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歎息說:“如果再給我幾十支箭,我一定能夠突圍成功!”於是下令盡斬旌旗,埋珍寶於地中,解散軍團為若幹小分隊,令軍士人持二升糒(米),一半冰,采取遊擊戰術突圍,目的地是漢朝邊境哨所——遮虜鄣。
雖然選在夜半時突圍,漢軍的行動還是被匈奴發覺,韓延年戰死,李陵被俘。分散突圍的三千餘漢軍,隻有四百餘人抵達遮虜鄣。
得到戰敗消息後,皇帝劉徹最關心的是:李陵究竟是已經殉國還是投降了匈奴,他以慰問的名義召見李陵的老媽和老婆,令皇帝狐疑的是,她們居然沒有任何悲傷的神情。這時,流言說李陵已經投降了匈奴,皇帝心想:“李陵果然背叛了朕!”責問陳步樂,陳步樂哪裏說得清,隻好自殺。
朝廷輿論,一致指責李陵叛國投敵。隻有太史令司馬遷說了三點不同意見:其一、李陵是個好同誌。他孝順父母,熱愛他所從事的軍人職業,對國家一貫忠誠。其二、李陵以五千步兵對抗匈奴數萬騎兵,轉戰千裏,消耗大量敵軍,最後矢盡道窮,赤手空拳打不下去才被迫投降。其三、李陵智勇雙全,投降很可能是暫時麻痹敵人,很快會找機會逃回來。(李陵的祖父李廣就曾經被俘虜,也找機會逃了回來。
皇帝大怒,“下遷腐刑”。皇帝發怒是因為司馬遷的話戳到了他的痛處。皇帝的痛處在哪裏?這次出兵,李陵不過是支小分隊,李廣利才是主力,可是作戰實際情況卻是李陵小分隊吸引了匈奴主力,貳師將軍李廣利一大幫人卻在天山溜達了一圈,與匈奴右翼兵團發生了遭遇戰,而且“功少”。假如當初皇帝不是任人唯親,任命李陵而非庸人李廣利為主將,那麼霍去病的功業,幾乎可以再建。
一年後,皇帝又想起李陵,想把他救回來。“拯救大兵李陵”計劃的執行者是因杅將軍公孫敖。這位老兄在沙漠邊緣兜了個圈子,回來報告說:“李陵這小子真的當叛徒了,他當上了匈奴的軍事總教練!”這下皇帝真的暴怒了,立刻下詔將李家滿門抄斬,可憐老李家三代忠良,名將世家,至此成為家鄉的恥辱。
不久,漢匈恢複談判,匈奴以戰勝國自居,要求漢朝給點布匹糧食,當然漢朝沒給,匈奴也沒轍。在匈奴,使者遇見了李陵,李陵責問說:“我率領五千步兵橫行匈奴,因為沒有援軍才兵敗被俘,迫不得已投降,我李陵有什麼對不起朝廷,朝廷要將我李家滿門抄斬?”
使者回答說:“聽說少卿(李陵字少卿)你當上了匈奴的軍事總教練,朝廷才出此下策。”
李陵怒道:“當教練的是李緒,不是我李陵!”李緒,是漢朝的一名邊防軍事長官(都尉),不久前投降了匈奴。後來被李陵刺殺。
使者回到國內,報告了這件事。皇帝又後悔了,但是李陵已經不願意回來了,匈奴單於知道他是飛將軍的孫子,又佩服他的用兵,很賞識他,把女兒許配給他,封為右校王。
一直到劉徹死後,劉弗陵做了皇帝,霍光、上官桀主持中央工作,他們都很同情李家的遭遇,又與李陵關係不錯,就任命李陵的老朋友甘肅人任立政去匈奴召喚李陵。
在匈奴的迎賓宴會上,任立政看見了穿著匈奴衣服、梳著匈奴發型的李陵,當時在場的還有另一位投降匈奴的漢人衛律,任立政大聲說:“漢朝現在新君即位,大赦天下,霍、上官兩位大人主管朝政。”
李陵看了他很久,說:“你看我已經穿胡服了!”
過一會衛律上洗手間,任立政乘機對李陵說:“少卿你辛苦了,霍、上官兩位大人托在下問候你。”
李陵說:“兩位還好嗎?”
立政急忙說:“請少卿回歸故鄉吧!”
李陵苦笑:“回去容易,隻是恐怕要再受羞辱。”
這時衛律從洗手間回到座位,聽到二人談話內容,插嘴說:“李少卿是難得的人才,漢朝不能用,所以在匈奴做官,為什麼要拘泥於一國呢?”
李陵終究沒有回國。唐代,漠北有一支遊牧部落黠戛斯人,據說是李陵的後代。黠戛斯人高大、紅頭發、綠眼睛,偶爾有黑眼睛的,就認為是祖先李陵的苗裔。
李陵算不算是一個漢奸?所謂漢奸,一是叛國,二是賣國。李陵有點特殊,他被兵敗被俘投降,與主動的叛國者不同,可以說是被動的叛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