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堡是德國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惟一的歌劇中心。青年亨德爾在這裏與許多先進的知識分子交往,開闊了他的視野。但後來,他看出歌劇院既要受教會的攻擊,又需迎合德國貴族聽眾的庸俗趣味,他所追求的歌劇藝術在漢堡並沒有發展的前途,便到了意大利。
1706-1710年,他在意大利周遊了佛羅倫薩、羅馬、威尼斯、那波裏等地,從事演奏和創作,並研究了意大利的音樂風格,特別是柯萊裏、A·斯卡拉蒂等人的創作。他會見了柯萊裏、歌劇作曲家斯蒂凡尼以及斯卡拉蒂父子,跟與他同齡的D·斯卡拉蒂建立了友誼。在意大利期間,他不斷努力擴大自己的影響,寫了一些意大利風格的歌劇和清唱劇、牧歌、康塔塔等,為此,經常出入貴族及紅衣主教之間。
1710年,亨德爾回到德國應聘在德國漢諾威宮廷任樂長。當時德國宮廷崇拜意大利和法國藝術,那裏的工作對早已掌握了外國風格的亨德爾並不困難,他的歌劇《裏那爾多》(1711)在倫敦的演出,使他名聲大振。返回漢諾威不到一年,他又一次請假去了英國。1712年,他定居倫敦。為了在英國立足,他趁英國與尼德蘭締結烏特列赫特和約(1713年)的機會,創作一部《感恩讚》,並專為安娜女王譜寫生日頌歌,從而使這部頌歌破例作為外國人的作品得以在官方的慶典上演出,他本人進而擔任了英王室的宮廷音樂家。亨德爾在英國的最初十年除在宮廷服務外,還在貴族宅邸、富商家中及歌劇或清唱劇幕間公開演奏管風琴和羽管鍵琴。同時,他研究了普賽爾的歌劇創作,譜寫了一些合唱作品、清唱劇及英國花園露天演出所需的管弦樂娛樂性作品。
意大利歌劇在英國貴族中十分流行,1720年皇家成立一所商業性的歌劇院,稱“皇家音樂劇院”,亨德爾被指定為該劇院的三位作曲家之一,又擔任音樂指導,躋身於英國音樂藝術生活的領導層之中。這是一家明星雲集的劇院。亨德爾在工作中得罪了不少人,他脾氣暴躁,個頭又大。有一次,一位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拒絕依照他的意圖演唱一首詠歎調,亨德爾抓住她的腰,以將她扔出窗外相威脅,才迫使她屈服。在他的領導下,皇家音樂劇院從1720年到1728年間,上演了500部歌劇。他本人也在30年內,共寫出了40部歌劇。1726年,他入英國籍。
亨德爾在英國也遇到了許多麻煩和困難。他因受宮廷寵愛,卷入了派係鬥爭,在劇院內部,有的作曲家也跟他爭權奪利。更重要的是,此時,意大利歌劇漸漸在英國失寵。1728年,由該伊(John Gay,1685-1732)和佩普什(John Christopher Pepusch,1667-1752)創作的一部《乞丐歌劇》在倫敦上演,獲得巨大成功。這部歌劇以流氓無賴、扒手、流浪漢等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為主角,表現日常生活的內容並采用大量聽眾熟悉的英國民間曲調,因而備受進步人士的支持和廣大市民的歡迎。相比之下,歌頌天神和英雄的意大利歌劇相形見絀,亨德爾的音樂也成為諷刺的對象。在這沉重的打擊下,皇家音樂劇院最終於1737年宣告破產。
此後,亨德爾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轉向清唱劇的寫作,卻出人意料地掀開了音樂史光輝的一頁。當他的清唱劇作品40代被英國公眾接受時,他已是60多歲的老人了。
晚年,亨德爾雙目失明,但仍演奏管風琴和指揮自己的清唱劇。1759年,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按慣例指揮了10部清唱劇的演出,最後一場結束時,他倒下了,幾天後逝世。在他為之服務了半個世紀的英國,人們給了他最高的榮譽,將他葬在著名的西敏寺。3千多人參加了他的葬禮。他在世時,已經有人在公園裏為他造了一個塑像。
亨德爾的創作在許多方麵與巴赫不同,例如在體裁上,歌劇和清唱劇是他創作的核心;又如在手法上,更多體現了主調的特點;而在風格上,與巴赫深沉、悲壯,帶有內在邏輯的音樂形成對比的是,亨德爾的作品更加宏偉、輝煌、簡捷、明快。巴赫的作品反映了德國新教的社會氛圍,而亨德爾的則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英國社會的朝氣和探索精神。
下麵我們具體介紹亨德爾的音樂創作。
歌劇
亨德爾最喜歡的體裁是歌劇和舞台音樂。他的歌劇是意大利風格的,大多取材於曆史傳說和神話,既有英雄事跡,又貫穿愛情的情節。為適應英國聽眾,他經常選用已經上演成功了的戲劇腳本進行改編。
在音樂創作方麵,他按照意大利的辦法進行處理,例如,靠宣敘調朗誦發展劇情;由詠歎調表現角色的內心刻畫;大的場景(如打仗、慶典、禮儀)由樂隊演奏等。此外,還照顧每個演員有發揮其歌喉和技巧的機會。他的最優秀的歌劇作品是《朱利葉·凱撒》(1724)、《奧托內》(1723)、《羅德林達》(1725)等。
清唱劇
清唱劇是亨德爾在音樂史上作出的最突出的貢獻。他以《聖經》(特別是“舊約”)為題材,並用英語作歌詞,著力譜寫了被奴役的民族獲得自由解放的故事,描寫民族英雄的業績,歌頌民族的勝利。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和宗教改革的英國聽眾,尤其廣大的市民,非常喜歡和熟悉《聖經》中的這些故事。亨德爾的清唱劇能夠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幻想,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共鳴。
亨德爾的清唱劇具有史詩性的風格。這是通過動人的詠歎調、戲劇性的宣敘調、宏大的賦格和雙合唱隊的手法表現的。其中最大特點是他對合唱的運用。他用合唱表現人民群眾,使他們成為戲劇的中心。亨德爾是在英國雄厚的合唱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德國路德教合唱藝術及德國南方天主教合唱的經驗,並發揮自己多年積累的歌劇創作的經驗進行寫作的。
他的23部清唱劇中,《以色列人在埃及》(1739)、《彌賽亞》(1742)、《猶大·馬克伯》(1746)等是傳世之作。其中《彌賽亞》僅用24天就完成。據仆人回憶,他見亨德爾寫完時,兩眼充滿熱淚,說:“我仿佛親眼看見了整個天堂和至高無上的上帝!”這首作品的歌詞全部選自《聖經》,通過三個部分分別表現關於基督降世的預言及他的誕生;基督的受難和他的教義的傳播以及世界通過信仰而得到救贖。樂曲富有旋律性的宣敘調、寬廣流暢的詠歎調和氣勢宏偉的合唱體現了亨德爾音樂的典型風格。更值得注意的是,他的樂隊配器極其清晰質樸。主要為弦樂和通奏低音,而雙簧管、大管隻起加強聲樂聲部的作用;小號、定音鼓都隻在特殊情況下使用。這正是巴羅克時期通常的作法,即寫給小型樂隊演奏,在需要的時候,可由更多的人參加。後來有的演出采用的配器是後人(如莫紮特)改寫的,旨在與日益擴大的合唱團相平衡。近年來,人們趨於采用亨德爾原有風格。
器樂音樂
器樂音樂不是亨德爾的主要創作領域。但他仍譜寫了很多器樂作品。如鍵盤樂方麵,有為羽管鍵琴或管風琴創作的三套協奏曲、兩套羽管鍵琴組曲,約20部獨奏奏鳴曲及一些三重奏鳴曲等,反映了意大利及柯萊裏風格的影響。
管弦樂方麵比較突出的是他的歌劇及清唱劇的序曲、管弦樂組曲《水上音樂》(1717)及《焰火》(1749)。此外,他還寫了六首為木管和弦樂的協奏曲及12首大協奏曲(作品6,1739)。
亨德爾與巴赫同是巴羅克後期的音樂巨人。與巴赫不同的是,他主要生活在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意大利和英國。他的音樂不僅宏偉壯闊,而且器宇軒昂,帶有豪放的氣概,顯示了一種威力和自信。跟巴赫相比,他的音樂也反映了民族的苦難,但是,他更多是從歌頌英雄、歡呼民族的勝利和解放這個角度來寫的。他的主要創作領域是舞台音樂——清唱劇和歌劇。他不像巴赫那樣追求音樂的邏輯性,而更強調音樂打動人心的效果。他的音樂語言同以複調音樂為主要傾向的巴赫不同,更傾向主調音樂。巴赫在世時,鮮為人知,但亨德爾卻名揚四海。他們兩人的創作體現了巴羅克音樂的最高成就。因此,曆史上以他們先後的逝世作為巴羅克時期終結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