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漢朝再派出一名外交官衛山到朝鮮談判。經過談判,衛右渠表示順服,並作出三點許諾:(1)遣太子到長安道歉。(2)獻馬五千匹作為賠禮。(3)為漢朝軍隊供應軍糧。
這個協議為雙方所認可,漢、朝兩軍實施停戰。但是在朝鮮太子赴長安途中,又出了岔子!毛病出在朝鮮太子的衛隊。原來朝鮮護送太子的衛隊,多達一萬人,而且全副武裝。當越過漢朝邊境時,衛山便向朝鮮太子提出,前方已是漢朝疆土,太子的安全,將由漢朝方麵予以保證,所以朝鮮沒必要去那麼多人,更沒必要攜帶武器。
其實,衛山是擔心朝鮮方麵有所圖謀,畢竟這一萬名武裝人員一旦進入漢朝後方,便是潛伏的威脅。但是衛山的提議被朝鮮太子斷然拒絕。太子之所以拒絕,是對漢朝方麵的不信任,他擔心衛山和左將軍荀彘有謀害之意圖。結果朝鮮太子掉頭就回了國,把漢朝使節衛山一個人晾在了邊境。於是漢、朝之間的第二份協議,也宣告失敗。
戰事再起,左將軍荀彘終於突破朝鮮軍的浿水防線,推進到朝鮮都城王險城的西北方向。這時楊仆的樓船軍也配合陸軍行動,駐紮在王險城的南門外。兩支漢軍協同包圍王險城,象一隊蟹鉗子一樣,鉗住了朝鮮王國。
但是在下一步行動的部署上,水陸兩軍統帥發生了分歧。左將軍荀彘主張強攻,一鼓作氣,拿下王險城。樓船將軍楊仆則認為王險城易守難攻,主張勸降。
戰場上將帥有不同意見,這很正常。關鍵在於漢武帝出兵時並未指定誰為第一負責人,荀彘和楊仆,誰說了算,沒個說法。因此當分歧出現,便無從決斷。而漢軍水陸兩軍的分歧,恰好被朝鮮方麵利用。朝鮮派出使者,與楊仆談判投降條件,卻又拖延時間,不做決斷。楊仆既然與朝鮮和談,就無心強攻。荀彘幾次約同楊仆聯合進攻,都被楊仆拒絕。
打不成就談唄,荀彘派出使者與朝鮮談判。朝鮮拒絕和荀彘談判,他們隻和楊仆談。
這樣一來,荀彘心裏有犯嘀咕了。
四、打贏了戰爭,將領們卻身陷囹圄
長安那邊,漢武帝覺得漢、朝戰爭僵持得太久了,又派了個使者來朝鮮。這位使者,姓公孫,名遂,時任濟南太守,也算是一位高官了。
公孫遂一到朝鮮,荀彘便在他麵前打小報告:“朝鮮早就該打下來了,之所以拖延到現在,大有曲折!”
“有何曲折?”
“樓船將軍有點不對勁啊!”
“何以見得?”
“荀某幾次約他進兵,他都按兵不動。”
“樓船將軍或許另有奇謀吧?”
“據細作報告,朝鮮人不斷出入樓船軍營,甚為可疑!”
公孫遂一聽這話,有些擔心起來。荀彘進一步說:“如果不及時采取行動,恐怕一旦有變,你我都要吃不了兜著走!”
荀彘告訴公孫遂,他懷疑楊仆勾結朝鮮,將要對自己下手!公孫遂完全被荀彘說服,立刻以皇帝授予的使節召喚楊仆到營帳議事。楊仆不疑有他,欣然前來。結果一進營帳,就被荀彘的帳下武士擒拿。
“這是唱得哪出啊?”楊仆迷糊了。
公孫遂告訴楊仆,“懷疑你跟朝鮮勾結,所以沒收你的兵權,帶你回去見聖上處置。”
“哪有這回事?”楊仆正要辯解,哪容他說話,已經將樓船將軍押上船隻,隨同公孫遂回國。
楊仆一去,荀彘便掌握了全部兵權,號令全軍,四麵圍攻王險城。漢軍休息多日,早已養精蓄銳,聽說攻城,各個奮勇向前,殺聲震天。
王險城中,朝鮮君臣可就亂了陣腳,朝鮮相路人、相韓陰、尼谿相參、將軍王唊四位重臣秘密商量,認為城池淪陷是遲早的事情,不如早點投降算了。商量的結果,陰、唊、路人三位大臣先去漢營投降,尼谿相參留下勸說朝鮮王投降。
重臣出降,朝鮮軍心更加低落,但是右渠和大臣中死硬派領袖成巳堅決反對投降,拖延到夏天,尼谿相參終於失去耐心,發動一場政變,殺了朝鮮王右渠。
右渠雖死,大臣中的死硬派領袖成巳繼續反抗,與尼谿相參互相攻擊。但局勢已經不是一個成巳能夠扭轉的,漢軍進城,朝鮮官民紛紛投降,成巳勢單力孤,終於戰死。朝鮮最後一支抵抗力量被消滅,於是立國87年的衛氏朝鮮宣告滅亡。
就這樣,一波三折的漢、朝戰爭終於結束,但楊仆和荀彘之間的是是非非卻還要到漢武帝麵前做個了斷。
楊仆究竟有沒有與朝鮮勾結?荀彘、公孫遂剝奪楊仆兵權的行為是否合理合法?
第一個問題很快就調查清楚了,楊仆是清白的。第二個問題也很快得出了結論,盡管這結論未必公道。
公孫遂第一個被殺。消滅朝鮮的左將軍荀彘也下了大牢,最後以“爭功相嫉”的罪名判處死刑,棄市!也就是在集市上斬首。
這個結果,多少有些讓人不服,荀彘雖然有過,畢竟有拿下朝鮮的軍功,但漢武帝毫不留情,一刀給殺了,有失公正,太過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