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漢朝的腳印:踩在未知的土地上(2)(3 / 3)

就這樣,由秦將趙佗創立的南越國立國93年,終於並入漢朝的直接管轄。從此,包括越南北部在內的廣大嶺南地區,成為中原王朝的領土,直到五代時期越南獨立。

漢武帝在南越故土上設置了九個郡:

兩個郡在廣東,一個是南海郡,郡政府設在番禺,就是今天的廣州,嶺南最繁榮的大城市。一個是合浦郡,郡政府設在徐聞,與海南島隔海相望。

兩個郡在海南,一個是珠崖郡,郡政府設在今瓊山縣,在海南島東北部。據《漢書》記載:“郡在大海岸之邊,出珍珠,故曰珠崖”。自漢代以來,以出產優質海水珍珠而聞名天下。另一個是儋耳郡,《山海經》裏有一個“離耳國”, 耳大下垂,且不食五穀,隻食海蚌及薯芋的習俗,漢人認為這“離耳國”就在海南島,所以用儋耳命名。據說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儋州地區的老婦人們還保留著雙耳穿孔,戴一對形似彎鉤、長約寸許的金銀“耳墜”,應是這種習俗的遺傳。

兩個郡在廣西。最著名的是桂林郡,嗬嗬,桂林山色甲天下,就不多說了。其次是蒼梧郡,郡治在今廣西梧州,赤壁之戰前夕,劉備和魯肅聊天,說要去投奔蒼梧吳巨,就是這裏。

最後三個郡都在今越南。古人認為,“南方夷人,其足大趾開廣,並足而立,其趾則交”,什麼意思,就是說南方夷人的腳指頭分得很開,兩腳並立的時候,腳趾會交叉,這真有點《山海經》的味道。三郡中最繁榮的一個郡因此得名交趾郡,郡政府就設立在今越南首都河內,管轄著今越南北部地區,九真郡和日南郡管轄著越南中部地區,日南郡是當時中國的最南端,到這裏,已經是古人觀念中太陽的南方,房屋門戶都要向北開了。《水經注》也說:“區粟建八尺表,日影度南八寸,自此影以南,在日之南,故以名郡。”

這九個新成立的郡,命運各不相同。海南的兩個郡幾度廢除。漢武帝委任了一個叫孫幸的會稽人來珠崖當太守,他也可能就是珠崖郡第一任太守。但此人任上苛刻百姓,橫征暴斂,曾因征“廣幅布”加重當地老百姓的負擔,民不堪役,終於起而暴亂,將他殺死。可以想見,朝延的選官流程中,往往是一些劣等貨色和不得誌的人被派遣到偏遠荒陋的地方來主政。

在這“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太守的權力往往又是獨霸一方,儼然一個小國君主。偏偏這地方珍寶奇貨還特別多。為了充實自己的包囊,為了結交京中權貴,以圖日後富貴,這些官員搜刮起來全無顧忌,正如清初顧炎武在他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論述的:“漢魏以還,守官廣南者,多以貪墨坐激吏民之叛,啟蠻獠之寇,實由此。蓋古今之同患也。”所謂官逼民反,邊境百姓有時無意造反,但是無法忍受貪官汙吏,就隻好揭竿而起。如果這時候恰好有野心的地方豪強加以利用,割據與獨立便成為可能。越南的最終脫幅而去,這也是原因之一。

當然好官、清官也不是沒有。漢末三國時期,陸績曾擔任鬱林郡(郡治在今廣西貴港市)太守,鬱林地處廣西,土地廣袤,氣候炎熱,病菌蔓延肆虐,疫痢流行,環境十分艱苦。陸績不為所懼,構築郡城,挖掘水井,改善飲水和生活條件,減輕疫病傳播,得到當地百姓稱頌。他清廉方正,以致於回鄉時兩袖清風,行李單薄,沒有東西壓艙(船輕不勝浪,難以越海),無奈隻得載巨石壓船,以助航行。這塊石頭,被後人命名為“廉石”。可見隻要選派得人,當地百姓還是樂於接受漢朝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