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
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31~1828.11.19)生於維也納。父為小學教師。自幼從父學習小提琴,從長兄學習鋼琴,常與父兄合奏為樂。9歲師從當地樂師霍爾采。11歲入維也納宮廷唱詩班,得以免費入帝國寄宿學校學習。這個學校由宮廷出資,學生則義務為皇室、王室的宗教儀式演唱。在校期間開始作曲,保留至今的《鋼琴四手聯彈幻想曲》即為13歲時所作。他還擔任學校樂隊的首席小提琴手,演奏海頓、莫紮特、貝多芬等人的作品,當指揮不在的時候則代指揮。1812年因變聲離開唱詩班,同年其母去世。1813年父親再婚。舒伯特經師範學校培訓後於1814年任小學助理教師,並利用業餘時間進行創作,就在這一年創作了最初的傑作——藝術歌曲《紡車旁的格雷卿》。至1815年業已創作了交響曲、彌撒曲、弦樂四重奏曲等,同時創作了145首歌曲,其中以《魔王》、《野玫瑰》最著名。1816年創作歌曲《流浪者》。1817年結識49歲的宮廷男中音歌手米歇埃爾·福格爾,其歌曲經福格爾演唱轟動維也納。1818年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辭去教職,專事創作。曾任匈牙利貴族埃斯特哈齊公爵家庭教師。其間創作了著名的歌曲《鱒魚》以及不少鋼琴聯彈曲。1819年創作《鱒魚五重奏曲》。1822年經朋友調解,與父親和好回到家中,兩年後卻又返回維也納,謀職未成,過著清貧的自由作曲家的生活,全靠朋友資助為生。後一度健康惡化,但創作力仍極為旺盛。1824年再赴匈牙利采勒斯埃斯特哈齊公爵家任教。1825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年,與福格爾一起在歐洲各地旅行演出。1827年參加貝多芬喪禮,為36個執火炬者之一。1828年才首次舉辦個人作品演奏會。同年11月9日因傷寒病逝於維也納。享年僅31歲。人們遵其遺願,將他葬於貝多芬的墓旁。
舒伯特是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先驅人物之一。他一生雖窮愁潦倒,但卻給世界留下燦爛輝煌的音樂瑰寶。他的作品直至1821年才在友人的資助下陸續得以出版。他曾對朋友自稱是“失敗的音樂家”,是“世界上最不幸、最可憐的可憐蟲”。在其短促的一生創作了9部交響曲,7部彌撒曲,許多室內樂曲和鋼琴曲,以及包括《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鵝之歌》等三部聲樂套曲在內的600餘首歌曲,9部歌劇,20首宗教音樂,70首以上的附管弦樂的合唱曲,各種管弦樂曲等。其中所作歌劇均以失敗告終,但其所作《未完成交響曲》《C大調交響曲》《鱒魚五重奏曲》《死神與少女四重奏曲》鋼琴曲《流浪者幻想曲》戲劇配樂《羅莎蒙德》等卻流傳至今不衰。特別是他所作的藝術歌曲著稱於世,被人們譽為“歌曲之王”,將歌曲的藝術表現力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門德爾鬆
德國作曲家門德爾鬆(1809.2.3~1847.11.4)生於德國漢堡。父為銀行家,亦為藝術愛好者。當時著名的文化藝術界人士經常集會於其家,給幼年的門德爾鬆以極大的影響。9歲在柏林首次登台演奏,倍受關注。少年時即創作了包括第一交響曲在內的不少的作品。1826年創作了被後世稱作經典的《仲夏夜之夢序曲》。後又在柏林大學旁聽哲學與文學課程。1827年他指揮上演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曲》,使世人得以重新認識巴赫。1827~1835年指揮演出於歐洲各地,同時進行創作。1835年任萊比錫格文特豪斯管弦樂團指揮。1842~1843年為創辦萊比錫音樂院而奔波。1846年赴英上演其清唱劇《伊利亞》,返回萊比錫後於翌年病逝。年僅38歲。
門德爾鬆是19世紀前半葉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傑出代表作曲家之一。作品數量驚人,有描繪蘇格蘭赫布裏群島風光的管弦樂序曲《芬格爾山洞》,為紀念路德宗教改革200周年而作的交響曲《第五交響曲“宗教改革”》(末樂章中采用了眾讚歌“上帝是我們的堅固堡壘”)、似交響詩般的《第三交響曲“蘇格蘭”》以及充滿南國色彩而又富於活力的《第四交響曲“意大利”》、《意大利隨想曲》,他首創的小型鋼琴體裁的曲集《無詞歌》(1830~1845),音樂極其抒情動人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1844),管弦樂曲《平靜的海洋和幸福的航行》(1828)、《美麗的梅露西娜》(1838),具有濃厚幻想色彩的藝術歌曲《乘著那歌聲的翅膀》(為海涅詩譜曲,1834)等,以及歌劇、協奏曲、室內樂曲、宗教音樂、清唱劇、無伴奏合唱等。
舒曼
德國作曲家舒曼(1810.6.8~1856.7.29)生於德國一偏僻小城茨維考。父為書商且酷愛文學,母為著名外科醫生之女,舒曼為其末子。8歲從聖瑪利亞教堂管風琴師學習音樂。9歲開始作曲。14歲立誌當鋼琴家。但他父親卻希望他能在文學上有所成就。舒曼也喜讀歌德、拜侖、霍夫曼等人的文學作品,並嚐試作詩。1826年父逝後,舒曼即遵母命於1828年入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在大學期間,對所學課程甚感枯燥乏味,卻以很大的精力在課餘從萊比錫著名鋼琴教師弗裏德裏希·維克學習鋼琴,並陸續出版了一些鋼琴作品等。他還到瑞士、意大利等地旅行,在法蘭克福聆聽了當時最著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奏,決心致力於鋼琴表演藝術。1830年他回到萊比錫,住在維克家,一麵繼續向維克學習鋼琴,一麵與指揮家海恩裏希·多恩學習作曲理論,並由維克出麵去說服舒曼的母親,終於得到其母的首肯,棄法律而改事音樂。1831年投稿於芬克辦的《音樂報),開始了文筆活動。他在一篇評論中盛讚了當時還默默無名的肖邦,並向人們宣告:“先生們,請脫帽吧!在你們麵前的是一位天才!”1832年為求鋼琴技藝的進步,增強手指的靈活性,用自己設計的機械方法練琴,以致扭傷食指,醫治無效,遂被迫放棄成為鋼琴家的理想,轉向以鋼琴創作為主的作曲生涯。1833年為維護和促進新藝術的發展,舒曼與一些青年知識分子在萊比錫創辦了《新音樂報》。舒曼出任主編。他托借想象中的“大衛同盟”中的兩個盟員弗羅列斯坦和約塞比烏斯之名,親自撰寫評論文章闡述自己的藝術思想。1837年舒曼與其老師維克的女兒克拉拉私訂終身,遭到維克的堅決反對。1838年為擴展《新音樂報》一事赴維也納時,舒曼發現了舒伯特《C大調第九交響曲》的遺稿,帶回萊比錫,由門德爾鬆指揮首演。他與克拉拉的婚事訴諸法律後,於1840年終成眷屬。愛情獲勝的喜悅,使他沉浸在幸福之中,創作熱情異常高漲,僅1840年這一年,他就寫了著名的聲樂套曲《詩人之戀》、《婦女的愛情與生活》與歌曲138首,舒曼自稱這一年為“歌曲年”。1841年,在克拉拉的勉勵下,轉向管弦樂的創作,創作了第一交響曲《春天》。1842年與克拉拉一起研究海頓和莫紮特的弦樂四重奏曲,致力於室內樂的創作。1843年任門德爾鬆創辦的萊比錫音樂院的作曲和鋼琴教授。1844年抑鬱症加劇,在哈爾茨山療養無效,於同年12月遷居德累斯頓。康複後恢複了創作力。1848年爆發了歐洲中產階級革命,舒曼熱情響應,創作了歌曲《拿起武器》《自由之歌》《黑、紅、金》《英雄頌》等。1849年,舒曼創作了鋼琴曲集《森林情景》等許多富於獨創性和個性鮮明的音樂作品。1850年被杜賽爾多夫交響樂團聘為指揮。其間作有《第三交響曲》等作品。後因精神病的困擾,引起樂隊和合唱人員的不滿,不得不中途辭職。1853年與克拉拉一起赴荷蘭旅行演出時,經約阿希姆的介紹與勃拉姆斯相識,並撰寫了介紹勃拉姆斯的著名論文,也是他音樂評論的絕筆之作。然而病況不斷惡化,1854年2月,他避過家人,隻身出走,投入萊茵河,幸被漁夫救起。同年3月入波恩近郊恩德尼希的精神病院療治,兩年後於該地病逝。享年4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