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巴洛克音樂(2 / 3)

為羽管鍵琴寫的《d小調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BWV903)是巴赫鍵盤樂的一個傑出範例。這首作品狂想性的即興發揮、音色和情緒的豐富變化以及技巧的精湛,都體現了巴赫高超的即興能力、創作技巧和充沛的感情。它們也都吸收了管風琴創作的宏大氣魄和悲壯風格。而將最自由的幻想曲與最嚴格的賦格組合於一首作品,這種典型的作法,又體現了巴羅克時期對戲劇性的對比統一的美學追求。

在《戈爾德堡變奏曲》BWV988中,巴赫又使主題加變奏這種形式達到了高度發展的水平。其主題是一首薩拉班德舞曲,全曲有三十個變奏,以三個變奏為一組,每組最後一曲都是卡農。最後一個變奏是一首集腋曲(quodlibet),它將兩首德國民歌《我離開你已經很長久》和《青菜蘿卜》用對位結合到一起。

其他獨奏曲

巴赫為小提琴、大提琴、長笛等寫了各種獨奏曲,並在創作中發揮了這些樂器的獨特技巧和表現力,如為小提琴寫的《六首獨奏奏鳴曲和一首帕帝塔》(BWV1001-1006)采用了小提琴的雙音及旋律大跳等。他為大提琴寫的《六首組曲》(BWV1007-1012)及獨奏長笛帕蒂塔(BWV1013)也采用了意大利奏鳴曲的形式。這些樂曲都發揮了獨奏樂器的歌唱性和表情性的長處,帶有法國琉特琴和楔槌鍵琴的音樂風格。

小型合奏曲

巴赫的這類作品包括為小提琴和羽管鍵琴創作的奏鳴曲(BWV1014-1015)、為維奧拉甘巴和羽管鍵琴創作的奏鳴曲(BWV1027-1029)及長笛和羽管鍵琴的奏鳴曲(BWV1030-1035)。這些作品多數實際是三重奏鳴曲,采用教堂奏鳴曲慢-快-慢-快四樂章的形式,由右手彈奏羽管鍵琴的旋律,跟另一樂器的旋律形成二重奏,而羽管鍵琴的左手則彈奏通奏低音。

大型合奏曲

巴赫的協奏曲形式多樣,他寫過兩首小提琴與樂隊的協奏曲,一首為兩把提琴與樂隊的協奏曲,他還是音樂史上首先為羽管鍵琴創作和改編協奏曲的少數作曲家之一。

他的協奏曲代表作是其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BWV1046-1051)。在這套作品中,巴赫除了采用意大利作曲家的協奏曲的原則手法外,還增加了自己的特點,如加強獨奏曲與全奏主題的統一,用增長華彩段來擴充樂曲的形式及采用裝飾性來展開賦格段(第5首),又如有的協奏曲隻為弦樂而寫,沒有競奏的獨奏樂器(第3,6首)等。

巴赫共寫了四首管弦樂組曲(BWV1066-1069),它們每一首都以法國序曲作為開始,它們都感情充沛動人,反映了巴赫創作輕鬆樂觀的一麵。現在流行的《G弦詠歎調》就是從第三首管弦樂組曲的慢樂章改編的。

此外,他的《音樂的奉獻》(有幾首鍵盤樂曲,也有幾首未寫明固定演奏形式)和《賦格的藝術》(未完成,原意用何種樂器演奏不清楚)都是複調藝術的偉大精品。《音樂的奉獻》是1747年他同長子威廉·弗裏德曼訪問普魯士腓特烈大帝的宮廷時,根據皇帝指定的主題所作的一係列即興創作。他先作了一首六部賦格,回到萊比錫後,又改寫了一首三部的鍵盤樂裏切卡爾、一首六部鍵盤樂裏切卡爾、十首卡農和一首四個樂章的長笛、小提琴與通奏低音的三重奏鳴曲。《賦格的藝術》有十八首最嚴格的卡農和賦格,采用了最複雜的對位手法。

康塔塔

巴赫的康塔塔有合唱的、獨唱的及綜合合唱、獨唱、重唱於一體的幾種,其內容豐富,表現手法多樣。有的重抒情,描寫內心情感,有的具有史詩性,表現宏偉壯麗的氣勢。眾讚歌在巴赫許多康塔塔裏占有重要地位,采用方式不盡相同:有的采用幾首之多,有的隻在結尾使用,有的用了眾讚歌的全部或部分歌詞,卻隻為某些段落配上新的曲調,也有少數沒有用眾讚歌。

巴赫的世俗康塔塔均為應貴族之需而寫。它們多數是些輕鬆風趣的“音樂劇”。在寫作時,他往往拿歌詞中一些次要的字句加以發揮,寫成詼諧活潑的音樂。如《太陽神和牧神的爭吵》(BWV201)、《溪水,你慢慢地流》(BWV206)、《咖啡康塔塔》(BWV211)、《農民康塔塔》(BWV212)等。這裏有的作品直接采用了民歌小曲作素材,帶有農村生活的情趣,或城市生活的風情。

巴赫在一些世俗康塔塔中作了裝飾性的試驗,使其帶有某種新的華麗風格的傾向。

受難樂

受難樂是為耶穌受難的故事譜寫的聲樂音樂,在複活節前一周期間演出。大約12世紀開始,舉行禮拜儀式時,由三個牧師主持演唱素歌。其中一個男高音講福音故事,男低音充當耶穌的角色,男中音代表民眾。15世紀,眾唱部分的歌詞開始采用主調合唱,到宗教改革後,德國的路德派把歌詞改為德文,在巴赫之前,各國的作曲家都寫過受難樂,但是,巴赫的創作使這種體裁達到了高峰。

在巴赫的受難樂中,隻有《馬太受難樂》(BWV244)和《約翰受難樂》(BWV245)完整地留存了下來。這兩部作品均通過音樂藝術完美地表現了為拯救人類的苦難而自我犧牲的人文主義思想。《馬太受難樂》用了兩個合唱隊(分八個聲部),一個男童合唱隊、兩個樂隊、兩架管風琴的龐大陣容及獨唱與合唱的宣敘調、詠歎調、重唱等手段,以強烈的戲劇性處理了這一悲壯的題材。《馬太受難樂》裏的宣敘調和詠歎調與意大利歌劇中的全然不同。它們不僅交代情節,起了音樂朗誦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帶有細微的表情變化,表現了戲劇性的感情。雖然巴赫沒有寫過歌劇,但他的這些受難樂表明他不僅吸收了希臘戲劇中合唱、意大利歌劇的因素,還繼承了德國舒茨宗教作品和清唱劇的傳統,具有同歌劇一樣強烈的戲劇性。

彌撒曲

《b小調彌撒曲》是巴赫彌撒曲的力作。它是在多年中陸續完成的,巴赫本人從未完整地聽過其演出。這是一個規模宏大的聲樂與器樂作品,共有24首分曲(15首合唱、6首詠歎調、3首二重唱),它超越了教會禮儀的範圍,作為一部藝術精品而聞名於世。

巴赫是從中世紀、文藝複興到巴羅克幾個世紀以來,最後一位傑出教會音樂家。在音樂創作中,不但表現了強烈的宗教感情,如對上帝、天國和美好理想的歌頌、仰慕和追求,而且寫進了他對現實生活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如對時代的沉重感,民族的苦難、教友間的情誼、市民生活的消遣、娛樂等等。應該說,不論是他的作品也好,還是他創作時的精神麵貌和心態也好,都反映了巴赫的人文主義思想。

在音樂風格方麵,巴赫創作的意義更多不在於“創新”,而在於他融會貫通了幾個世紀以來,歐洲音樂和他同時代人的音樂創作的豐富經驗,特別是意大利、法國等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與德國的音樂傳統相結合,融為具有獨特魅力的音樂風格。從這個意義上講,他是歐洲早期音樂的總結和裏程碑。他把大小調和聲體係與高度發展的複調音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以嚴謹的結構、精美的形式、嚴密的邏輯和精湛的技巧,表現了深刻的哲理、強烈的戲劇性和高尚優美的抒情性。因此,他是歐洲音樂的集大成者,在音樂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亨德爾

生平

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出生於薩克森諸侯國哈勒城。雖然與巴赫生於同一年、同一國家,但經曆卻大不相同。巴赫始終沒有離開德國本土,亨德爾卻在意大利和英國學習工作多年,成為一名國際性的作曲家。亨德爾的父親是理發師兼外科醫生,他反對兒子學音樂,隻是在薩克森公爵的幹預下才讓小亨德爾跟當地的管風琴家、作曲家查豪(Friedrich Wilhelm Zachow,1663-1712)學習。年幼的亨德爾從查豪那裏係統地接受了音樂演奏和創作的訓練,接觸了德國作曲家弗羅伯格爾、凱賽爾及帕赫貝爾的管風琴藝術和意大利音樂。他10歲便開始創作音樂,12歲曾到柏林演奏。他中學畢業後,按父親的遺願考入哈勒大學法律係就讀,並任管風琴師。不久(1703年)離開大學到漢堡,在歌劇院任小提琴手,很快就創作出兩部歌劇,並且獲得成功,這時他2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