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漢朝的腳印:踩在未知的土地上(6)(3 / 3)

這一戰,最丟人的是匈奴。為什麼這麼說,西域本是匈奴的地盤,大宛等國,向匈奴交納財物,換取匈奴的保護。但是汗血馬戰爭從開始到結束,綿延數年,匈奴未能派一兵一卒,到大宛實施幹涉。漢朝同時在北方草原和西方戈壁發動兩場戰爭,而且都處於攻擊態勢,匈奴卻隻能在北方防守反擊,即便取得一兩次勝利,也無法逆轉頹勢。

九、大國安息:帝國視野的盡頭

隨著西域道路的通暢、漢朝對匈奴優勢地位的逐漸明顯,漢朝的國際影響力,從東亞擴散到中亞,交往範圍,更遠及西亞。

一個西亞大國的名字——安息——進入中國史冊。

安息(英文作Arsacid),就是羅馬人口中的“帕提亞”(英文作Parthia),也就是今天之伊朗。公元前334年,年輕的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親率希臘聯軍渡過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東征已經日落西山的波斯帝國。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節節敗退,最後被屬下所殺,曾經如日中天、跨越亞非歐的上古帝國波斯就此滅亡。

亞曆山大向東一直推進到巴克特裏亞(蔥嶺的那一邊),麵對海拔達7000米的蔥嶺,亞曆山大以為已經到了天地盡頭,他掉頭南下,攻打炎熱的印度。結果軍中疫病流行,官兵厭戰情緒增長,亞曆山大再精力旺盛,也要照顧士兵們的感受,隻好打道回府,在途中發高燒死去。

幾名部將瓜分了亞曆山大留下的豐厚遺產,其中那個叫做塞琉西的家夥則分到了亞洲部分,他的國土最強盛的時候延伸到了阿富汗和印度河畔。

到公元前208年,阿富汗一帶巴克特裏亞人挫敗了塞琉西軍隊,在蔥嶺的那一邊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國家,有人說,這就是中國史冊中的大夏國。張騫訪問大夏國的時候,這個國家已經成為大月氏的附庸。

安息的興起,比巴克特裏亞人還要早40年。公元前247年左右,波斯一部落酋長安賽西兄弟起義,宣告獨立,他的這個國家,漢人就以其開國者安賽西(Arsaces)的名字命名,為安息國。

安息的強勢崛起,大體上在漢朝“文景之治”的年代,密司立對提一世(Mithradates I,前171~前138或前137)在位時期,建立起東臨印度,西涉兩河,北達裏海,南至波斯灣的帝國霸權統治。

張騫沒有親自訪問安息,但對於這樣一個大國,多少聽到了一點信息。但似乎不太準確,以至於他向漢武帝報告時,把安息和大宛、大夏並列,說是“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而兵弱。”

後來終於有漢朝的使節抵達安息,據說安息王派了兩萬騎兵到東邊國界迎接,走了數千裏,才到達國都,一路隻見城池眾多,人口繁盛。

安息也派了使者和漢使一塊東來,訪問漢朝。還送給漢武帝兩件頗為有趣的禮物,一是大鳥卵,即鴕鳥蛋。一是黎軒善眩人,就是黎軒國的魔術師。

那麼,黎軒又是哪一國度呢?通常認為黎軒就是埃及。

當時埃及的都城,並非古城底比斯,也不是今日之開羅,而是著名海港亞曆山大。當年亞曆山大東征,進入埃及之後,即相中此地,約在公元前332年奠基建城,並以亞曆山大之名命名,作為馬其頓帝國埃及總督辦公室所在地。亞曆山大死後,埃及總督托勒密割據埃及,建立埃及史上著名的托勒密王朝。托勒密的後代中有一位克莉奧帕特拉,人稱“埃及豔後”的便是伊人。

這個托勒密王朝,在軍事上一直算不上強盛,但是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在西方古代史中,亞曆山大的規模和財富僅次於羅馬而已。法羅島的亞曆山大燈塔,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毀於地震。至於亞曆山大圖書館,更是西方古典文化的一塊聖地,隻可惜屢遭摧殘。在克莉奧帕特拉七世時期,曾毀於戰火,羅馬統治時期重建。到公元391年,在主教的指使下,亞曆山大圖書館藏書再度被毀,令人扼腕歎息。有些學者,把此事件作為歐洲中世紀文化時期開始的標誌,頗有道理。

至於更為遙遠的羅馬,已經不在漢帝國的視野範圍。但是出產於漢地的絲綢,仍然通過貫穿歐亞大陸的商路,敲開了羅馬國家的門戶。當羅馬貴婦人披上細薄華麗的絲綢衣服,舉座驚詫,為之驚豔!

“賽裏斯!”

羅馬人口中的賽裏斯國,就是漢朝之中國。