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類舞蹈雜舞。雜舞是克裏特島人直接接受古埃及舞蹈影響的舞蹈,如向後彎腰、大跳、空中旋轉、單手倒立、拿大頂等,這些是克裏特島人普遍喜愛的舞蹈技術。這些舞蹈技術鍛煉了海洋民族的身體、意誌及肢體的靈活性,也顯示了海洋民族克裏特島人愉快心態的舞蹈特征。
二、古希臘舞蹈
古希臘人通過克裏特島人從古埃及人那裏學會了修建神廟、宮殿、浮雕、雕塑,也學會了古埃及舞蹈藝術。但它沒有原封不動地照搬,它對外來的東西進行了消化和改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現實的存在決定文化的本質。古希臘沒有尼羅河流域和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帶來的肥沃土地,沒有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活動,但它們卻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茂密的森林,這些使它在采礦業、冶金業和造船業等方麵發達起來,加上地處地中海中心,與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愛琴海等文明古國的貿易交往,使古希臘國迅速富強起來,物質富足了,人們就有精力從事藝術、哲學、美學、文學等活動。古希臘的舞蹈在強有力的哲學、美學、文學等影響下,顯示出與眾不同的風格。古希臘的舞蹈是將古希臘的神話、哲學思想相互交叉、疊合在一起的藝術。它的舞蹈分荷馬式、斯巴達式、雅典式三類。
1.荷馬式舞蹈
荷馬式舞蹈主要保存在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之中。這兩部作品是通過行吟演唱而得到廣泛傳播。古希臘詩歌演唱總是與樂、與舞結合在一塊兒進行。在古希臘的兩大城邦——斯巴達和雅典,荷馬史詩的演唱被認為是國家級的上乘藝術。荷馬史詩的藝術價值不僅在於它是表演性演唱詩歌,還在於它反映了當時曆史條件下的民眾樂舞生活。如《奧德賽》第八章中講:“我們也一向喜愛酒宴、豎琴、舞蹈,以及各種衣飾、溫暖的浴地、愛情和床鋪。阿吉諾王,是顯耀的人,能夠聽到這樣好的樂師歌頌是很幸福的。他的聲音同天神一樣,我認為沒有比這個更偉大的享受;現在大家喜氣洋洋依順序坐在堂上飲宴,聽著歌曲,麵前的餐幾擺滿麥餅和肴肉,有侍者倒出酒來,把每人麵前的酒杯斟滿,這是最幸福不過的了。”從《奧德賽》詩歌中看出當時人們的娛樂活動多在酒席、宴席當中舉行。古希臘人認為世間是美好的,人生是歡樂的,也可能與當時的實際生活水平有關。
荷馬時代,古希臘的樂器已比克裏特島和邁錨尼時期有了極大的發展。如公元前7世紀“黑影”陶器上,繪有七根弦、用撥子彈奏的裏爾琴。在史詩《伊利亞特》詩的第一卷末尾說阿波羅彈奏的福爾明克斯就是這把琴。這種七根弦琴在荷馬時代經常給一些歌唱和舞蹈伴奏。“在阿喀琉斯的盾牌上,一幅畫描繪了年輕人在阿夫洛斯管和福爾明克斯琴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在《伊利亞特》第十三卷中“波呂達瑪斯說到一個人會跳舞,另一個人會基塔裏斯琴和唱歌。”
荷馬時代古希臘人的詩歌、音樂活動總是與舞蹈一塊兒來進行,它與中國古代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結構類似。也許古代人類社會都經曆了這樣的發展階段。荷馬時代,樂與詩歌經常結合在一起,也經常與合唱隊結合在一起,而合唱歌隊這個詞又經常與群舞為同一概念。群舞在荷馬史詩中這樣描繪:“青年人歡快地群舞,他們獨自跳或和少女們一起跳,在結婚典禮上跳,在葡萄收獲節上跳,或者單純為發泄青春的充沛精力而跳。”
看來荷馬人的群舞就像我們今天所見芭蕾舞作品當中的歐洲民間集體舞蹈,它是那樣的火爆、熱烈、充滿激情,是青年男女喜愛的交誼舞蹈。
2.斯巴達式的舞蹈
斯巴達式舞蹈是對人體進行戰鬥訓練的武舞。舞蹈是直接對克裏特島兵器舞蹈的繼承。斯巴達舞蹈在希臘稱做“紅衣舞”。男孩從5歲時開始學習這一舞蹈,是模仿性舞蹈,主要模仿士兵防衛和戰鬥的過程與姿態。但這種軍事訓練的姿態是經過藝術加工的舞蹈姿態,有音樂伴奏。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最優秀的舞蹈者也就是最優秀的戰士”。在斯巴達軍營裏,用舞蹈訓練戰士的體魄,訓練戰士的勇敢、機敏,成為重要項目。那裏有專門的傳授武藝和舞蹈的教室,用舞蹈訓練戰士赤手空拳、腳下動作幹淨利落的搏擊動作,並用舞蹈模擬戰鬥場麵,訓練作戰隊形,訓練戰士飛簷走壁的功夫和跳躍各種障礙物。在戰鬥中,舞蹈既是戰鬥的開始,也是戰鬥的一部分。戰鬥的指揮者也是舞蹈教師,他們認為強健而且勇敢是戰士不可欠缺的素質,他們用殘酷的訓練來磨煉意誌和作戰能力。
3.雅典式舞蹈
雅典舞蹈與斯巴達舞蹈風格完全不同。雅典地處平原,很少高山峻嶺,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天然港口,商業、文化都很發達,再加上政治體製的民主化,樂舞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雅典式舞蹈分日神精神舞蹈和酒神精神舞蹈。日神精神舞蹈主要表現為神祗舞蹈,有歌頌人類繁衍的萬物女神歐律諾墨舞、敬奉太陽神阿波羅的舞蹈和三女神舞,以及獻給醫療之神太陽神的《派安斯舞》,獻給太陽神的舞蹈《海坡切瑪塔舞》等。
歐律諾墨是古希臘神話傳說當中的一位重要神礻氏。古希臘人認為她是創世之神,亦是舞蹈大神,古希臘創世神話這樣說:“萬物之女神歐律諾墨赤身操體從混沌中產生,但她找不到一塊穩定的地方立足。於是,她劃分出天空和海洋,獨自在浪花尖上翩翩起舞。她向南方舞去,於是南風吹動……日月星辰,大地山河,草木鳥獸,都出現了,都在赤裸的女神舞蹈中出現了。”這段神話表明古希臘人認為舞蹈伴隨著人類而產生的觀念,同時也證明古希臘人對舞蹈的摯愛程度。從女神歐律諾墨在“浪花尖上翩翩起舞”和“急速旋轉”的舞蹈動勢來看,海洋民族喜歡體態輕盈、向上跳躍加旋轉動作的舞蹈形態,它反映了古希臘人活潑、開朗、明快的民族心態。
敬奉太陽神阿波羅的舞蹈是最能體現古希臘日神精神的舞蹈。
古希臘神話中阿波羅是光明之神、偉大的宇宙之神宙斯的兒子。他出生在洛斯島。“這個島上岩石裸露,沒有任何植物,隻有海鷗在岩縫中築巢,不時發生悲鳴……他出生時到處陽光燦爛,閃閃發光,洛斯島的岩石好像披上了金裝,四處開滿鮮花……她們為阿波羅帶來了神食和仙酒,大自然同女神們一起慶祝歡呼。”古希臘神話中,阿波羅是一個經常手持豎琴或在牧場上吹笛彈琴的神形象。如《古希臘神話》中講阿波羅和纓斯:“春天和夏天,在森林繁茂的赫利孔山坡,在高高的帕納塞斯山上,在卡斯塔爾山泉旁邊,阿波羅經常領著繆斯跳舞。年輕美麗的繆斯是宙斯和記憶女神謨涅摩緒涅的女兒,阿波羅的隨從。女神有:卡利俄佩——史詩女神,歐忒爾佩——抒情詩女神,埃拉托——愛情詩女神,墨爾波墨涅——悲劇女神,塔利亞——喜劇女神,忒爾普西科瑞——舞蹈女神,波呂許謨尼亞——頌歌女神等。阿波羅領著她們合唱,用金豎琴伴奏。她們的合唱非常莊重,整個自然界都在聆聽她們的歌聲。”從這一段神話中可以看出完全是對古希臘社會現實生活的寫照,是對古希臘文學藝術的真實反映。史詩、詩歌、悲劇、喜劇、舞蹈、曆史、天文、頌歌等都是古希臘燦爛文化的代表。
古希臘有一座著名的神廟,叫德爾菲神廟,它被古希臘人認為是宇宙的中心,全希臘的宗教中心,也被認為是希臘日神精神的象征。祀奉太陽神阿波羅的舞蹈是女子集體舞,一群美麗清純的少女們唱著頌歌圍著神廟轉圈行走,動作簡單、姿態隨意,沒有激烈的、大幅度的動作和跳躍動作,是一個虔誠地敬奉太陽神的舞蹈。
三女神舞也是女性表演的圓圈舞,是祭祀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舞蹈,舞蹈時三位少女裝扮成三個女神,她們手拉手唱著美妙動人的讚美詩膜拜女神。
古希臘還有把“神”人化了的代表性舞蹈“酒神祭”舞蹈。酒神精神的舞蹈即酒神祭舞蹈反映神是人的最美好、最完善的體現。古希臘人每年秋季都要舉行酒神祭的歌舞表演活動。表演者大約50人,頭戴花環,圍著一個舞蹈指揮者跳舞。舞蹈時舞蹈指揮者裝扮成複活之神,也即酒神,由他指揮舞蹈者們跳著歡快、喜慶的祭祀舞蹈。古希臘人把葡萄豐收的酒神祭舞蹈看做是安慰人的情感,淨化人的心靈的藝術活動,說明古希臘人早早就認識到藝術淨化人心靈的作用。
酒神祭的表演由裏爾琴和基薩拉琴等豎琴樂器伴奏、合唱隊演唱表示對酒神的讚美詞組成,這些合唱成員既是歌手又是舞蹈者,他們身穿羊皮,頭戴羊角,裝扮成森林之神表演。酒神祭舞蹈是一個群舞,酒神狄俄尼索斯處在環舞的中心,他是掌握世間萬物生長之神,是掌握人的生死存亡大權的象征,他周圍的森林之神邊歌邊舞好像在向他祈禱。酒神祭舞蹈是古希臘著名的民間宗教祭祀舞蹈,因此,無論是古希臘悲劇藝術還是繪畫雕塑藝術都有對它的表現。如“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斯曾把它改編成有戲劇衝突的悲劇,再如美術家普拉克西台利的《赫爾美斯與小酒神》塑像等。
三、古希臘舞蹈形式
古希臘的舞蹈形式是對原始民族舞蹈習俗的直接繼承,但它的表演形式已不再是對先祖圍著一個物體轉,或者對動物進行模仿的單純姿態,而是已帶有深刻的思想內涵,舞蹈已有戲劇性情節,人們圍著一個人或聖物轉圈舞蹈已帶有社會性質,獨舞表演則是向人們昭示他的個性。祭酒神舞成為溫和的、熱情的交誼舞蹈。
古希臘舞蹈形式基本有模擬舞蹈,其中包括對動物的模擬,對戰爭訓練的模擬。有表現情感、抒發情懷的舞蹈與手勢姿態的舞蹈動作。
對動物模擬的舞蹈已不再像原始先民用自己的身體模擬動物姿態,古希臘人已是運用一種象征符號來表現,這就是麵具,麵具舞基本是對動物模擬的舞蹈,它是對原始狩獵民族舞蹈的發展。
對戰士訓練的模擬舞蹈其代表為克裏特島的兵器舞和斯巴達的“紅衣舞”。希臘人把舞蹈作為訓練體魄、磨煉鋼鐵意誌的重要手段。模擬戰爭的舞蹈再現了戰鬥中所有的過程,如飛簷走壁、跳躍障礙物、匍匐爬行、衝刺格鬥等動作。這種舞蹈有音樂伴奏,實際是藝術性的軍事訓練操。
表現情感的舞蹈有祭太陽神舞蹈和慶祝葡萄豐收的“酒神祭”舞蹈。它們屬於宗教祭祀舞。這種宗教舞蹈還有《特拉塔舞》,是慶祝狄俄尼索斯複活而表演的舞蹈,舞蹈的形象可從古希臘一些浮雕中見到,庫爾特先生這樣介紹:“……婦女們彼此挨肩並行,交叉地握住對方的手:第一個人的手越過第二個人的胸前去緊握第三個人的手,第二個人的手越過第三個人胸前去緊握第四個人的手,等等。她們在這種牢固地聯結在一起的鎖鏈狀中,在一個男性或女性領舞者指揮下移動著,緩慢沉著,不做來回搖晃的動作,不歪曲任何一種形象。她們的左腳跨過右腳,右腳跨向右側方,左腳跟上。接著,右腳斜向地退至右側後方,左腳伸後跨越右腳,然後右腳又斜向地跨前至右側。四個婦女組成鎖鏈的末端,她們不跳舞,隻是齊聲合唱或者兩人一組輪著唱。”
手勢姿態動作,是啞劇表演的組成部分,多在古希臘悲劇或喜劇表演中運用。希臘手勢動作與印度的手勢動作差不多,有“一手擱在頭前表示憂愁和苦惱;雙臂直伸向上空表示崇敬;擊劍者用手做向前衝刺動作,還有別的成百種的手臂動作”,手勢的動作是對早期原始先民手勢交流情感的一種方式的繼承。古希臘民族是一個擅長做舞台戲劇表演的民族,這個民族創造了人類的精神文化悲劇和喜劇。古希臘人具有做手勢動作和變化麵部表情的天賦,這種天賦在悲、喜劇中得到了施展的天地。
總之,在古希臘無論是宗教舞蹈、戲劇舞蹈還是模擬舞蹈,舞蹈的基本表演形式有群體的環舞、縱隊舞、半圓舞以及直線狀舞,舞蹈表現形式簡單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