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歐洲中世紀及近代舞蹈藝術(1 / 3)

歐洲中世紀早期舞蹈文化

歐洲中世紀早期舞蹈文化的支撐根基是基督教。它是接受了基督教、日耳曼民族文化以及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接受了基督教的文化影響。

基督教的創始人為耶穌,他於公元前4世紀出生在巴勒斯坦朱迪亞的一個小鎮上,當時羅馬帝國統治著朱迪亞,巴勒斯坦的猶太人飽受羅馬殘酷統治的壓迫。耶穌自從宣布為救世主之後,便開始從事布道活動。他斥責羅馬貴族荒淫無恥的生活,教誨人們,演講“仁愛”說,給人治病,同時,他自己過著謙卑、自我克製的生活。他的教誨吸引著眾多猶太人,人們紛紛趕來聆聽他的教誨,由於他反對羅馬統治的言論與行為觸及了大祭司和猶太教士的利益,激起了教士、祭司的仇恨,不久,羅馬軍事統治者將他逮捕,釘死在十字架上。以後,紀念耶穌之死的日子就成了受難節。傳說,在那個星期日(複活節),耶穌的遺體突然從墓穴中消失,後來又複現在他的信徒麵前,他的信徒相信他複活了。這一傳說使基督教充滿神秘色彩。

耶穌是在死後被授予死而複生的神性之後才出名的。這個深受廣大窮苦人歡迎的宗教,從秘密流傳一直到公元2世紀紮根於民眾時已有了很大發展。這個宗教開始受到羅馬政權殘酷迫害,從公元3世紀起,羅馬政權將鎮壓的基督教變為可利用的基督教,其手段改變的目的是要維持羅馬政權。到公元4世紀末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官方宗教。在公元4世紀的壁畫上有麵容枯槁,披頭散發,深凹眼窩,胡須滿腮的基督形象。把一具形容難看的死屍作為頂禮膜拜的對象,是世界宗教的惟一現象。

基督教是有係統教義經典的宗教,它以強調“四海之內皆兄弟”,“上帝麵前人人平等”為口號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此外,還在基督教教堂裏布置了許多人物畫像,使不識字的信徒能從圖譜中接受到基督教的教育。基督教堂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徒一生共有七次聖禮都要在教堂中進行,人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都離不開教堂。教堂成為交際所、商業中心,也是人民大會堂和避難所。人們在教堂的燭光裏,聆聽著管風琴的樂聲和唱經的歌聲,來接受基督教的熏陶。

一、基督教舞蹈

在中世紀歐洲早期封建社會裏,舞蹈以兩條不同線索發展著,一條是宗教性的舞蹈,一條是民間的舞蹈,歐洲中世紀早期宗教舞蹈有“天主教”舞蹈和“死亡之舞”。

格裏哥利聖詠是最有名的宗教音樂,它以羅馬教皇格裏哥利一世命名。傳說這位教皇花了十年多時間,從許多歌調中選出“教堂歌調”,為適應各種教儀的演唱,他還專門編輯了“唱經本”。“格裏哥利聖詠是單聲部的。它是吸收了古代東方、古代希臘的音調和當時民間旋律的特點而形成的。它的唱詞都是拉丁文,內容選自聖經。由於旋律和演唱的特點不同,格裏哥利聖詠又分為宣敘性和旋律性的兩種。格裏哥利聖詠是按自然音階進行的,後來逐漸形成了不同的調式。”

圍繞著基督教堂音樂的開展,早期基督教舞蹈也被作為傳播基督教教義的手段。在教堂歌調中有“有誰不跳舞誰就不懂生活的歌詞”和“天空中的星星為了拯救宇宙而在天堂裏舞蹈”的祈禱詞。基督教主認為舞蹈對傳教有利,於是把舞蹈融入祈禱中,使舞蹈成為教堂祈禱儀式中的重要一部分,不過,隻是些擺設性的動作。

早期基督教舞蹈與前代的傳統舞蹈緊密相連,那一時代的舞蹈有農作舞、婚禮舞、喪葬舞、火舞、假麵舞。在基督教堂裏,每次舉行儀式或禱告時都有舞蹈出現。早期基督教徒在傳統宗教舞蹈中發現上帝的神靈,因此,傳統宗教舞蹈成為早期基督教徒用來崇拜上帝,向上帝表白忠誠的表現手段。早期基督教舞蹈大約有四種:一是節日的祭祀舞蹈;二是祭祀聖·約翰舞蹈;三是禱告上帝的聖歌隊舞;四是洗禮之舞。早期基督教不排斥舞蹈,教徒認為隻有跳舞才能更加靠近上帝。

“死神之舞”是中世紀歐洲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它是在被壓迫的奴隸深受痛苦、中上層社會的人士感覺不安和失望的基礎上產生的,也是人們躲避災難和疾病痛苦的宗教祈禱式的舞蹈。舞蹈時,人們排成一列,前麵有幾個人抬著十字架,十字架後麵擺著殉教者的遺物,有節奏的舞步緩慢地走向各自不同的位置,然後跳聖舞。

宗教舞蹈是單一的、有規範的、專為宗教儀式服務的舞蹈,因而帶有僵化的傾向。而民間舞蹈則不同,它以不可遏製的力量頑強地存活在黑暗的中世紀社會裏。

民間舞蹈是有廣大群眾基礎的舞蹈,在中世紀,宗教勢力排斥民間舞蹈,認為民間舞蹈是動搖信仰的妖術,是撒旦的迷惑,於是嚴厲禁止一切群眾歌舞娛樂活動。然而,群眾的充滿生命力的民間藝術活動是不可遏製的。民間習俗節日有謝肉節、春節、五月節,在這些節日裏人們仍然以極大的熱情,充滿激情地跳著自己喜愛的純樸、歡快的舞蹈。五月節時,人們在綠茵茵的草地上,揮舞著鮮花,圍著紮滿彩帶的、長滿綠葉的小樹舞蹈。節日裏,來自不同行業的人們爭相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戲,並有各種舞蹈技巧的表演,有新製樂器的展示,還有一些類似於雜技的球舞和環舞的表演。

二、民間舞蹈——布朗裏

在眾多的民間舞蹈中,最有名的舞蹈是布朗裏。

布朗裏是法國民間舞蹈,意思是動、微動、擺動之意。布朗裏舞蹈一般在節日集會、秋收、摘葡萄季節時跳,通常是人們手拉手圍著一個大圓圈舞蹈,有時變成直行或之字形的隊伍,舞者邊歌邊舞。歌曲的旋律和歌詞決定舞蹈的風格,伴奏樂器為風笛。

布朗裏的舞蹈有簡單式、複式、快樂式和模擬式等幾種形式,其中最流行的是簡單式、複式和快樂式的布朗裏。舞蹈動作是對生活動作的直接模仿,如洗衣女的布朗裏動作就采用了用手拍打的洗衣動作。有些布朗裏是模仿獸類和鳥類的動作。一般來講年輕人喜歡跳快樂的布朗裏,如“馬”的布朗裏舞,表演者一邊用力踏地,一邊原地旋轉,踏地的節奏複雜多變,有一些舞蹈花樣,有時在跳轉中在空中抬腿。青年人跳的布朗裏富有朝氣、活潑、靈敏。快樂布朗裏舞蹈中還穿插了一些歌曲和玩笑話語以及無拘無束的轉身、伸腿動作,是一種詼諧式的娛樂舞蹈。布朗裏舞蹈傳入宮廷後發生了很大變化,成為禮儀動作繁多,矯揉造作、傲慢、裝腔作勢的舞蹈,舞蹈中不見了快活的充滿旺盛生命力的跳躍動作,而多是以滑行步法代替,再加上宮廷式的華麗笨重的服飾,隻有一些僵硬的程式化動作。

1.簡單布朗裏

簡單布朗裏是布朗裏舞蹈的基本形式,許多舞蹈都從它產生變體。舞蹈簡單,共有40節,由歌唱、長笛或手鼓來伴奏。舞蹈時舞者並排站好,相隔半步遠,站成大八字。舞蹈開始時,男舞者稍向左低頭表示致禮,然後男女舞者手拉手,女舞者右手提裙,男舞者左手插腰舞蹈。

2.複式布朗裏

複式布朗裏是布朗裏各種舞蹈動作的組合。舞蹈結束前,動力腿抬起跳躍,然後繃腳落下,腳尖著地。

3.快樂布朗裏

快樂布朗裏是高抬腿的跳躍性舞蹈,舞蹈時,舞伴手拉著手,向右、向左轉,或者原地轉身跳躍,或向前、向後輪換做動作。

4.耗子布朗裏

耗子布朗裏舞蹈用合唱和小提琴伴奏,是一種遊戲舞蹈。舞蹈分為兩組,每組由兩對組成,站成四方形,舞蹈在合唱聲中開始。舞蹈者腳穿木鞋,在原地做踏腳動作,節拍前,左腳原地小跳,右腿屈膝離地;然後,右腳向旁邁步到二位,全腳落地,左腳緊跟向右腳靠攏;然後,再做左腳向旁邁步二位,全腳落地,左腳向右腳靠攏,右腳立即原地小跳動作。此動作反複進行。

5.莫爾萬布朗裏

這是根據莫爾萬地區命名的舞蹈,此舞蹈在莫爾萬地區極為流行。舞蹈用手指彈奏弦樂器來伴奏,舞蹈動作有前進、後退的舞步,還有原地轉圈的動作。舞蹈開始時,男女舞者麵對麵站立,手拉著手舞蹈,舞蹈中無論怎樣變化隊形和腳下動作,手的姿勢仍保持不變。

6.“鍾聲”布朗舞

這是法國最古老的布朗舞,舞蹈人數不限,參加者拉手站成大圓圈,舞蹈隨著鍾聲的節奏做拍手、跺腳等動作,再加上一些小跳動作。跳完一遍之後,男女換舞伴再跳下一輪舞蹈。

7.“瑪列舞”

瑪列舞也是布朗舞的一個種類,它流行於法國旺代平原。舞蹈有時可由一對舞伴跳,有時可由幾對跳。舞蹈隊形有時一排,有時兩排,女站右邊,男站左邊,舞蹈行進時,男女舞伴時而靠近,時而拉開距離,有時站成一個大圓圈舞蹈。

8.“方陣”布朗裏

“方陣”布朗裏由四人一組來跳,舞伴相隔三米遠麵對麵站好,舞蹈時,男舞者雙手叉腰,女舞者的雙手提裙,舞蹈動作是主力腿小跳、動力腿抬腿,然後,換腳做。舞蹈開始時,男舞伴先圍女舞伴繞兩圈,女舞伴做原地右腿踏步動作,然後,男舞伴做“8”字花樣回到自己的舞伴身邊。接著兩對舞伴交換位置,然後,女子圍男舞伴轉一圈,做“8”字花樣交換位置,每個女伴圍著她對麵的男舞伴轉一圈,男舞伴原地做腳踩節奏的動作。最後,女舞伴做“8”字形舞步回到原來位置。每段舞蹈結束前,舞者就要用腳跟踏一下地。

9.“女麵包師”布朗裏

這是盛行於農村和普通人家的舞蹈,也是載歌載舞的圓圈舞蹈。舞蹈時,舞者先站好一個圓圈,一男一女隔開站,然後,沿圓圈向左行舞蹈,做有跳躍動作的普通步,直到做完一整圈;然後,換動作,男女舞伴拉手做小跳轉一圈,女伴留在圓圈中心,男伴做小跳舞步走到第二對女舞伴旁邊,用左手拉著她的左手做原地轉一圈動作;然後,男伴回到自己原來女伴旁,互相拉手在原地轉一圈,每一個男舞伴要跟在場所有女舞伴跳完一遍之後,再回到自己原來的位置與自己女伴站在一起。在場所有舞伴輪流跳完之後,舞蹈才結束。這個舞蹈是大家邊唱邊跳進行的,歌調幽默風趣,是很典型的民間歌舞藝術。

10.農民布朗裏

這是保存法國民間舞蹈特有的動作和姿態的舞蹈。舞蹈中有一些托舉動作。舞蹈由八對舞者組成,站成一個圓圈,開始時向左轉,女舞伴左手提右邊的裙子,右手在頭頂上方的胳膊肘稍向下彎屈,重心在左腿,右腳在前站四位,頭轉向男舞伴。男舞伴手背身後,左手做三位,手背向左,身體重心在右腿,左腳向前離開右腳一尺距離站立。

三、其他民間舞蹈

歐洲民間舞蹈除了各種變體的布朗舞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民間舞蹈,如:“法蘭多拉”舞、“大的舞蹈”;“沙紮卡特”、“圖爾尼傑爾”;“布瑞”;“利高頓”和“巴斯當斯”等舞蹈。

1.“法蘭多拉”舞,是來自法國下普羅旺斯省,有人認為它來自希臘,因舞蹈像古希臘米諾妥迷宮的過道,還有人認為法蘭多拉舞是卡羅裏舞。所謂卡羅裏,即打開的圓圈,舞者邊唱歌邊拉手舞蹈,站在舞蹈隊形前麵是領唱者又是領舞者,他唱一句,大家隨聲附和一句。舞蹈節奏時而緩慢、時而快速,舞蹈動作隨節奏變化而變化。基本舞步是普通步和跑步,舞蹈隊形是鏈子形,男女舞者之間或拉手或拉手帕而舞,舞蹈隊形有小蛇、螺旋、拱門、蝸牛、橋、迷宮等形式。舞蹈動作基本是即興動作,但也穿插一些花樣,花樣動作均由領舞者決定。這是節日婚禮上的壓軸節目。

“大的舞蹈”也稱做圓圈舞,舞者站成一個大圓圈,麵向中心,手拉手向左移動舞步,邊歌邊舞,舞蹈時由領唱牽頭,大家隨聲附和。舞蹈動作是舞者左腳向前伸,腳尖點地,同時手拉手到身後,左腳向前邁步落地時,再將手放至身前,然後,舞者腳在地麵上劃半個圓形,再向左邁出一步,上身右肩向左轉,手放在身體的後麵,左腳向右腳靠攏站雙腳跟相對站立,手放到身體的前麵。然後,後腳向後邁一步,手放在身體後麵,右腳向左腳靠攏站雙腳跟相對站立,身體還原。接著重複做上麵動作,由舞蹈領頭者指揮,所有人邊唱邊變換隊形,女舞伴在裏圈,男舞伴在外圈,男女雙雙手牽手、麵對麵邊唱邊舞。隻有領唱者不換位置。

2.“沙紮卡特”舞由兩對男女跳。為舞蹈伴奏的樂器有小提琴、牧笛和風笛。舞蹈時先站成一排,男左女右,舞蹈時,男舞伴雙手臂垂直身體兩側,女舞伴雙手插在圍裙兜裏舞蹈,舞蹈動作有小跳,右腿在空中打開等跳躍動作。

“圖爾尼傑爾”舞也是男女拉手而跳的圓圈舞,伴奏樂器是風笛,舞蹈動作是左腳向前邁一步,右腳向前邁一步,落地為半腳尖,左腳緊跟立起半腳尖,然後右腿屈膝抬前腿45度,腿同時做半蹲姿態。在舞蹈中,男女雙方不斷調換位置。

3.“布瑞”是在傳統的布朗裏舞基礎之上形成的舞蹈,它來自法國奧弗涅省。“布瑞”舞的表演有兩種形式:對舞和圓圈舞,舞蹈有伴唱,為舞蹈伴奏的樂器有歌聲、風笛、踏鞋跟的聲音和喊叫聲。舞蹈時,男女分成兩排麵對麵站著,領頭的一對舞者開始做動作,其他各對舞者跟隨重複他們的動作。女舞伴跳舞,有時可提裙子,也可放鬆雙手。此舞有時也變化不同的形式,舞者腳穿木頭鞋舞,做小跳或踢腿。

4.“利高頓”是法國東南部的民間舞蹈,它屬於鄉村舞,舞蹈活潑、歡快。有小提琴、歌聲為舞蹈伴奏,有時舞蹈也用木頭鞋打節奏。舞蹈是男女舞伴手拉手,從一隻腳跳到另一隻腳的動作組成。舞蹈一般在慶祝豐收時跳。

5.“巴斯當斯”是歐洲中世紀早期宮廷舞蹈的總名稱。它又經常被稱之為“散步”舞蹈,因為它像遊行和宗教行進。舞蹈莊重溫雅,沒有跳躍性舞步動作,它隻是在地麵上滑行。舞蹈時,女舞者提起長裙,男舞伴身披短披肩、佩劍。

文藝複興之後的舞蹈藝術

歐洲中世紀中後期,城市的出現,商業的發展,使人們逐漸告別了因領土、民族、宗教、階級而產生的連綿不斷的戰爭,並且遠離了饑荒和黑死病。東十字軍所帶來的巨大商業利潤,同時也開闊了人們的視野與思維。歐洲中世紀早期,人們因恐懼和絕望所信奉的苦行僧式的基督教發展到中後期也有了許多顯著的變化,早期基督教逐漸轉變成為具有理性的和人性的宗教。人們反對僧侶和隱士的苦行和自虐的殘酷行為,開始崇拜聖徒和聖母瑪利亞。在中後時期的宗教中,最強烈的人性表現體現在把聖母瑪利亞作為美麗而慈祥的母親來崇拜。行腳僧的出現,表明教士不再關門拯救自己的靈魂,而開始麵向社會做福利工作,成為教育人們擺脫無知愚昧的現狀的教師。

“中世紀的高峰標誌著文明的複興,即人們也擺脫了前幾個世紀的混亂和無知,特別是不再受10世紀北歐海盜、斯拉夫人、馬紮爾人和伊斯蘭教災難性的騷擾,它也代表古典文化、希伯來文化、哥特文化的融合,並意味著文化這三者在創造一種新文化的過程中,基本獲得鼎足而立的平衡。”在撒拉遜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的影響下,貿易的振興,城市的發展促進了文明的發展。11~13世紀,“國王的權利依靠著市民摧毀了封建貴族的勢力,建立了巨大的、實質上是以民族標準為基礎的君主國,而現代的歐洲民族和現代的資產階級社會就在這種君主國裏發展起來……”它明顯的結果就是發生在14世紀和以後幾個世紀的著名的文藝複興運動。文藝複興旨在反對經院哲學、禁欲思想和神學的陳腐觀念,而提倡人的個性、人的創造和人的情感,他們從希臘、羅馬藝術中獲取藝術新生的力量,強調人文主義精神,強調反映現實生活,在這種進步思想指導下,意大利、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出現了藝術繁榮景象。

文藝複興的思潮對歐洲的舞蹈藝術也產生了巨大影響,文藝複興運動的先驅但丁、帕屈拉克和薄伽丘三位意大利文學藝術家為各國的文藝振興起到了典範作用。由於個體的精神解放,在文藝複興時代湧現出一批偉大的藝術家,如米淇爾·安傑羅、達·芬奇和拉斐爾,他們使西方造型藝術達到登峰造極的階段。可以說文藝複興時期的美學思想就是以他們的藝術實踐為基礎而產生的。文藝複興時期的舞蹈藝術也受之影響得以形成與發展。舞蹈藝術已不再受基督教的控製,它得到了充分自由的發展。

文藝複興時期及以後幾個世紀舞蹈藝術突出向兩個方麵的發展;一是宮廷禮儀舞蹈,一是芭蕾舞。

一、宮廷禮儀舞蹈

文藝複興時期,世俗舞蹈有了很大發展,它在所有晚會和舞會上逐漸取得重要地位,我們可以從當時的繪畫、詩歌中得知,平時隆重的節慶吉日中都少不了舞蹈表演。當時為舞蹈伴奏的樂器主要有維沃爾(提琴類樂器)、琉特琴(類似曼陀林和吉他的撥弦樂器),還有風琴。合唱隊演唱的歌詞中有許多內容來自希臘、羅馬當中的神話故事,與中世紀早期的布朗裏舞蹈比較,文藝複興的舞蹈比過去的內容與形式更複雜。各種舞蹈構圖的對舞代替了圓圈舞和成行的舞蹈,舞蹈也根據舞會、晚會和節日活動的需要而形成不同的風格。

世俗舞蹈在中世紀分為宮廷禮儀舞蹈和民間舞蹈。宮廷禮儀舞蹈主要訓練王公貴族的禮儀風度,它包括散步、宴會、舞會上的一些禮儀規範,也就是說統治階級用加工的民間舞蹈訓練王公貴族的舉止風範。宮廷裏有專門的教人文雅舉止的舞蹈教師,他教人怎樣行屈膝禮,怎樣運用帽子技巧致禮,以及手怎樣放在佩劍上,怎樣優雅地抖開披肩等動作,這些動作一般都是程式化的。

宮廷禮儀舞蹈由於是程式化的動作和禮儀動作,再加上行動不便的長裙和裹腿緊身褲以及長上衣,使舞者的動作無法自由舒展,因而宮廷舞蹈沒有大的跳躍動作和舒展的花樣動作,隻是些小幅度的象征性動作。

相反,民間舞蹈是不受任何束縛的舞蹈藝術,它樸實、自然、火爆、熱烈,使人的感情能夠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1.宮廷禮儀舞蹈概況

文藝複興時期,王公貴族的宮殿裏經常舉辦各種舞會,尤其在各種慶祝會上,舞會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當時許多著名的詩人、歌唱家、畫家、音樂家、舞蹈編導都參與各種慶典舞會,他們從民間舞蹈中提取素材,吸收民間的健康、快樂的動作和舞姿,用民間歌曲的旋律和節奏為舞蹈伴奏。

14~15世紀宮廷舞蹈的動作、技巧還是簡單的,沒有多少上肢動作,基本像遊行式的舞蹈,舞蹈由一些行禮動作或舞者接近或分開的動作組成,腳下是一些小碎步式的舞步。在一些儀式典禮上跳蠟燭舞或火把舞,舞蹈沒有固定的動作模式。

16~17世紀,宮廷舞蹈開始具有獨特特征,它已有嚴謹的程式化的動作,宮廷舞蹈已與民間舞蹈有了很大區別,舞蹈講究高貴的風度,手勢優雅,動作拘謹,不像火爆、歡快的民間舞蹈那樣去跳舞,如果那樣做則被認為有失體麵。跳舞時要保持正確姿態,男舞伴高貴、傲慢,女舞伴謙恭、溫柔,眼睛下垂,舞蹈動作有一些緩慢的轉身,前後移動舞步及腳的交叉動作。這一類舞蹈還屬於地麵舞蹈,與芭蕾藝術的向空中發展的、輕盈、飄逸的動作風格不同。如孔雀舞和庫朗特舞等。

17世紀以後,舞蹈藝術又有了新的發展,宮廷舞蹈加進了半腳尖、滑步、腳的交叉等動作,還有一些小碎步。男女舞伴之間動作的交流再也不是僵硬的程式化的動作了。各種舞會上表演的舞蹈有了一定的套路,如開始是緩慢而莊重的舞蹈,中間部分是活潑快樂的舞蹈,結束時是複雜動作的舞蹈,舞蹈中有一些跳躍動作和旋轉動作。17世紀代表性舞蹈是小步舞。

18~19世紀的上層社會仍然盛行各種舞會,有慶祝舞會,跳舞晚會和化裝舞會。有一些歌唱家和專業舞蹈家參加舞會。舞蹈開始為一些內容服務,如歌頌國王、歌頌軍隊、歌頌祖國等。在法國路易十四的親自率領下,宮廷舞蹈的發展超過曆史水平,舞台燈光布景豪華奢侈,服裝絢麗多彩,舞蹈開始有了固定的動作模式。路易十四還成立了皇家舞蹈學校,專門教習宮廷舞蹈。當時,普遍流行的舞蹈是加沃特舞和加亞爾德舞。

文藝複興以後的時期,舞蹈有了更加完善和複雜的發展,也新創了許多舞蹈形式,啟蒙主義者對舞蹈藝術進行了大量的革新。尤其法國舞蹈理論家讓·喬治·諾維爾的《舞蹈書信集》的發表以及狄德羅等文學家有關舞蹈情節的探討,使舞蹈語彙更加豐富,舞蹈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從這-時期起,舞蹈動作由柔軟平穩的手臂動作和細碎的舞步動作組成。鄉村舞蹈成為貴族們喜愛的舞蹈形式,鄉村舞的形式為圓圈舞和雙行舞。圓圈舞是一男一女交叉站著舞蹈,雙行舞是男一排女一排麵對麵站著的舞蹈。鄉村舞蹈的種類非常多,其基本形式不外這兩種。18世紀末最流行的鄉村舞是“人民的鍾”,它來自《薩伊拉》旋律,它意味著將來生活美好,理想實現,做事會成功等。舞蹈節奏強烈而快速,因而受到人們普遍喜愛,無論田間、慶典遊行都演奏這個樂曲。卡馬紐奧拉也是流行於18世紀末的舞蹈,它具有民間舞蹈特點,舞蹈的內容是反對封建統治,舞蹈具有革命的性質。18世紀的宮廷舞蹈主要有快的小步舞、加沃特、帕斯皮耶和鄉村舞等。

19世紀,宮廷舞蹈繼承保存了前代的舞蹈,但在風格上有了很大區別。它以節奏自如活潑的集體舞蹈形式區別於它以前的時代。代表性舞蹈是華爾茲。華爾茲沒有嚴格規定的舞蹈動作,動作樸實無華,音樂旋律動聽迷人,因而備受人們喜愛。

這一時期,仍然盛行化裝舞會,並經常在公園裏和廣場上舉行,舞會上人們穿著離奇古怪的服裝舞蹈。在舞會上開場節目是波羅涅茲舞,正式表演的舞蹈是華爾茲。公共舞會有一套儀式和程序,舞廳入口處,女舞者將得到一張上麵標有舞蹈名稱和順序的節日卡片,除此之外,還會收到紀念禮品。舞蹈時,每換一舞曲就換新的舞伴,隻有新娘新郎才可以連續跳。公共舞會經常結合著社交活動,或者是為某一企業或商行做廣告的舞會。

除了社會流行的公共舞會之外,宮廷舞會仍然繼續。舞會上女人穿著華麗的服飾,端莊傲慢地等待男人的邀請。舞蹈按照嚴格的禮節進行,舞蹈隻有波羅涅茲、華爾茲和卡德利爾。舞蹈服裝仍舊是細骨架撐起來的鍾形裙子,不同的是已去掉了多餘的褶邊和裝飾,能夠顯示女性優美的身材曲線。男女舞伴的屈膝禮不再像以前那樣深蹲,而僅僅是輕輕的快速點頭致禮。舞蹈前後去掉了許多煩瑣的程序。

2.宮廷屈膝禮和鞠躬舞蹈。

這是歐洲中世紀宮廷禮儀舞蹈中的最重要的一項內容。16世紀、17世紀、18世紀的禮儀舞蹈分別有不同的表演形式。

16世紀的屈膝禮和鞠躬舞稍微簡單,它要求屈膝禮和鞠躬的莊重與嚴謹。男士鞠躬時要注視行禮的對象,右臂屈肘扶帽簷,然後稍舉起帽子,左腳尖在後麵點地,接著落地成與右腳距離一尺左右的位置,身體重心移到左腳,右腿在離右腳距離位置上繃腳伸直,腳尖著地,身體向前俯下,右手持帽到胸前。之後,身體直起,右手打開向旁,左手扶佩劍,目視對方。女士行屈膝禮時右腳向右邁一步,左腳向後移到與右腳一尺距離位置做半蹲,頭不低下,眼睛往下看,然後伸直膝蓋,右腳向左腳靠攏,目視行禮對象。

17世紀的屈膝禮和鞠躬比16世紀的優美。由於舞蹈的發展,宮廷服裝的改變,使這一禮節舞姿顯得更加彬彬有禮和富有樂感魅力。屈膝禮和鞠躬在16世紀的基礎之上,增添了優雅的手臂動作。

18世紀,人們對各種鞠躬禮儀活動更為重視,那時的人們往往要花很長的時間學習各種舞姿造型和鞠躬動作。18世紀宮廷禮儀舞蹈,新式樣的發型和服裝使禮儀別具風格。行屈膝禮前,腳站丁字步;行禮時,右腳向前滑行左腿半蹲,身體和頭稍向前傾,身體直起時,兩手臂在身體兩側45度角挑腕放下。男女屈膝禮相同。

3.低步舞

低步舞屬於滑行式的宮廷舞蹈。它沒有固定的舞步規範,舞蹈經常發生一些變化。由於紳士身穿緊身上衣和長筒襪,淑女們穿拖地長裙,嚴重妨礙了舞者舞蹈動作的發揮。宮廷舞蹈將民間的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人們情感的動作全部去掉,隻保留一些呆板的、象征性的動作。舞蹈動作基本從左腳開始到右腳結束,或者左腳開始走步,右腳跨前與之交叉,左腳再跟上複步動作。舞蹈隻要求舞者體現出一種氣質,也就是舉止、姿態要得體,女子體態莊重、輕盈、文雅、大方、視線下垂。因此,有人說,低步舞是具有雍容華貴、輕柔緩慢的宮廷氣派的舞蹈,它的動作由鞠躬、單步和複步,以及各式各樣的空間擺動動作組成。舞蹈由兩人或三四人參加,有時是對舞,有時是鏈狀形舞蹈。為舞蹈伴奏的樂器有六弦琴、橫笛、鼓、雙簧管、喇叭等。

4.沃爾塔舞

沃爾塔舞起源於意大利,盛行於法國宮廷,舞蹈形式是對舞,舞蹈中有一些轉身動作和男舞伴將女舞伴拋在空中轉一圈的動作。舞蹈一般在慶祝晚會上表演,公元16世紀盛行歐洲各國,在路易十三時代,法國宮廷不再跳此舞,意大利保留此舞蹈時間最長。

5.加亞爾德舞

本舞蹈音樂節奏為32、34、68拍,是意大利傳統舞蹈,以它特有的快樂、活潑的風格,流行於歐洲各國。開始時,它得到大學生的歡迎,伴隨加亞爾德多種旋律的出現,舞蹈動作逐步形成並規範化。加亞爾德舞又稱做五步舞或羅馬舞,它由五個基本動作構成,即四小步加上一個跳,小跳之後,形成一個停頓,然後,再從另一隻腳開始跳。動作可以向前、向後、向旁或向斜線進行。這一舞蹈仍然保持著貴族的高傲風度,無論肩膀怎樣快速抖動、步法怎樣跳躍都不失貴族風範。舞蹈服裝華麗多彩,男子佩劍披肩,女穿長裙,裙帶上飾有許多小鏡子。

6.孔雀舞

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均有本國風格的孔雀舞。法國的孔雀舞,舞步緩慢平穩,滑行舞步較多;意大利的孔雀舞活潑、激烈、動作中加一些小跳;西班牙的孔雀舞節奏鮮明、活潑開朗。

孔雀舞,顧名思義是對孔雀動作的模仿。孔雀舞在法國和意大利宮廷中有著嚴格的等級規範:在宮廷舞會上,舞蹈要先由國王和王後跳,然後是太子和貴夫人跳,再之後才是親王及貴族們跳。為孔雀舞伴奏的樂器有手鼓、木管樂器、橫笛,節奏為24拍。舞蹈服飾是:男舞伴佩劍、披肩,女舞伴穿托地長裙。舞蹈開始時,王後的親信貴婦先提起她的長裙在大廳走一圈然後再舞蹈。孔雀舞的舞步由單步和雙步組成。單步是一個滑步向前或向旁,重心在邁步腳上,動力腿高抬到空中90°。雙步動作是疊合的兩個單步的滑步,重心移到邁步的腿上,動力腿抬到空中90度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