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船將軍楊仆也沒有落到好處,漢武帝指責他登陸以後,不該不等荀彘到來,擅自先發製人,結果損兵折將,按律當斬。
好嘛,兩個將領都要殺。
楊仆略有些積蓄,拿出來贖回一條性命,當然官職、軍銜、爵位全沒了,解甲歸田,回河南老家做老百姓去也!
五、輝煌的樂浪時代
至於朝鮮,從此成為漢朝的領土,漢武帝在當地設立了四個郡,樂浪、臨屯、玄菟和真番,號稱“漢四郡”, 四郡的郡、縣兩級長官都由漢朝中央派遣漢人擔任。
四郡之中,臨屯、真番二郡在昭帝年間裁並入樂浪、玄菟二郡。玄菟郡的郡政府,最初設在夫租(今朝鮮鹹興),後來因為受貊人的騷擾,遷往今遼寧東部新賓一帶,管轄高句麗、夫餘等族。樂浪郡,治所在朝鮮縣(就是故衛氏朝鮮都城王險城,今平壤)。
四郡設立以後,不僅有漢人官吏到朝鮮來任職,更有很多中原的富商大賈與農民前往朝鮮經商、墾荒,傳播漢文化,朝鮮北部經濟迅速發展,文化上也更加中原化。考古工作者曾經在今朝鮮平壤市樂浪區土城南麵發掘出,總數達2000餘座的樂浪墓葬群,大多是漢式的方台形封土的墳丘墓,墓中內部結構和隨葬品也與中原漢墓極為相似,甚至細微到磚上花紋,都如出一轍。
朝鮮的社會風俗也大為改變,班固在《漢書》中記載說,當初箕子在朝鮮推行德治,所以法律簡易,一共隻有八條:“相殺以當時償殺;相傷以穀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
在箕子時代,朝鮮民風淳樸,據說達到了傳說中路不拾遺的境界。結果漢人進入朝鮮以後,那些來自遼東的官吏和商人看見朝鮮居民的家裏都門戶打開,手腳便發癢起來,時不時的,幹點偷雞摸狗的勾當,結果民風為之大壞。法律條令增加到六十餘條,犯罪現象還是越來越多。
班固最後發感歎說:“東夷天性柔順,異於三方之外。怪不得當初孔夫子哀歎道義在中原無法推廣,要飄洋過海,到東方九夷去呢!”
班固說的情況,很可能是實情。不過法律條令的增多,並不能說明社會風氣的敗壞,箕子時代的朝鮮人煙稀少,經濟活動又不發達,當然沒什麼糾葛,簡單的八條法律,就可以解決爭端。但是到了樂浪時代,朝鮮半島人口繁衍,經濟繁榮,各種糾紛也自然增多,法律也隨之增加,這個變化,再正常合理不過!
四郡設立以後,漢朝與半島南部韓部落的交往也暢通無阻,漢文化的影響,通過韓部落的傳播,一直傳遞到海對岸的日本九州地區。史書上說:“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
第十四節 西域冒險:漢朝的地理大發現
漢初,與匈奴的的邊界,基本上就是以長城為界限。長城以內,漢家農田。長城以外,匈奴草原。這樣說,細節上有所差失,但大體上卻不錯。曆來,草原民族與中原農耕人的爭奪,集中在長城一線。但強大如漢朝,為了消除匈奴對中原的威脅,就要以攻代守,走出長城,打到匈奴老家去!
疑點之一:漢朝為了抗衡匈奴,派遣張騫尋找傳說中與匈奴有深仇大恨的大月氏。然而當張騫曆經辛苦,終於找到月氏人,月氏卻拒絕和漢朝結盟,隻是為什麼?
疑點之二:漢武帝為了得到夢寐以求的汗血寶馬,不惜發動一場前所未有的遠征。然而,這一場被儒家詬病的西方之戰,漢朝在勝利之後,真的隻是得到幾匹馬而已嗎?
一、漢武戰略:尋找大月氏
漢武帝建元三年,一批匈奴人投降了漢朝,告訴朝廷一個頗有吸引力的情報:
草原上有一個民族,曾經被匈奴多次欺負,後來背井離鄉,去了西方,他們一直想報仇雪恨,隻恨無人援助。
漢武帝一拍大腿,太好了!這不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嗎?
這個民族就是大月氏。
大月氏,最初叫月氏,他們的老家在甘肅張掖至敦煌一帶,也是遊牧民族。和東胡一樣,月氏祖上也曾經強盛一時,匈奴的冒頓,年輕時就做過月氏的人質。秦代,月氏還一度擊敗了敦煌附近另一支遊牧人烏孫,迫使其遷徙。
從秦朝末年到漢朝初年,匈奴和月氏先後發生三次大規模戰爭,這三次戰爭,最終決定了西部霸主地位的歸屬。
第一次匈月戰爭大約發生在公元前205年到前202年之間,主戰場就在河西走廊,結果月氏戰敗,被迫稍稍向西遷徙。
公元前177年左右,匈奴對月氏發動第二次戰爭,把月氏徹底驅逐出河西走廊。戰後,冒頓單於非常得意,他在公元前174年致漢文帝的書信中自我吹噓說:“我罰右賢王﹐讓他到西方討伐月氏,上天保佑匈奴,我匈奴上下齊心、兵強馬壯,所以消滅月氏,樓蘭﹑烏孫等周邊小國,紛紛歸順,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已經成為一家人,都是匈奴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