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李陵的不聽話,劉徹有點不高興。“你是不願意當貳師將軍的屬下吧!我可沒有多餘的騎兵給你。”
李陵說:“我不需要騎兵,願意以少擊眾,就用我的步兵五千人直攻單於庭。”
這下劉徹有點意外,反倒對李陵刮目相看,不但批準他的請求,而且派老將軍路博德做李陵的後衛,半路接應李陵。但路博德作為老資格的將領,不願意給一個毛頭小子當後衛,上奏章說:“現在正是秋天,匈奴兵強馬壯,不是攻打的好時候。不如等到春天再合兵出擊。”
劉徹誤會是李陵害怕了,故意叫路博德幫忙說情,延遲出兵。命令李陵九月份就出發,不得遲疑。於是李陵帶領部下步兵五千人,從名城居延(今內蒙古西部)出發,向北方走了30天,到了一座山,叫東浚稽山(今蒙古國圖音河南),這裏已經是匈奴腹地,李陵派了部下一名軍官叫陳步樂的,回去向朝廷報告自己的行軍路線。
陳步樂到達長安後,得到了皇帝的接見。皇帝聽了軍情報告,心情不錯,任命陳步樂為郎官,但不久便從邊境傳來了李陵戰敗浚稽山的消息。
確切的消息是從四百餘名李陵部下帶回來的。他們是戰事的幸存者,經曆苦戰,躲避追殺,終於逃到漢朝領土。
原來,李陵到浚稽山之後,便遇上了匈奴單於親自率領的近衛部隊,大概三萬騎兵包圍了李陵的五千步兵。李陵見情勢危急,把軍隊部署在兩山間,用車首尾連接成大營(作者注:大家看過美國西部片沒有,其中美國人遇到印第安人騎兵襲擊,也是這樣連車成營)。李陵自己帶領部分士兵在營外列陣,前排的士兵手持戟盾掩護,後排的士兵持弓弩射擊(作者再注:西方如英國的長弓手戰術以及初期火槍手的戰術也是如此。),發布軍令說:“聽到鼓聲就進攻,聽到鳴金就停止。”
匈奴發現漢軍人數很少,漫山遍野地展開騎兵衝鋒。李陵指揮漢軍千弩俱發,匈奴應弦而倒。匈奴騎兵潰敗,逃到山上,被漢軍追殺數千人。匈奴單於知道遇到了強敵,於是調動左右翼部隊八萬餘騎圍攻李陵軍團。李陵軍團一邊打,一邊向南方撤退。幾天後,李陵軍團退到山穀中。李陵下令,士卒中箭負傷有三處及其以上的,坐在車上作戰,中箭負傷有兩處的,駕駛車輛作戰,中箭負傷有一處和沒有受傷的,拿著武器步行作戰。
第二天,再和匈奴交戰,殺死三千餘名匈奴人。向東南方向撤退,又走了四五天,到了一片沼澤地,匈奴人在上風向放火燒蘆葦蕩,李陵下令部下也放火迷惑敵人。再向南走,到了一座山下,匈奴單於把指揮部設立在山上,派兒子帶領騎兵衝擊漢軍。李陵把軍隊部署在樹林中,運用複雜的地形射殺匈奴數千人,乘勢攻擊匈奴單於的指揮部,單於逃走。
這次,李陵抓到了一個匈奴軍官,匈奴軍官告訴李陵:“單於說你們這支軍隊是漢朝的精銳,我們匈奴日夜圍攻你們,也沒有消滅你們。現在離漢朝邊境越來越近,難道前麵有埋伏嗎?不如撤退算了。部落首領們一致反對,說單於你堂堂一國之首,統帥數萬騎兵追擊漢朝數千步兵卻不能消滅,傳出去不但漢朝輕視,連那些屬國都要恥笑我們匈奴了。所以單於決定繼續追擊四五十裏,等到了平原,還是消滅不了你們,再行撤軍。”
但這個時候,李陵軍團已經到了最後一戰的境地,匈奴人不斷攻擊,一天要打幾十次戰鬥,李陵鼓舞士兵,拚死抵抗,又殺死殺傷二千餘人。匈奴單於終於支撐不住,打算撤退。李陵軍團內部卻出了叛徒。叛徒逃到匈奴軍營,報告說:“李陵軍團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箭已經快用完了,死傷過半,領兵的將領是李陵和成安侯韓延年,隻要匈奴加強攻勢,漢軍必敗!”
於是匈奴單於的鬥誌再次燃燒,集結所有兵力,大舉圍攻漢軍。匈奴人大喊:“李陵、韓延年快投降!”李陵軍團向南方突圍,戰鬥相當激烈,史書記載:漢軍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萬矢皆盡。李陵下令放棄車輛,把車輪砍下來當盾牌,清點人數,還有三千餘人,退入峽穀地區。匈奴軍隊居高臨下,飛矢落石,李陵意識到已無扭轉的可能,情緒激動,獨自一個人出營,左右想跟隨保護,他大聲說:“不要跟著我,我要去單挑單於!”
單於當然不會給他這個機會。李陵無功而返。回到軍營,參謀對他說:“將軍你這一仗已經威震匈奴,隻不過差一點運氣。當年浞野侯趙破奴曾經被匈奴俘虜,後來逃回來,朝廷也善待他,何況將軍您呢?”李陵雖然拒絕了參謀的建議,但是這段話顯然對他後來的選擇起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