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浪漫主義音樂(2 / 3)

舒曼是19世紀上半葉德國重要的浪漫主義音樂家,並且有著很高的文學修養,集作曲與理論於一身。他的歌曲創作,對德國藝術歌曲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音樂評論活動則促進了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代表作還有鋼琴曲《蝴蝶》(1831)、《交響練習曲》(1834)、《童年情景》(1838)、《狂歡節》(1839),歌曲《兩個擲彈兵》,管弦樂曲《曼弗雷德序曲》(1849),協奏曲《a小調鋼琴協奏曲》(1845),交響曲《春天》(1841)、《萊茵河》(1850),以及室內樂曲等。

肖邦

波蘭鋼琴家、作曲家肖邦(1810~1849)生於華沙附近的采拉左窪·沃拉。他的父親原籍法國,移居波蘭後任教於華沙一中學(教授法語、文學)。其時,正值波蘭為俄羅斯等列強瓜分之際,波蘭人民奮力抗爭,其父亦投入起義行列;另一方麵,隨著民族意識的高漲,在文學藝術領域湧現出一批如密茨凱維支(1798~1855)那樣的愛國詩人和革命家。他的母親是波蘭人,善彈鋼琴,並熟悉波蘭民歌。肖邦4歲開始學鋼琴,8歲即登台表演,一時成為華沙貴族沙龍中的寵兒。1826年入華沙音樂院學習作曲。期間,曾聆聽了帕格尼尼等大演奏家的演奏,觀賞了亨德爾的清唱劇以及羅西尼、韋伯的歌劇,以及在國內外一係列成功的音樂會的舉辦,不僅開闊了他的音樂視野,而且更加堅定了他成為音樂家的信念。肖邦的青少年時期是在波蘭民族的文學藝術的熏陶中度過的,強烈的愛國情感教育,成為日後肖邦終生的精神支柱。1830年11月赴巴黎深造。途中,驚聞華沙起義遭沙俄殘酷鎮壓,憤而創作著名的《c小調練習曲》(通稱“革命練習曲”)。

華沙起義失敗後,肖邦的思想逐漸成熟,而19世紀30年代初的巴黎,又是剛剛興起不久的浪漫主義文藝的中心,使肖邦得以有機會與聚集在巴黎的各國著名的文藝家(如李斯特、密茨凱維支、雨果、巴爾紮克等人)密切交往,後又與法國女作家喬治·桑同居。肖邦經常演奏於貴族沙龍之中。1837年,他拒絕接受沙俄授予他“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自1846年與喬治·桑分手後,肺病加深,生活孤寂,思想消極,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對1848年席卷歐洲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相當冷淡,但卻始終堅持反沙俄的愛國主義立場。1848年應邀赴英。翌年10月病逝於巴黎,他的心髒按其遺願送回波蘭。

肖邦所作鋼琴作品,在歐洲音樂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後人譽為“鋼琴詩人”。所作各種鋼琴音樂體裁無不涉獵,以感人至深的如歌旋律,色彩豐富而又極具表現力的和聲,瀟灑的節奏韻律,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音樂風格,成為浪漫主義音樂的力作。其中不少作品反映了他對被侵占的故國家園的懷念,對民族獨立的期望和憂國傷時的悲憤心情。他是在創作中把時代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緊密結合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