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少年天子勤奮施政的積極性沒多久就受到了嚴重的挫傷。太皇太後、也就是劉徹的祖母、文帝的皇後竇漪發火了。
太皇太後為什麼發火?因為這位窮苦出身的女性乃是黃老之學的堅定信奉者。
景帝時代,博士轅固生進見。竇漪問:“你對《老子》有什麼看法?”
轅固生的學術專長是《詩》,對《老子》沒什麼鑽研。按理說你不懂就老老實實承認自己不懂,沒什麼難為情的。但是儒生都好個麵子,嘴又賤,大咧咧地說:“此是家人言耳。”什麼意思,家人,就是家裏的女仆、傭人。轅固生的意思,《老子》是下等人看的!
俗話說,文人相輕。百家爭鳴時代,學術派別相互競爭,儒、墨、法等學派為了爭生源、搶地盤,互相攻擊,習以為常。當初,孔子和少正卯同在魯國開學校講課,少正卯老師課講得精彩,把孔子的不少學生吸引過去了,結果老孔生源急劇減少,收入自然也縮水,從此結下梁子。等到孔夫子上台做了領導,迫不及待地就殺了少正卯。
同樣,在許多法家著作中,也存在攻擊儒、墨以抬高自己學術地位的現象,特別是韓非。相對來說,老子作為春秋學術界的前輩,且性格低調,所以很少靠貶低別的學問來提升自己。莊周倒是寫了很多寓言嘲諷儒家。
轅固生貶低《老子》,絲毫不能損害《老子》在漢初人們心中的崇高地位,卻反映出儒家在當時的失意酸楚。但這句話顯然傷了竇漪,因此竇漪反唇相譏說:“安得司空城旦書乎?”
司空是掌宮廷和城池建造的官員,城旦,就是修築城牆,秦朝焚書,天下藏有詩書百家語者,罰去建築工地上做苦力。所以,竇漪是把儒家經典比做勞改犯看的書。
景帝一聽,曉得母後真的生氣了,連忙做和事佬勸架。結果轅固生被罰去打野豬,景帝給他一把利刃,轅固生身手卻也不錯,揮手一刺,正中豬心,無辜的野豬成了犧牲品。
這時太後氣也消了,她信仰道家,本來就性情平和,這件事也就這樣過去了。轅固生後來外放做了諸侯王的太傅,久之,病免。儒家得勢之後,轅固生一度複出,但是遭到新儒們的排擠,待遇反而不如從前,於是告老還鄉,回山東老家去了!
有這樣一位維護黃老學說的老太太在,儒生們當然不能事事如意,說什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老太太第一個不答應。
當時的禦史大夫趙某、郎中令王某都是儒家學說的吹捧者,自然把竇老太太當成眼中釘,他們跟皇帝悄悄說:“陛下已經行過冠禮,已經是成人了,何必事事向太皇太後請示呢?”
這話可就傳到竇老太太耳朵裏了,老太太這會不客氣了,下令調查趙某、王某作奸犯科的地方,查得清清楚楚,證據確鑿,往皇帝那裏一送。漢武帝啞口無言,下詔把趙某、王某移送法辦,趙某、王某不願麵對法官,自殺謝罪。之前策劃的儒家製度建設,也就半途而廢,不了了之。
竇老太太一直活到漢武帝建元六年,也就是董仲舒參加公務員考試五年後,在太皇太後葬禮的哀樂聲中,天下的儒生又抬起了頭,蠢蠢欲動。
一年後,漢朝政府根據董仲舒的建議,開始設立孝廉科目錄取人才,同年,以儒家五經為內容,舉行公務員考試。這兩件事,標誌著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的開端。雖然百家沒有被真的廢除,但作為非考試項目,邊緣化的命運,不可避免。
黃老思想終於被儒家思想所替代,這究竟是為什麼?
探究史籍,撫膺而歎。黃老思想被替代,首先是因為黃老本身就不是一個有係統有組織的政治派別或團體。信奉道家思想的人,大多數隱居在野。而朝廷中主張無為而治的人,包括高、呂、文三帝,蕭何、張良、曹參等都早已經仙遊。
當親眼目睹秦暴政的老人們去世,無為而治的可貴漸漸為後人所淡薄。後起之秀如賈誼,隻看見無為而治的弊端,卻不曉得專製製度的可怕。董仲舒等埋頭在儒家經典裏,勾畫描繪儒家心目中君賢臣忠、父慈子孝的德治理想社會,幻想儒家說教可以限製君主的私心貪欲,更是將無為而治等同於虛耗歲月。這些儒家理想的鼓吹者,不論在官場、還是在民間,都不遺餘力地推廣、宣揚儒家學說,並且通過師生、同學的網絡關係,構建成一個雖不嚴密但無所不至的儒家政治利益群體。於是當散逸的道家遭遇政治團體化的儒家,幾乎毫無抵抗地被替代。
其次,黃老思想本身就不適合專製體製。在無為而治的旗幟下,黃老思想主張的是政治的退縮,經濟的自由發展,學術的自由發展,個人人格的自我發育,一切皆順其自然。而這樣的思想,與帝王專製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一旦君王權力增強,雄心勃勃的漢武帝登上曆史舞台,抑製君權的黃老思想被拋棄,太正常不過!
第三,黃老思想與大一統的帝國也格格不入。“小國寡民”的老子理想,適用於上古以至春秋,也適用於古希臘的城邦,卻不適應於秦漢式的泱泱大國。漢初信奉道家思想的那些諸侯王,不正是老子這種小國思想的讚同者嗎?但是誌在萬裏的漢武帝,又怎麼會接受這樣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