也已成熟,寫出了一些管風琴代表作。
巴赫對公爵不肯為自己晉升職位憤怒不平,而提出辭職,當局為此把他逮捕了將近一個月,說他“大逆不道,要求離職”。
1717-1723年,巴赫在奎登宮廷任樂長。這是他得到待遇最好的時期,在此,他除了寫教會音樂和管風琴作品以外,還可以寫一些其他的東西。因為他的主人是新教徒,巴赫為教會寫了簡單樸素的讚美詩並用讚美詩創作大量其他教會音樂作品。他創作了大量組曲、協奏曲、奏鳴曲及鍵盤樂,既有宗教音樂,又有大量為教學或宮廷娛樂用的世俗音樂。此間,他的妻子逝世,1721年他又娶了一位富有歌唱才能的女子為妻。巴赫的兩個妻子一共生了20個孩子,隻有一半活了下來,其中四個兒子成為下一代德國作曲家中的佼佼者。
1723-1750年,巴赫在萊比錫任聖托馬斯教堂的樂監,這在當時是十分重要的職位,要負責市內四座教堂的音樂事務。在萊比錫的27年中,他所應付的教堂繁重的工作是我們今天的人難以想像的,但他還另外擔任了大學的一個學生音樂團體的指導,每周五晚上在咖啡館舉辦音樂會,加上本人常常舉行管風琴演出,又經常被聘評判和指導管風琴的製造。使他為難的是,還要疲於為簡陋的學校四處乞求,忍受市政局及官員的官僚作風和惡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巴赫卻在萊比錫期間,寫了數量驚人的作品,包括許多代表作。
1749年,他視力衰退,做了兩次手術失敗,又患中風導致雙目失明,於1750年逝世。
巴赫在世時,是一位傑出的管風琴演奏家,但他的浩如煙海的創作鮮為人知,甚至在他去世後不久就被人遺忘,幾乎銷聲匿跡。直到1829年,門德爾鬆在柏林聲樂學校指揮演出了《馬太受難樂》,情況才發生變化,巴赫的音樂才開始複蘇。1850年,德國成立了巴赫協會,經半個世紀的努力,於1900年出版了《巴赫全集》。巴赫音樂的意義和價值在他去世後的一個多世紀,才重新被世人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赫全集新版》的陸續出版(巴赫研究所和巴赫檔案館,1954起)表明對這位大師的研究還在繼續深入。
巴赫創作了巴羅克時期除歌劇之外所有音樂體裁。他的一個特點是將複調織體與豐富的和聲織體緊密地結合起來。不論作品中的聲部有多少,它們各自的旋律都是以平等的地位同時進行的,而它們之間又都同時遵循和弦的總體進行。這就體現了巴羅克時期音樂由複調音樂過渡到主調音樂的特點。
巴赫的作品明顯體現了巴羅克音樂情緒單一的特點,他喜歡在一首作品中根據一個樂思進行裝飾和展開,不論他的旋律如何錯綜複雜,如何不可預測,如何高度修飾,它們都有統一的情緒,而這個統一性往往都靠持續的節奏得以保持。
巴赫喜歡用音樂的符號描繪樂思。比如用低聲部下行表現“亞當的墮落”,或者將一個主題演奏十次表現《聖經》的“十誡”等等。這也是巴羅克時期音樂的特點。
下麵我們從器樂音樂和聲樂音樂兩大方麵對巴赫的創作進行介紹。
管風琴作品
巴赫寫作管風琴作品格外得心應手。在當時最流行的管風琴體裁前奏曲與賦格、托卡塔與賦格、幻想曲與賦格中,他的《a小調前奏曲與賦格》(BWV543)、《g小調幻想曲與賦格》(BWV542)和《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BWV565)是突出的傑作。這些樂曲中嚴謹的對位邏輯、宏偉悲壯的感情與樂觀明快的抒情性充分體現了巴赫創作的獨特風格及他發揮這件樂器表現力的才能和技巧。
他為管風琴寫的六首三重奏鳴曲(BWV525-530)是他把意大利室內樂三重奏鳴曲的形式移植到管風琴上的一種嚐試。每首樂曲都是以意大利的快-慢-快結構構成,又都以三個平等的聲部寫成對位的織體,其中一個聲部用腳踏板演奏。
巴赫的眾讚前奏曲是這種形式的最高成就。在他的手中,眾讚前奏曲已經超出了一般對眾讚歌簡單的改編和加工,而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及內心情感的抒發。巴赫共寫了約170首眾讚前奏曲,其中一部分編成《小管風琴曲集》,另一部分在萊比錫創作的被編輯成三冊。《小管風琴曲集》裏的眾讚前奏曲體現了巴赫對這種體裁的典型創作方法,一般由高聲部將眾讚歌的曲調全部呈示出來,然後采用卡農或裝飾加花的方式發展或改編,其伴奏聲部大多從與眾讚歌曲調無關的獨立動機中,進行展開。而在萊比錫創作的三冊作品,則規模更大,更具符號的寓意性,也更注重樂思的展開和表情意義。
羽管鍵琴及楔槌鍵琴作品
巴赫為羽管鍵琴及楔槌鍵琴寫了大量的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賦格曲、組曲、變奏曲、奏鳴曲、隨想曲、小品以及這兩件樂器與樂隊的協奏曲等等。他在作品中還運用了自己在管風琴創作中的經驗,如將即興性、悲壯的氣概、複調形式等吸收進來,並借鑒了法國鍵盤樂、小提琴藝術及琉特琴音樂的因素。他為這兩種鍵盤樂器譜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帕蒂塔》、《f小調托卡塔》、《c小調托卡塔》、《d小調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BWV903)、《戈爾德堡變奏曲》等,都體現了他創作的獨特性。其中如《平均律鋼琴曲集》中每首各包括一首前奏曲與一首賦格,它們用二十四個大小調證明了平均律在鍵盤樂上的可行性和藝術創作的優越性。第一集幾乎每首前奏曲都有意識地解決演奏上的某個技巧及介紹了鍵盤樂器創作的一個類型。而每首賦格也提供了賦格寫作方法的可能性,它們都有鮮明的音樂個性和完美的樂思發展邏輯。在當時還采用其他的調律方法的時候,巴赫卻用平均律寫了這套作品,充分體現了他的敏感和這套作品的意義。它們是鍵盤藝術的經典,堪稱鋼琴的《聖經·舊約全書》,與後來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譽為《聖經·新約全書》)競相輝映。這套樂曲標誌著拉莫的理論體係在實踐中已完全成熟。
巴赫的組曲創作把這個流行已久的體裁推向了最高極限。其標題“法國“和“英國”雖非巴赫本人所起,但反映了他創作中吸取融合其他民族風格的影響(法國組曲BWV812-817是因為“按法國風格寫成”,英國組曲BWV806-811是因“為英國顯貴而作”)。兩套組曲都包括標準的四個舞曲,每首英國組曲前都有一首前奏曲,其中有些是巴赫特意將意大利的室內樂形式移植到鍵盤樂的試驗,如第三組曲的前奏,實際是全奏與獨奏交替的協奏曲快板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