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帝國之雄風:漢武性格(7)(2 / 3)

這不是一次戰役,準確的說是一次突發性的邊境衝突。但這次衝突給漢匈以如下深刻印象:首先李廣射術驚人,連以騎射為天生才能的遊牧人都自歎弗如。其次李廣有急智,臨陣不懼,處置得當。

由此引發兩個結果:一是匈奴對李廣又敬重又害怕。二是漢朝高層意識到李廣是個人才。

在衛、霍崛起之前,李廣可以說是漢朝對付匈奴的第一法寶。幾乎是哪裏有匈奴,就把李廣派到哪裏,而匈奴一旦弄清楚對手是李廣,便敬禮、離開。因此,李廣在某地擔任太守,某地便少有匈奴的侵擾,百姓過上了難得的太平日子。

但是李廣在漢武帝時代的漢匈大戰中,卻始終沒有象樣的成績,在雁門那次戰役中還全軍覆沒,自己也做了俘虜,幸虧匈奴人對他久已仰慕,沒有殺他,結果被李廣憑借個人武藝逃脫。在以後的幾次大戰中,李廣也往往是功過相抵,沒有封賞。

不用說後起之秀衛、霍,即便是李廣的堂弟李蔡,無論才能、名氣都不如卻因為跟隨衛青攻打匈奴右賢王有功,達到斬殺敵人首級的規定,被封為侯,後來做到丞相。這一點,連後人辛棄疾也為李廣鳴不平,寫詩說:“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

作為軍界元老、一代名將的李廣,看著娃娃們一個個獲勝封侯,心中當然鬱悶、不甘心卻又無奈,據說他還曾就這件事向一個星象學術士請教。星象學術士哪知道這事,看了半天星星也沒頭緒,隻好啟發李廣說:“將軍自己回想一下,有沒有做過什麼值得悔恨的事?”

李廣想了想,還真有:“我在隴西任職的時候,有一次殺了八百多已經棄械投降的羌人,直到今天,我還在悔恨這件事。”

星象學術士一拍大腿:“殺降不祥啊,這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原因!”

這當然不是李廣難以封侯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我認為,恐怕有以下幾點:

首先,李廣雖然武藝高強,遇事有急智,卻缺少統帥大部隊和指揮大規模會戰的能力。這從他的帶兵風格可以看出來。沒有嚴格的隊列和陣形,也不安排打更巡邏,以至於屢次遇險。

其次,李廣擅長防守而短於進攻。這從他的戰績可以看出來。在文、景時代和武帝初期的防禦性階段,李廣頗有建樹。而到了戰略大反攻的時候,李廣反而不行了。

第三、李廣的個人品行高潔,為官場所排擠。司馬遷是這樣評價李廣的:“我所看到的李將軍,不善言辭,老實厚道像個鄉下人,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論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都為他盡情哀痛。”不善言辭,在官場上就是不會吹拍,不會拍,意味著上司不會喜歡你;不會吹,意味著你不會誇大戰果;品行高潔,意味著你不會占他人之功為己有;愛兵如子,意味著你不會拿部下當炮灰。

第四、漢朝的封賞製度有問題。殺死敵人、斬下頭顱,有功,累積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封侯。防守邊關,使百姓安居樂業,卻沒有功勞,不能封侯,這是什麼邏輯!

公元前119年,漢朝大舉出兵討伐匈奴,年事已高的李廣認為這是最後的立功機會,劉徹勉強答應,任命他為前將軍。

這次其實李廣真的不該請戰,不是因為年老,而是因為內中有不可明說的貓膩。當時大將軍衛青的好朋友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衛青的意思,想讓公孫敖立功,恢複地位,沒想到被李廣橫插了一腳。

於是衛青改變計劃,讓李廣迂回繞遠,從水草缺少的東路進攻。李廣心裏明白衛青的用意,他懇請說:“我從年青的時候開始就和匈奴作戰,直到現在才有機會和匈奴單於決一死戰,況且我的職務是前將軍,不應該走東路,請您收回成命。”

衛青冷冷地回答:“這是軍令,老將軍難道要違抗命令!”李廣懇求了很久,衛青始終不為所動。最後,老將李廣氣憤地不告辭而別!

李廣到了軍中,發現連向導都沒有配備。結果當然是迷失道路,無功而返。

事後,衛青派秘書長到李廣軍中問:“為什麼沒有及時趕到指定位置?”

李廣知道他這是存心為難,拒不回答。衛青的秘書長見李廣拒絕回答,就急不可耐地責令李廣的部屬前去受審對質。李廣發怒說:“他們有什麼罪,是李某自己迷失道路,李某這就去大將軍那裏領罪!”

李廣是何等剛烈之人,豈能受此等侮辱,打發走了衛青的秘書長,他對部下說:“我李廣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大大小小七十多仗,如今有幸跟隨大將軍出征同單於決戰,可是大將軍偏偏調我走迂回繞遠的路線,結果迷失道路,這是天意啊!我已六十多歲了,難道還要受那些刀筆吏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