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帝國之雄風:漢武性格(6)(3 / 3)

這一次,漢朝不但得到匈奴渾邪、休屠部落十萬人的歸附,更將整個河西走廊納入帝國領內,一舉割斷了匈奴與青藏高原上遊牧部落的聯係,同時大大減輕了長安西麵的邊防壓力,漢帝國從此取得了漢匈戰爭的主動權,中原百姓也得以鬆了一口氣。

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戰,是霍去病軍事生涯的巔峰之作,也是他的收官之戰。

當時,飽受打擊的匈奴汗國的自信心已經嚴重挫傷,單於長年龜縮在大漠背後,漢朝遠征軍越過大漠,到匈奴腹地給遊牧人以雷霆一擊。

在事先的戰爭部署中,皇帝劉徹自然把挑戰大單於的無上榮譽留給了霍去病,然而老天並不買帳,由於情報錯誤,大將軍衛青在沙塵暴中遭遇匈奴單於,而集漢軍精銳於帳下的霍去病遭遇的是左賢王軍團。

擅長閃電戰的霍去病率部奔襲兩千多裏,一路追殺,直到匈奴狼居胥山,在這座山上,霍去病欣然下馬,停止追擊,安營紮寨,饒有興致地搞了一個祭天地的儀式,即所謂封狼居胥。然後,上馬繼續追擊,一直打到今俄羅斯貝加爾湖一帶,方才盡興,班師回朝。

這一仗,與匈奴單於交手的大將軍衛青經有關部門考核下來,功勞不大,所以“不得益封”,光榮依然屬於冠軍侯,霍去病的許多部下得到重賞,其中校尉李敢(飛將軍李廣的兒子)因為表現突出,在戰場上勇奪敵人軍旗,封為關內侯。

但霍去病的赫赫戰功,並非英雄氣概四個字可以簡單的概括,一方麵,他絕非有勇無謀,雖然少讀兵書,但他打仗並不完全成一時之勇,孤軍深入、冒險的背後是深思熟慮地迂回包抄,集中優勢兵力破敵於一點。

另一方麵,作者也發現,霍去病所帶的部隊,確實是漢軍的“軍中之軍”、精銳之師。這一點,史書有充分的交代。如《漢書》記載:“諸宿將所將士馬兵亦不如去病。”又說:“上令大將軍青、票騎將軍去病各五萬騎,步兵轉者踵軍數十萬,而敢力戰深入之士皆屬去病。”也就是說,漢軍中最好的騎兵都在霍去病軍團。

這麼說,無意貶低霍去病,因為精兵還需良將,換了別的將領指揮這支部隊,未必能取得霍去病的成績。但這足以說明皇帝對小霍的刻意栽培。

然而,漢武帝何以如此刻意栽培小霍?第一條,當然是因為小霍的確是個軍事天才。第二條,答案卻在衛青身上。

曾經有一個人勸說衛青,說大將軍為什麼不象古代春申君信陵君那樣廣納天下賢士。衛青回答說,招賢納士,這是天子的事,我做臣子的,隻要奉法遵職就夠了。衛青為什麼這麼說,所謂功高蓋主,顯然他已經感覺了皇帝的猜忌。

為了挽回劉徹的信任,衛青努力過。某一次戰役後,衛青得到賞金3000,當時後宮衛皇後已經失寵(這也是衛青被猜忌壓製的原因之一),王夫人得寵,衛青采納門客建議,特地包了一個500金的大紅包給王夫人的老媽,祝她老人家身體健康!

衛青的這一番心意,真可謂用心良苦,皇帝劉徹得知之後,也表示讚賞。但這似乎仍然沒有減輕皇帝的猜疑,皇帝開始重用霍去病,打壓衛青。皇帝的這個意圖,連衛青府裏的門客們都看出來了,於是紛紛棄暗投明。

衛青何等聰明,因此完全采取謙遜避讓的態度。對於衛青來說,或許這並非壞事。因為霍去病畢竟是自己的外甥,也是衛氏的一份子。

因此,雖然霍去病搶了衛青的風頭,但衛皇後還是安全的,她所生的太子劉據也是安全的。一旦衛青和霍去病去世,失去羽翼的衛氏就危險了。這一點,為後來的曆史所證實。

所謂天忌英才,霍去病真的太短命了,他去世的時候,年僅24歲。帝國朝廷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身披盔甲的帝國軍人寞寞無聲地將一代名將的靈柩護送到茂陵,茂陵外形如祁連山狀,墓前還有10多件大型紀念其戰功的圓雕石刻。

霍去病似乎小時候身體不好,因此有了“去病”這個名字,大概是希望他健康成長,遠離病魔吧!但是長大成人後,雖然霍去病身體很強壯,但是病魔並並不因此遠離,可能是傳染病或根本是母親遺傳,(他的母親衛少兒似乎死得也很早)導致霍去病英年早逝。

另外有一種觀點,認為霍去病是匈奴生物戰的受害者。在武帝時代漢匈戰爭之後期,由於漢軍攻勢猛烈,“匈奴聞漢軍來,使巫埋羊牛,於漢軍所出諸道及水源上,以阻(詛)漢軍。”也就是說,匈奴將患上傳染病死亡的牛羊屍體拋入水源,漢軍口渴,飲了此水,病從口入,疾疫由此在軍中傳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