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雖然越裔雙子都滅亡了,但是江南山區,依舊是越人的天下,漢末三國,“山越”還能成為孫吳政權的心腹之患,令孫權苦惱不已。直到諸葛亮的侄子諸葛恪上場,用分割包圍、層層遞進的辦法逼迫山越出山,才逐漸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十三節 半島疑雲:三心二意的衛氏朝鮮
從中原往東北去,過遼東,轉向南,進入朝鮮半島。漢朝在東方的屬國,文明程度最高的,當數朝鮮。
疑點之一:燕人衛滿明明以避難身份來到半島,卻最後成了朝鮮的主人?
疑點之二:衛氏朝鮮明明是漢朝的藩屬國,卻阻攔東方小國和部落歸屬漢朝?朝鮮與漢朝的恩怨糾葛,導致了怎樣的結局?
一、從傳說到曆史的半島傳奇
朝鮮高麗時代有個聰明的和尚一然寫了本書叫《三國遺事》(這裏的三國指新羅、百濟、高句麗)。書上說,天神的兒子桓雄下凡降臨在太白山上的一棵檀香樹附近。
當時有一頭熊和一隻虎住在檀香樹附近的山洞裏,做桓雄的鄰居。熊和虎的理想是變成人類。神被他們的虔誠所感動,送給熊和虎可以成人的神秘禮物。“爾輩食之,不見日光百日,便得人形。”
熊和虎打開包裹一看,是20瓣大蒜和一小支靈艾(艾蒿)。熊和虎將蒜和艾吃下,回洞修身養性兼整容。
但外麵的世界很精彩,老虎耐不住寂寞,半途而廢。熊卻堅持熬到了三七二十一天,那天早晨照鏡子,這一照不得了,熊已經脫胎換骨,成了窈窕的美女。
熊美女在山裏四處晃悠找男人來匹配,問題是這樣的野蠻女友,有幾個凡間男子能吃得消呢?熊美女又到檀香樹前祈禱:“給我一個夫君吧!”
於是桓雄降臨在樹下……
天神的兒子桓雄與熊美女的愛情結晶稱為檀君王儉,王儉建立的國家,就叫做“檀君朝鮮”。
“檀君朝鮮”傳襲到商末,從中原來了五千名移民,這些移民是殷商的亡國難民,在太師箕子的帶領下,到達平壤一帶。據說“檀君朝鮮”因此謙讓地退隱到半島南部去了。箕子在朝鮮北部定居下來,後來又得到周天子的冊封,國號朝鮮,後人稱為“箕子朝鮮”。
箕子把殷商的文化帶入朝鮮,修建城池,頒布法律,發展農業蠶織,衣冠製度,幾乎和中國一模一樣。因此朝鮮文物,儼然“小中華”
秦末漢初,朝鮮的王姓箕名準,據說是箕子四十一世孫。
有一天,箕準得到一份報告,說邊境上有一批難民,請求到朝鮮來避難。
這批難民來自燕國,為首的叫衛滿。箕準接見了衛滿。原來,當時的燕王,就是和劉邦一起光屁股玩大的盧綰得罪了漢高祖,流亡匈奴,國內陷入混亂。衛滿是盧綰的部下,但他不願意長期居住草原,所以帶了部屬,來到朝鮮。
箕準注意到報告上說,衛滿的黨羽有千餘人之多,而且隨身攜帶武器,這是一股不可小視的力量。如果能好好引導,為我所用,那就再好不過。相反,如果處理不當,就是威脅朝鮮的禍害。
最後箕準決定收留這些難民,並且給衛滿博士的官位,賜給圭,所謂“圭”,是一件長條形的玉器,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中國古代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時以為禮器。依其大小,以別尊卑。
箕準這是要封衛滿。那麼,箕準把什麼地方封給了衛滿呢?史書上說是西部方圓百裏的地方。朝鮮當時與漢朝的邊界,劃在浿水,這浿水就是朝鮮的清川江,在鴨綠江以南,平壤以北的地方。可見衛滿的領地,就在清川江東岸。
箕準的目的很清楚,就是利用衛滿的力量,來為他守護西部邊境。然而衛滿並非善類,他的野心很大,並不是百裏土地可以滿足的。衛滿利用封地為依托,不斷招引漢人流民,發展經濟,積聚自己的政治力量。
公元前194年,漢惠帝元年,漢高祖劉邦剛剛駕崩,漢朝內部局勢動蕩,衛滿認為這是一個機會,漢朝中央自顧不暇,不會注意到朝鮮的變更。
於是衛滿寫了份報告給箕準,說漢朝要進攻朝鮮,請求允許自己帶兵進京護駕。這個報告簡直胡說八道,漏洞百出,且不說當時漢朝根本沒有攻打朝鮮的跡象,而且即使是漢朝要攻打朝鮮,箕準也應該讓衛滿在邊境堵截,到京城來做什麼?
但是天真的箕準信以為真,允許衛滿進京。結果衛滿偷襲朝鮮都城王險城(今朝鮮平壤),驅逐箕準,自立為王。箕準戰敗出逃,後來避難到了半島南部的馬韓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