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漢朝的腳印:踩在未知的土地上(2)(1 / 3)

五、樓船將軍先拔頭籌

從記載看,呂嘉的策略是“見招拆招”和“重點防禦”兩手抓。

先說“見招拆招”, 老呂派出大量間諜,前往西南地區,先說服了夜郎國按兵不動,接著利用西南夷且蘭部落害怕遠征當炮灰的心理,掀起了一場叛亂。於是漢朝的第四路軍就被拖在了西南戰場,鎮壓叛亂。而第三路的戈船將軍和下厲將軍,兵力不多,又弱,加上本身也是越人,有點三心二意。因此他們走得很慢,在廣西遭遇南越的西甌部落後,三天打仗,兩天談判,打打談談,談談打打,總之是糾纏不清、拖延敷衍。

至於閩越國,本來就是混水摸魚。到了廣東揭陽一帶,就打了份報告,說海上風浪太大,無法前進。結果閩越人就不再前進,同時與南越眉來眼去,暗通款曲。

所以真正和南越主力交火的,隻有楊仆和路博德兩路。但伏波將軍路博德這一路也很不順利,他的部下都是各地征調來的勞改犯,斷斷續續地集合,加上訓練,簡直沒辦法上路。

於是隻能看樓船將軍楊仆有沒有進展了!

樓船兵團是漢朝的江南水軍,他們坐船從江西南昌溯贛江而上,到了江西、廣東交界,水沒了,一座連綿不斷的山脈,阻擋去路。

這座山脈,叫做五嶺山脈。哪五嶺?大庾嶺、都龐嶺、騎田嶺、萌渚嶺、越城嶺。這五嶺,西起雲南雲嶺,經兩廣和湖南、江西、福建等省邊界而東達於海,連成一線,將南越國與漢朝隔絕兩側。

樓船軍團要過去,就必須放棄船隻,翻山越嶺。問題是沒有了樓船,還叫什麼樓船軍團呢?樓船將軍楊仆的決定是全軍棄舟登岸,徒步翻越大庾嶺。

據清成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大庾嶺在南安府西南二十五裏,廣東南雄府北六十裏,磅礴高聳。宋代才女朱淑真有《詠雪》詩一首,說這大庾嶺:“庾嶺臘梅寒散亂,章台風柳絮縈回。”磅礴高聳的大庾嶺,《史記》卻沒有漢越在此地交戰的紀錄,可見南越並未在此地布下重兵阻截,這不能不說是老呂的失策。

樓船軍團翻過山脈,來到一處有水的地方——湞淩兩江的交彙處。有水就可以行船,況且這裏江麵寬闊。

這裏的林木資源也相當豐富,楊仆伐木造船,再建樓船。樓船有多大?據《史記·平淮書》記載:樓船“高十餘丈,旗幟加其上,甚壯,”(西漢一丈約等於2.3米)可以想見,樓船的建造工程相當艱巨。不過以楊仆的靈活個性看,漢軍也可以造一些輕便小船,未必全造樓船。這樣既節約了時間,也可以組成一支大小船隻配合作戰的艦隊。

船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作戰時節的選擇。楊仆選擇了冬季發起攻勢。但是,冬天是河水的枯水期,氣候又比較寒冷,楊仆為什麼選擇冬天進攻呢?其實楊仆的抉擇頗顯精明,因為對於中原人而言,嶺南有點難以適應,一是酷熱,一是瘴氣。而正是冬天,隻有冬天,才可以避過嶺南瘴氣,而且相對低溫,不那麼熱。

那麼河水會不會結冰,會不會水麵下降,無法行船?答案是不會。當時湞江水源極為豐富,冬季枯水期仍保持一定水深,不礙樓船航行;而且利用冬季北風樓船可順流順風揚帆而下。

總而言之,這是進軍時間的最佳選擇。

楊仆的決策果然收到良好效果,樓船兵團勢如破竹,先是在尋峽水戰中獲勝,然後攻破番禺城北的石門。這兩次戰鬥,不但消滅了南越的水軍,還繳獲了大量船隻和糧食。呂嘉得到漢軍逼近的消息,立刻派出部隊應戰,結果又被士氣高漲的樓船兵團一舉擊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