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頓

生平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出生於奧地利東部奧匈邊界的羅勞村。這裏聚集了奧地利人、匈牙利人、斯洛伐克人和克羅地亞人。他的父親是車輪匠。家鄉多民族的民間音樂對他後來的創作起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海頓八歲在維也納教堂唱詩班當歌童,變聲後就開始靠教書和臨時工作維持生活,同時自學羽管鍵琴、提琴和對位法,偶爾跟一位意大利作曲家學一點作曲。所以,在演奏和作曲兩個方麵,他基本上可以說是靠自學成才的。

從1761年起,海頓到匈牙利的公爵埃斯特哈齊的宮廷任職長達30年。這個宮廷擁有兩個劇院,兩個大音樂廳、一個樂隊(海頓將其由10人擴大到約25人),約12名歌劇演唱家。每年還從奧地利、意大利及其他地方邀請優秀的音樂家來演出。宮廷裏每周要演出兩部歌劇和兩場長的音樂會,外加客串演出的歌劇或音樂會以及幾乎每日一場的室內樂演奏。親王要什麼,海頓就得寫什麼,還要指揮、訓練樂師、負責樂器的修理等等。親王喜歡參加演奏,他能演奏上低音維奧爾琴(baryton,又譯六弦大提琴,以六弦低音為基礎增加幾根附加弦),海頓為他寫了近200首上低音維奧爾琴曲,其中多數與中提琴、大提琴組成三重奏。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當時他作為樂隊的指揮,可以對自己的創作進行實際的觀察和檢驗,隨時改進,增減作品裏的東西。用他的話說:“我與世隔絕,沒有人打攪我或使我煩惱,但我也因此被迫成了一個創造者。”

七八十年代,海頓獲得了一些自由,經常接受委約給歐洲各國出版商及個人寫作。1790年親王死後,他搬到維也納住進了自己的房子,雖仍受聘於親王的繼承人,卻自 由得多了,可以將更多的精力從事自己的創作。1791-1995年間,他60歲左右,兩次應倫敦音樂會經理、德國小提琴家薩洛蒙(Johann Peter Salomon)之邀,長途跋涉,不顧語言的困難,前往倫敦訪問,受到皇族、貴族的款待,並獲牛津大學授予他的榮譽音樂博士學位。這兩次訪問期間,他嚐到了隻有在英國才可能享受到的賺錢的甜頭,受那裏樂隊的規模和質量啟發,譜寫了著名的“倫敦交響曲”共12部。此後,又寫了清唱劇《創世紀》、《四季》和最後的弦樂四重奏,晚年在維也納和全歐享有很高的名聲。1809年在拿破侖的炮聲中病逝於維也納。他的葬禮上演出了莫紮特的《安魂曲》,參加葬禮的人中也有法國官兵。

創作

海頓是古典時期音樂的開拓者,他尤其為交響樂和四重奏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據統計,他作有108首交響曲,68首四重奏,大量序曲、協奏曲、嬉遊曲、小夜曲、上低音維奧爾琴三重奏、弦樂三重奏、鋼琴三重奏及其他室內樂;47首鋼琴奏鳴曲、26部歌劇、4部清唱劇、歌曲、詠歎調、康塔塔、彌撒曲等等。

海頓對音樂的主題和動機的發展和展開具有很高的技巧,許多簡單、樸素的音樂主題經他的處理,可以發展成為一部作品的整個樂章。他常常對主題的節奏、力度、調性、織體、配器等各方麵加以變化、發展,構成樂曲的情緒對比,從而體現了古典時期音樂風格的特點。

他年輕時接觸的各民族的民間音樂和農民歌曲、舞曲等,在他一生的創作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跡,很多作品都帶有樸素的民間生活氣息(如器樂作品中大量的小步舞曲等),他甚至在學生的協助下,整理了大約450首蘇格蘭和威爾士民歌,表現了對民間音樂的強烈的熱爰。

他喜歡在創作中表現出幽默的情趣,讓人們享受到欣賞音樂的快樂,例如關於“告別”交響曲,有這樣一個故事:親王特別喜歡埃斯特哈齊的夏宮,有一次他在這裏住了很長時間,沒有回城。樂隊的音樂師們都希望盡早返回維也納與家人團聚。海頓為此寫了《升f小調第45交響曲》,演奏到末樂章時,樂師們依照樂譜的規定逐一停止演奏,滅掉蠟燭,悄悄地離開大庭,樂曲結束時,最後隻剩下海頓和首席。親王明白了,第2天吩咐管家,全體人員返回維也納。這首樂曲也因此得名。

海頓樸素的生活背景和樸素的宗教信仰構成他慷慨大度、寬厚善良的人品,當時就被許多人稱為“海頓爸爸”(後人誤將此說解釋為他的風格陳舊過時,這應予以糾正),其音樂的節製、天真、自然和幽默的心態,恰恰體現了他的思想,為人和古典風格的特點。

交響曲

海頓的交響曲創作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除少數外,大多數交響曲的標題是後人根據他寫作的地點或其他原因取名的。

早期(60年代)的交響曲寫於海頓初到埃斯特哈齊宮廷之時。他做了許多嚐試,如《早晨》、《中午》、《夜晚》交響曲(第6-8首)描寫了太陽的初升(《早晨》第一樂章),夏夜的暴風雨(《夜晚》第四樂章)等。這時期的小步舞曲樂章愉快優美的音樂形象,明朗的配器和豐富的樂思,都已顯示出海頓交響曲的特征。從1762年左右《G大調第三交響曲》起,他采用了4個樂章快板——行板中速-小步舞曲和三聲中部一快板的形式,即被後人稱為標準的古典交響曲的結構形式。這裏,他對古典交響曲的突出貢獻在第四樂章的寫法上:由於他意識到小步舞曲輕鬆的情緒和過於簡短的結構不足以與前麵兩個樂章相平衡,又不可能具備終曲所應有的份量,因此,海頓從60年代末開始創造了終曲樂章的形式,用2/2節拍快板或急板寫成奏鳴曲式或回旋曲式,抑或兩者的結合。海頓寫作時,經常考慮到具體的演奏者,為那些有能力的人譜寫難度大的段落。

第二時期70年代初(1771-1774)的交響曲,一般史書認為更多地體現了狂飆運動的精神對海頓的影響。例如第44《哀悼》、第45《告別》、第47、第49《熱情》、第52交響曲,作品的規模都更大了,主題更為大膽,氣息更為寬闊,並含有相對比的樂思。展開部的動機和主題都更有緊迫感和戲劇性,樂曲中運用了一些出乎意料的強弱力度變化及漸強、特強。轉調的幅度也更大,和聲更豐富,對位也常被糅在其中。上述作品多數(除第47外)是在小調上,都有些感傷情緒。這些交響曲的慢樂章也都十分富有表現力。埃斯特哈齊宮廷豐富的音樂文化活動及其與外界頻繁的交往,可能是海頓得以受到狂飆精神啟發的客觀原因。

第三時期1774-1788年的交響曲,一方麵恢複了他原有的愉快、幽默、明朗,同時又變得更流暢,更細致,更光彩、自信,並有較多的個性。這時期海頓的交響曲開頭樂章的主題更簡潔、樸素和更柔和,並且更有意識地為以後樂章的展開奠定基礎。而對展開與發展的寫作,恰是古典主義的一個注意要點;樂隊色彩變化更活潑更頻繁,注意由整個樂隊分擔主題的材料,而不再像以往那樣由單個樂器孤立演奏;終曲有了將奏鳴曲與回旋曲相混合的傾向。此間他的六首《巴黎交響曲》(1784-1786)和第88-92交響曲(1787-1788)標誌著他的交響曲創作開始走向全盤,它們大都體現了上述風格。其中第82交響曲《熊》(因舞蹈性的末樂章持續低音笨拙的形象命名,樂曲用了更多的半音和聲)、第83交響曲《母雞》(因第一樂章雙簧管的咯咯聲得名)、第85交響曲《法國王後》(因采用可能是法國王後喜爰的法國曲調為變奏的主題而得名),第88和第92交響曲《牛津》流行最廣。需要注意的是,海頓當時極少用對比性的主題,整個樂章的展開也都是主題的展開。

海頓晚年在1791年1月至1792年7月、1794年2月至8月兩次赴倫敦指揮和創作。此間,他總結了自己畢生創作的經驗,寫出十二部交響曲(第93-104),俗稱《倫敦交響曲》。其中包括聽眾熟悉的《驚愕》交響曲(第94首,固第二樂章的主題用弦樂撥弦弱奏之後,樂隊突然用定音鼓奏出強烈的和弦,造成令人驚愕的效果而得名)、《軍隊》交響曲(第100首,使用了三角鐵、鈸和大鼓),《時鍾》交響曲(第101首,行板樂章中,采用像鍾擺一樣的固定的節奏伴奏)等。這些作品除顯示了他幽默的性格以外,在形式結構方麵也都是古典風格的代表。

四重奏

四重奏是海頓創作的另一個重要領域。海頓對古典主義的弦樂四重奏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一體裁經海頓之手逐漸固定,即由第一、二小提琴、中音提琴、大提琴四個樂手演奏,每個聲部都處於平等的地位,像是在對話。歌德曾形象地將四重奏比喻為四位知識分子的交談(指他們各自獨立,知識水平高,演奏水平高)。而且,我們應補充說明,他們的談話是帶有深刻的情感交流的。四重奏一般采用奏鳴曲形式,不僅體現了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維也納宮廷及家庭自娛音樂生活的需要,也體現了作曲家創作技巧的精湛純熟。

1755年左右,海頓被一位愛好音樂的貴族福恩伯格(Karl Josef von Furnberg)邀請到其莊園創作。為了給宮廷演奏者自娛,而非為聽眾欣賞,他寫了一些室內樂。自此以後,弦樂四重奏在他室內樂創作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從作品9(約1770年)開始,已具有海頓自己的風格,各聲部開始負擔主題的材料,有了一點獨立性。作品17、20(1771,1772)中,四個聲部的獨立性與平衡性更趨成熟。這些四重奏在奏鳴曲式的樂章裏,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的長度幾乎相等。1781年之後,海頓晚年的弦樂四重奏(作品33,50等)是古典四重奏的代表,也是古典四重奏成熟的標誌,它們也體現了海頓與莫紮特的友誼及創作上的相互影響。如它們各聲部都十分獨立。各樂章調性變化增多了(如作品74之三,第一樂章從g小調開始,在G大調結束;第二樂章為E大調;又如作品76之六,第一樂章降E大調,第二樂章B大調,而且內部還有升c小調-E大調-e小調-G大調-B大調-降b小調-B大調的轉調);慢樂章多采用主題加變奏的結構(如作品76之三,慢樂章主題用海頓自己寫的奧地利國歌),有時還采用雙變奏的形式(如作品50之四)。

鋼琴奏鳴曲

海頓的49首鋼琴奏鳴曲作於1760-1794年間,反映了這件樂器由楔槌鍵琴、羽管鍵琴漸漸演變為鋼琴的過程。其創作風格與同期其他體裁的作品相似,早期作品常用“嬉遊曲”或“奏鳴曲”作標題;常用三個樂章的形式,小步舞曲置於第二或第三樂章;三個樂章大體用同一調性;織體多用右手彈旋律,左手奏阿爾貝蒂低音。60、70年代末的第19首(作品30,D大調)和第46首(作品31,降A大調)深受埃曼紐爾·巴赫的影響,第20首(作品33,c小調,1771)以其戲劇性的力度變化、旋律和華彩段顯示了“狂飆運動”的精神。

聲樂作品

海頓的聲樂作品中,最突出的是他的清唱劇《創世紀》(1797-1798)和《四季》(1798-1801)。這兩部作品是他在倫敦聽了亨德爾的《彌撒亞》受感動和啟發後寫的。《創世紀》的歌詞根據《聖經·創世紀》及彌爾頓的《失樂園》改寫,《四季》根據蘇格蘭詩人詹姆斯·湯姆森的詩篇改寫,描寫農民一年四季的勞動和快樂。這兩部清唱劇的題材都同宗教題材有聯係,但實際上,卻都已深深打上了18世紀的時代精神。兩者均謳歌了自然和人類在樸素的生活中的歡樂(裏麵有對暴風雨、冰雹、動物、鳥類、遊魚等的生動描繪)。它們是啟蒙主義思想的生動體現。其中《四季》可以說已經完美地實現了清唱劇的世俗化。在寫法上,器樂的序奏和間奏都是18世紀標題性音樂的極好的範例。

莫紮特

生平

莫紮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出生在奧地利薩爾茨堡。父親利奧波德·莫紮特(Leopold Mozart,1719-1789)是薩爾茨堡的宮廷樂隊副隊長、作曲家。他不僅是專業音樂家,而且是一位有教養和正直的人。他寫的《小提琴教材》一書(1756,小莫紮特出生那年出版)是18世紀著名的樂器演奏教科書,其意義與匡茨的長笛教科書齊名。由於發現小莫紮特的音樂天賦,為全力培養兒子,他中斷了自己的音樂活動,甚至未能晉升為樂隊長。小莫紮特是曆史上罕見的音樂神童。6歲就能演奏羽管鍵琴和小提琴,還能即興演奏賦格曲和譜寫小步舞曲,並有極佳的視譜能力。他8歲創作了一批奏鳴曲和交響曲,11歲寫了一部清唱劇,12歲寫了第一部歌劇。他僅僅活了不到36歲,繁重的創作、演出和貧困的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使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莫紮特的生活和創作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少年時代(1762-1773)、薩爾茨堡時期(1774-1781)、維也納時期(1781-1791)。

1762-1773年,6歲到15歲的莫紮特大約有一半的時間由父親帶領著在歐洲大陸和英國各地旅行演出。此間,他曾在維也納給瑪利亞·泰麗莎女皇演奏,在凡爾賽宮為法國路易十五演奏,在倫敦給喬治三世演奏,期間為無數宮廷貴族和達官要人表演。在他父親的精心安排下,他接觸了歐洲當代最先進的音樂藝術——意大利歌劇、法國歌劇、德國的器樂和盡可能多的音樂家和音樂,受到肖貝特(Johann Schobert,約1735-1767,德國的羽管鍵琴家、作曲家)的影響。又結識了當時聞名的約翰·克裏斯蒂安·巴赫,P。馬蒂尼、G。B。薩馬爾蒂尼等人,並跟他們學習作曲技術,這些都為他以後在創作上和風格上成為一位一流作曲家創造了條件。少年莫紮特在旅行演出中一方麵熏染了貴族上流社會的風尚禮儀和華麗的藝術風格,另一方麵因處於市民音樂家的低下地位,養成了清高自傲、蔑視權貴的性格。而帶有商業性質的繁重的演出活動,又摧殘了他的健康。這時期,莫紮特的創作中有的受了約翰·克裏斯蒂安·巴赫的影響(1772年將巴赫的三首奏鳴曲改編為三首鋼琴協奏曲K。107之1-3),有的是受了薩馬爾蒂尼的影響(如寫於1770-1773年間的交響曲K 81,95,112,132,162,182)及馬蒂尼的影響(如歌劇《米特裏達特》,1770)。g小調交響曲(K。183)則明顯地反映了海頓“狂飆時期”的創作影響,但也開始顯示出他自己的風格。

1774-1781年,莫紮特基本生活在薩爾茨堡。在父親的輔導下,彌補被中斷了的音樂和文化學習,包括拉丁語、意大利語、法語、英語等(這對他後來旅行各國及一生尋覓歌劇腳本都帶來極大的益處),並利用旅行中獲得的知識和素材,創作了大量的作品。這時已成人的莫紮特,對自己卑微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滿。為了爭取人身與創作的自由,他經過激烈的鬥爭,終於在1777年9月獲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親進行了兩年的旅行演出。為了另謀職業永遠離開薩爾茨堡,他先後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學、演出,此間又加深了對不平等製度的認識和體會。在曼海姆時,他得到一些市民音樂家的幫助與同情,接觸曼海姆樂派,聽到他們第一流的管弦樂隊的演奏。由於母親病逝,又未能謀到職位,隻得於1779年1月回薩爾茨堡。

這時期,他創作了大量作品,包括協奏曲、奏鳴曲、交響曲、四重奏、小夜曲、嬉遊曲以及他的最好的一部正歌劇《伊多梅紐》。這些作品在內容上,反映了當時狂飆運動思潮的影響,在形式上出現了新的因素,如奏鳴曲式第一樂章的呈示部,出現了與第一主題相對比的第二(或更多的)主題;在再現部中,常常改換主題出現的次序,有時對主題材料也進行了不同的處理;在第一、二樂章間,有了強烈的力度對比等等。這些手法,增強了他的音樂作品的戲劇性,進一步促進了古典奏鳴曲式的形成。

1781-1791年,莫紮特是在維也納度過的。從小就出入各國宮廷、王室的莫紮特,不堪忍受充當奴仆的角色,不願與廚師、花匠一起聽候主人吩咐,他公然頂撞大主教,在備受淩辱後,毅然提出了辭職,到維也納謀生。他是奧地利曆史上第一個有勇氣和決心擺脫宮廷和教會,維護個人尊嚴的作曲家。此後他雖然名義上是位自由作曲家,實際上仍然無力抗爭封建社會對他的壓迫。在維也納的十年,成為他創作中最重要的十年。1781年和大主教決裂後,寫出了著名的歌劇《後宮誘逃》。該劇於1782年7月首演,獲得很大成功。1782年,他在沒有征得父親同意的情況下,同一位曼海姆音樂家的女兒結了婚,又一次向封建傳統挑戰。長期依賴父母的照顧(22歲時還由母親陪伴到巴黎),使他沒有什麼獨立生活的能力,而這時,他沒有固定職業,繁忙的寫作和演出、幾個孩子接連早夭、妻子重病、精神上和債務上沉重的負擔等等,壓得他透不過氣。生活的磨難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莫紮特和在維也納的海頓結下了深厚友誼,他向海頓學習了四重奏和交響樂的創作經驗,並寫了六首弦樂四重奏贈送給海頓。1784年,他加入了“共濟會”,熱心參加了這個帶有資產階級啟蒙主義思想的秘密宗教團體的活動,對它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有強烈共鳴,並在這種思想的啟示下寫出了許多作品。

1785年,一度倒閉了的維也納民族劇院恢複,莫紮特有了機會從事歌劇創作。1786年又完成並上演了《費加羅的婚禮》,該劇的影響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戶曉。1787年他的《唐璜》完成並演出。

在維也納,莫紮特發現了巴赫的作品。他對巴赫的複調技法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和研究。這對他後期的創作有重要影響。

1790年1月,他的歌劇《女人心》上演。1791年,他寫了歌劇《蒂托的仁慈》,未獲成功。同年9月寫了最後一部歌劇《魔笛》。這時他的身體已經極其衰弱,一位不透露姓名的來訪者要求他譜寫一部安魂曲(目的是將來盜用作為匿名者之作),莫紮特預感到這部作品可能是為自己寫的,在病床上拚命趕寫大型宗教音樂作品《安魂曲》,可惜未能全部完成,便與世長辭了。死後被淒慘地葬在維也納的貧民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