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漢朝的腳印:踩在未知的土地上(6)(1 / 3)

七、輕舉妄動的大宛有難了!

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漢朝對西域發動了第一次征討,目標是今若羌地區的樓蘭國和吐魯番地區的車師國。漢朝僅僅動用七百名騎兵,卻取得了生擒樓蘭王的輝煌戰績。

此役之後,漢朝西部門戶正式從酒泉遷徙到玉門關。王昌齡有從軍行七首,其中第四首寫道:“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說的正是漢朝這一次討伐。

大宛國殺害漢朝使者事件,發生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之前。漢武帝對這一惡性恐怖事件的發生,反應是極度的憤怒和雷厲風行的決斷。一支數萬人的討伐大軍,迅速組成。這支大軍的組成包括:

正規軍:屬國六千騎(歸順漢朝的匈奴騎兵)

誌願者:郡國惡少年數萬人(各個地方的地痞流氓無賴和無業人員)

統帥:貳師將軍李廣利(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

向導:故浩侯王恢

軍正(管紀律):趙始成

校尉(管軍事):李哆

討伐大軍出了玉門關,過了羅布泊,便進入西域小國聚集區。這些小國看到漢朝大軍到來,都把城門關閉,拒絕接待。為什麼呀?很簡單,你們這麼多人,我門一開,你們殺進來,我這個國家就滅亡了!結果貳師將軍李廣利要吃沒得吃,要水沒得喝,隻好去攻打那些小國。

但是這些小國不好打。別看人家國小,小有小的好處,城池堅固,大門一關,裏頭什麼都有,外麵是漫漫黃沙,什麼都沒有。

李廣利這支軍隊,本身就是個大雜燴,管紀律的趙始成根本搞不定那些惡少,一看苗頭不好,一半人都溜了小號。等到了鬱成,西征軍隻剩下幾千人,還個個餓得皮包骨頭,提刀槍的力氣都不夠,別提攻城了。結果漢軍反被鬱成人打敗了。李廣利和趙始成、李哆一合計,連這鬱成小城都吃不下來,更別說大宛國都了。咱還是回去吧!

回到敦煌,當初出關的數萬大軍,生還者不過20%。這臉可丟大了!李廣利自覺慚愧,在書麵報告中為自己辯護說,“道遠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戰,患饑。人少,不足以拔宛。願且罷兵,益發而複往。”

李廣利強調的是三個原因:一是地理因素:太遠了!二是補給沒跟上。我們不是被大宛打敗,而是被饑餓打敗的。三是兵員不夠。(指正規軍太少)但是漢武帝看了報告,這怒氣不打一處來,吃了敗仗不算,還敢狡辯。吩咐邊關,關閉玉門關,讓這幫人在關外餓死算了!誰敢擅自入關,一律斬首是問。

李廣利戰敗發生在漢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這一年夏天,漢朝在另一個戰場:漢匈戰場上也遭遇失敗,曾經生擒樓蘭王的趙破奴戰敗,投降了匈奴。朝廷上議論紛紛,認為應該先北後西,請求“罷擊宛軍,專力攻胡。”漢武帝斷然拒絕了這一類建議,他的理由很充足:首先,攻打大宛,天下皆知。半途而廢,惹人恥笑是小,漢朝在西域的威望可就一落千丈,難以挽回。其次,如果漢朝在西域威望墮落,則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漢—烏孫聯盟,也會受到影響。最後,得不到大宛馬,漢朝騎兵的馬匹改良計劃無從實施,也會影響對匈奴的戰爭。

吸取了上一次過於輕視敵人的教訓,漢朝集結起一支更為強大的軍隊。

漢武帝首先赦免了監獄裏的囚犯,讓他們當兵,戴罪立功。再征發各地閑散少年和邊關作為機動力量使用的騎兵,都到敦煌報到。以上人員,已經有六萬人之多,還不包括那些自帶幹糧、誌願從軍的冒險者。

再調撥正規邊防軍十八萬人,駐紮酒泉、張掖一帶,防備匈奴包抄西征軍後路。接著,再征發所謂“七科適”,即犯下過失的公務員、在逃通緝犯、上門女婿、商人、曾經當過上門女婿和商人、父母曾經當過上門女婿和商人、父母的父母曾經當過上門女婿和商人的。

最後,考慮的西征的地理環境特殊性,配備了兩支特種部隊:水利工程營和馬術特種營。

如此龐大的軍團出動,戰果又如何呢?

八、立威西域之汗血馬戰爭

漢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漢朝第二支西征大軍進抵西域,西域各小國紛紛打開門戶,熱烈歡呼,送水送瓜,迎接大漢雄師。

這情景符合情理,上次漢軍人數不多,西域小國估摸著還能守城自保,所以不理不睬。這次漢軍更為強大,守城抗拒是做不到了,既然如此,倒不如打開城門,熱烈歡迎。

兩種態度,隻因形勢不同,與友好無關。

於是大漢西征軍進入大宛領土,先是一場遭遇戰,擊敗了大宛邊防軍。接著就推進到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